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黃橋燒餅風情錄

泰興黃橋燒餅風情錄

黃橋燒餅產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黃橋,是傳統食品,已有近千年歷史,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隨園食單》燒餅是 “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肪和麵炙之”。

黃橋燒餅吸取了古代燒餅製作法,成為一種半乾式麵點,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擦酥這一傳統特色,並在花色品種上不斷改進,已從一般的 “擦酥餅”、 “麻餅”、 “脆燒餅”等大路品種,發展到蔥油、肉鬆、雞丁、香腸、白糖、桔餅、桂花、細沙等十多個不同餡的精美品種,燒餅出爐,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油不膩,形色香味俱佳。

黃橋燒餅製作是以麵粉等為主要原料的餅狀麵點的傳統手工技藝。其主要用料麵粉為黃橋地區特產的小麥精粉。

其製作技藝以師徒間口口相傳為主,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明清時在蘇南大城市和南洋各國都是搶手貨。

黃橋燒餅製作工藝比較獨特,從揣酵(和麵)開始就很講究,天冷燙酵,天熱“雪花籽”,不冷不熱 “老鼠噴沙”。兌鹼也要因時而定,飄鹼面起泡,反之則粘牙。

餡和酥分別用豬油和花生油拌麵粉擦酥,做燒餅時,酥搭於麵糰上,用手搓長再捲起,然後用響子輕捶一下,翻轉至底上再捶一下,調轉方向再捶,然後將底翻朝下,刷上糖稀,撒上去皮芝麻,貼入桶爐烤。製作出的黃橋燒餅色澤金黃,外觀美觀,香酥可口,不油不膩,適合各地消費者的口味。

在品種繁多的糕點食品中,黃橋燒餅的名聲是很響的,堪與北京的茯苓餅、天津的大麻花、上海的蟹殼黃、揚州的富春包子、泰州的桃仁麻糕等名點媲美。

燒餅的歷史由來已久。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 “餅法”一章,清代劉鶚的 《老殘遊記》中也有關於燒餅的描寫。黃橋燒餅源於何時雖無文字記載,但民間流傳的一個小故事多少有些參考價值。

說是清朝道光年間,如皋縣的一位知縣路過黃橋,吃了一回黃橋燒餅後齒頰留香,念念不忘。如、黃二地相距60餘里,總不能專程來吃呀,這位縣太爺竟不怕人說他搞特權,隔三差五地派快馬到黃橋購買燒餅,以飽口福。

這個故事不僅讓人聯想起唐代詩人杜牧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也告訴我們,至少在150多年前,黃橋燒餅便小有名氣。

千年古鎮黃橋,地處泰興、靖江、如皋、海安、姜堰五地中心,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是方圓百里的農副產品集散地,歷來商賈雲集,商業繁榮,是蘇北的商業名鎮。

據史料記載,辛亥革命時期,面積不足兩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0的黃橋,有豬行近20家,油坊20餘家,酒行10餘家,糧行90多家。

商業的繁榮,流動人口的增加,帶來了飲食服務業的興盛。那時,小小的黃橋竟有100家旅館、客棧,20多家飯館,4家浴室,4家書場,而燒餅店竟達60多家!

這麼多燒餅店,勢必引起行業內部的競爭。店主們不得不在用料、製作和品種上動腦筋,比誰家的分量足,比誰家的吃口好,比誰的芝麻撒得多。

據說有兩家燒餅店的小徒弟,每天端著藤匾 “拼市”。一家說,今天我家的燒餅外加兩個脂油丁,顧客當然爭著買這家的,那家的沒人買。

第二天,另一家也加兩個豬油丁。“拼市”的結果,不僅使消費者得益受惠,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燒餅的質量。

黃橋燒餅的日臻完美,是多少代燒餅師傅辛勤勞動的結晶,也凝聚著文化人的心血。

早先,何姓是黃橋的名門望族,自明代成化16年至萬曆35年的120多年間,何氏家族曾有過一門 “四進士十舉人”的輝煌。清朝道光年間的何萱,雖說只是個歲貢,但著述頗豐,其 《韻史》80卷現存北京圖書館。

這位老夫子不只結交了龔自珍、李兆洛等碩學大儒,與燒餅師傅們也頗多往來,常與他們切磋燒餅製作工藝。據說,按季節不同生產的應時品種,如韭菜燒餅、蘿蔔絲燒餅、蟹黃燒餅就是這位老夫子出的點子。

戰爭是殘酷的,它摧毀了無數鮮活的生命,摧毀了許多美好的事物,然而,黃橋燒餅在經受了炮火的洗禮後卻聲名遠播。

1940年,在威震中外的黃橋決戰中,黃橋人民冒著槍林彈雨,將一筐筐、一籃籃黃橋燒餅送上前沿陣地,解決了新四軍6000將士一日三餐之虞,鼓舞了他們的鬥志。

於是,一曲 《黃橋燒餅歌》在炮火中誕生了,從大江南北唱到長城內外,從東海之濱唱到西北高原,一直傳唱至今。

上世紀70年代,顧寄南的散文 《黃橋燒餅》在 《人民日報》發表;80年代,電影 《黃橋決戰》在全國播映,大量反映黃橋決戰的小說、散文、詩歌見諸報端……這一切,更使黃橋燒餅名聲大噪。

