“五四”文學革命, 開創了中國文學的新時代

閱讀提示:新舊思潮的激烈交戰,東西方思想文化的融會撞擊,造成了紛繁多變的文學現象,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

撰稿|河西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文學的面貌煥然一新。“五四”前後,中國出現了大大小小40多個文藝社團,對中國文學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大批文學巨匠,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可謂群星璀璨。

新舊思潮的激烈交戰,東西方思想文化的融會撞擊,造成了紛繁多變的文學現象,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

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

“五四”文學革命, 開創了中國文學的新時代

談“五四”文學革命,不能不提新文化運動。

1915年,《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第二捲起易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以此開始。

什麼是“新文化運動”?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是什麼》一文中說:“我們不滿意於舊道德,是因為孝悌範圍太狹了。說什麼愛有等差,施及親始,未免太猾頭了。就是達到他們人人親其親長其長的理想世界,那時社會的紛爭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現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擴充為全社會的友愛。現在有一班青年卻誤解了這個意思,他並沒有將愛情擴充到社會上,他卻打著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幟,拋棄了他的慈愛的、可憐的老母;這種人豈不是誤解了新文化運動的意思?因為新文化運動是主張教人把愛情擴充,不主張教人把愛情縮小。”

新文化運動本質上是企求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在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下,中國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意識到中國要向現代社會轉變,必須進行思想啟蒙,必須進行思想和文化的變革,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是五四運動的先聲。

1917年初,陳獨秀被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由上海遷至北京,並從1918年起改為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劉半農等人輪流編輯,魯迅、周作人等人也給該刊撰稿。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他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入手:“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同年2月,陳獨秀就在《新青年》上發表措辭激烈的《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文學革命”的征戰目標:“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文學革命從形式開始,從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號起,《新青年》雜誌改用白話文,採用新式標點符號,刊登一些新詩,這對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文學創作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正是在這一年5月的《新青年》雜誌上,魯迅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成為啟蒙時代的第一聲吶喊。

在這個吃人的社會中,魯迅看到了那些吃人的人“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的信中,魯迅說:“《狂人日記》實為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鑑》,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種發見,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魯迅第一次用小說的方式揭示出:中國2000多年封建統治的歷史就是這吃人的歷史!是一個“食人的民族”。《狂人日記》宣告“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可謂振聾發聵。這篇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

在《新青年》的影響下,一些進步刊物改用白話文。這又影響到全國用文言文的報紙,開始出現用白話文的副刊,隨後短評、通訊、社論也都採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所有這些文學改革,使全國報紙面貌為之一新。藉助於北大的學術自由空氣而推波助瀾,新文化運動的文學革命在知識分子——特別是文學青年——中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終於導致了1919年的“五四”愛國學生運動。

“五四”文學革命, 開創了中國文學的新時代

雨後春筍般的文學社團

1917年爆發了偉大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震動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領導下,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民主,反對獨裁,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新文化運動,宣傳了西方的進步文化。以後,又傳播了社會主義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階級的要求,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不過,1917年1月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還是文學革命的初期,新文學創作還剛剛萌芽,除了魯迅的幾篇小說之外,一般還很幼稚,舊文學的胎記較為明顯。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是思想最解放、創作最活躍的時期。

五四運動如星星之火,點燃了文學社團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從1921年到1925年,先後成立的文學社團和創辦的刊物不下100個。

文學研究會是中國現代第一個新文學社團。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員有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王統照、許地山、葉紹鈞等12人,後來發展到170多人。以《小說月報》為陣地,積極倡導新文學。文學研究會的文學宗旨為“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明顯表現出對“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們以人生和社會問題為題材,特別注重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詛咒,表現新舊衝突。寫法上一般傾向於19世紀俄國和歐洲的現實主義,也借鑑自然主義,重視強調實地觀察和如實描寫。代表作有葉聖陶的《一生》和冰心《斯人獨憔悴》等問題小說以及王魯彥、許欽文等的鄉土小說。在現實主義理論的建設和開展新文學批評以及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為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

可以說,中國新詩是隨著五四運動和“詩界革命”而發展起來的。詩體解放事業肇始於胡適,而完成於實踐著“文學為人生”主張的文學研究會諸詩人。1921年以郭沫若為旗幟的創造社的成立,可謂“異軍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滿缺陷的人生”。假如說,首倡“詩體的大解放”的胡適和他的《嘗試集》,只可視為區分新舊詩的界限;那麼,堪稱為新詩革命先行和紀念碑式作品的,則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五四”文學革命, 開創了中國文學的新時代

郭沫若如狂濤暴漲般的創作激情,從1919年五四運動後的下半年一直持續到1920年上半年,共寫了幾十首新詩。一年後,他把這些篇什連同在此前後寫的一些新作、舊稿,結集取名為《女神》。他在《序詩》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女神》喲!

你去,去尋那與我的振動數相同的人;

你去,去尋那與我的燃燒點相等的人。

你去,去在我可愛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

把他們的心絃撥動,

把他們的智光點燃吧!

這本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的新詩集猶如一顆炸彈炸響在中國的文壇,立即引起轟動,《女神》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他又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重要的文學社團創造社。創造社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的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壇上,和創造社一樣,太陽社是一個產生過廣泛影響的文學社團,其三大將蔣光慈、錢杏邨(阿英)與楊邨人,都是中共黨員。

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蔣光慈擔任安徽省立五中學會副會長,經常面對長江吟誦岳飛的《滿江紅》抒發豪情,他將自己的原名“蔣宣恆”先改為“蔣俠生”,又改名為蔣俠僧。他聯絡其他學校,組織示威遊行,聲援北京愛國學生運動,率領學生宣傳抵制日貨,參與義務教育,在學會辦的《青年》雜誌上發表詩文。之後,蕪湖學潮風起雲湧,五中被譽為“蕪湖的北大”,是與蔣光慈作為學生運動組織領導者之一的積極活動分不開的。

1920年,蔣光慈由高語罕介紹去上海,成為上海外國語學社的首批學員,結識了陳獨秀、陳望道等革命家,加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與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等被派赴蘇聯學習。在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兩次見到了列寧。1924年1月列寧病逝時,他專門寫下了《哭列寧》的詩和散文,並在《新青年》發表《列寧年譜》,是較早宣傳列寧著作的人。

1925年他出版了描述貧苦農民少年經過曲折的道路參加革命的《少年飄泊者》等中長篇小說,1927年春他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紀實小說《短褲黨》,1930年11月發表了描述貧苦農民開展鬥爭的《咆哮了的土地》,都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咆哮了的土地》遭到查禁之後蔣光慈的生活變得日益拮据起來。蔣光慈不僅有肺病,在醫院裡,還查出了腸結核。在當時,腸結核是一種絕症。1931年,蔣光慈在貧病中去世,年僅30歲。

和革命的創造社、太陽社不同,以徐志摩、林徽因、聞一多為代表的新月社,1923年成立於北京,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成員大多有留學歐美的背景,提出“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和詩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張,傾向於純粹的文學之美的追求。

不過,也有例外。在藝術上,聞一多和徐志摩、朱湘、孫大雨等人的追求相似,但是聞一多可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文學家。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聞一多緊隨校園運動的潮流。他激情難捺,手書岳飛《滿江紅》,貼於學校飯廳門前,之後,毅然投身於這一偉大斗爭中,發表演說,創作新詩,成為“五四”新文藝園中的拓荒者之一,並作為清華學生代表赴上海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

1923年9月,聞一多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獨特的個人風格。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一直到他1946年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一直用他追求美的詩歌表達著愛國之情,這是五四精神,也是詩人的拳拳報國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