黃橋人有吃早點的習慣。早點花式挺多,叫得響的有九斤家的雞澆、魚澆,海兒家的蟹黃湯包……但價格昂貴,一般人家平時吃不起,只能吃大眾化的早點,諸如油條麻團、麵條餛飩之類,但黃橋人最愛吃、最常吃的還是燒餅。

燒餅便宜、吃起來方便,至今仍流傳著 “三個燒餅一碗茶,肚子吃得飽喀喀”的俗語。可以這麼說,黃橋人是吃燒餅長大的。

辛亥革命元老朱履先,中國現代地質學之父丁文江,著名物理學家、喜劇大師丁西林,著名生化學家王德寶都是吃黃橋燒餅長大的。

京劇《智取威虎山》主筆章力揮自幼酷嗜黃橋燒餅,不只是早晨吃,中午、晚上也吃。他說鯽魚湯、肚肺湯泡燒餅比山珍海味還可口。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20年來,黃橋燒餅煥發異彩,品種不斷出新,現已開發出20多個品種,甜的有豆沙、白糖、棗泥、生仁等,鹹的有蔥油、肉鬆、雞絲、火腿,還有既甜又鹹的龍虎鬥等等。

1983年,黃橋東進飯店製作的燒餅,因其甜鮮不膩、鹹淡得當、香美可口、營養豐富被評為省名特產品,江蘇省商業廳授予名特產品證書。黃橋賓館及一些私營燒餅店如天樂餐飲、為群燒餅店製作的燒餅也頗得食客們的好評。

黃橋人到外地去,只要能扯得上,便會眉飛色舞地給你介紹開國大典的國宴上,四種糕點中,就有黃橋燒餅!言詞之間,流露出驕傲和自豪。有客自遠方來,黃橋人總忘不了用黃橋燒餅招待。臨走時,還要捎上幾盒。

粟裕、葉飛、姬鵬飛、陳丕顯、遲浩田等領導人到黃橋來,都要嘗一嘗黃橋燒餅。黃橋人到外地去探親訪友、高等學府的學子們寒暑假結束回校,也總要帶上幾盒黃橋燒餅,分贈親友和同窗。

1997年,泰興市組團去美國考察,黃橋中學原副校長季福元隨團出訪。他怕途中捱餓,便帶了10多隻黃橋脆燒餅,結果路上一隻也沒吃。到美國後,去看望他當教授的大哥,打開包一看,燒餅全壓碎了。

他準備扔掉,他大哥不讓,說,我50多年沒吃過家鄉的燒餅了,留給我慢慢吃吧!一邊用罐子裝,一邊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來。一位在季教授家作客的美國朋友見他吃得那樣香,毫不客氣地拿起一塊,細細品味,連說:OK!OK!

第二年春天,季教授返鄉探親,他樂滋滋地告訴我們一個消息:

美國也有黃橋燒餅賣了!

兩個多月前,他從華人報紙《世界日報》上看到比薩斯托大酒家菜單上有黃橋燒餅,興奮地指著報紙對他夫人說,你看,我們黃橋雖是個小鎮,燒餅賣到美國來了!他夫人善解人意地說,了不起,了不起!什麼時候陪你去品嚐品嚐,讓你解解饞。

比薩斯托是美國很有名氣的小鎮。因聞名世界的美國海軍醫院設在鎮上,不少國家元首曾到這家醫院看過病,所以這個鎮子很繁華。這個鎮距華盛頓有100多公里,但季教授和他的夫人硬是專程驅車去了一趟,飽餐了一頓黃橋燒餅。

黃橋文化站原為何氏宗祠舊址,黃橋決戰時支前委員會設在此地,數以萬計的黃橋燒餅就彙集在樓下。黃橋文化站的同仁們對黃橋燒餅似乎有著特殊的感情。1985年以來,他們辦了8期黃橋燒餅技術培訓中心,聘請70多歲的劉仁寶老師傅講課,先後培訓了150多名制餅技師。

上世紀90年代末,為群燒餅店繼之而起,常年培訓燒餅師傅,輸送到全國各大城市,現在新華社會堂、江蘇省委招待所、南京金陵飯店、煙臺大酒樓都有黃橋燒餅供應,一些高等學府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鄭州工學院、大連輕工業學院等等都開設了黃橋燒餅店。黃橋燒餅店已遍及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和各大城市。

黃橋鎮黨委、政府深知黃橋燒餅蘊藏著巨大的商機,2001年11月、2004年9月先後兩次成功地舉辦了 “中國·黃橋燒餅節”,中央、省市眾多新聞媒體作了報道,大大地提高了黃橋燒餅的知名度。毛主席一句 “黃橋燒餅好出名的”更使黃橋燒餅身價陡增!

燒餅節期間,他們召開了研討會,探討黃橋燒餅產業化生產,邀請中國食品協會、中國美食協會、江南大學的專家們舉辦講座,講怎樣把小燒餅做成大產業、講如何製作綠色食品……

燒餅節後,業主們迅即成立了黃橋燒餅協會和質量督查小組,在提高產品質量、打入超市等方面大做文章。

黃橋燒餅在燒餅家庭中坐第一把交椅是當之無愧的,它具有其他燒餅不可比擬的優點。然而因其保存期較短,不便於攜帶,它的發展大大受到了限制。

黃橋的有識之士們正著手研究改進燒餅的包裝和製作工藝,黃橋燒餅會像麥當勞、比薩餅一樣風靡全國、風靡全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