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發園名菜館:“四絕”一出,名動盛京

在瀋陽市大東區小什字街上,有一家餐館,建築外觀古香古色,門口上方立著三塊大牌匾,兩側牌匾上分別書寫著“四絕菜傾倒東北張少帥”“寶發園名揚省城上百年”,中間牌匾上寫著“中華老字號”。這就是創辦於1910年,經營至今仍然常常座無虛席的老字號——寶發園名菜館。

寶發園名菜館:“四絕”一出,名動盛京

寶發園落戶盛京

寶發園名菜館創辦於宣統二年(1910年),至今已有上百年曆史。當年,河北省寧河縣北塘村有一家農戶姓國,因家鄉兵荒馬亂,連年鬧災,國氏兩兄弟便“闖關東”,來到盛京城外落腳謀生。兄弟倆在瀋陽小東門外開了一家小飯鋪,起名叫寶發園,其意為聚寶發財。

開業之初,寶發園生意並不是特別紅火,當時小東門一帶商鋪林立,要想在這裡立住腳,讓生意興隆起來不是易事。兄弟倆經過反覆琢磨,根據東北人的口味,用豬肝、豬腰、瘦豬肉和雞蛋等原料,經過精心挑選、仔細配料,以上好刀工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菜餚,也就是現在的熘肝尖、熘腰花、熘黃菜、煎丸子,這四道菜深受食客們喜愛,漸漸在盛京城小有名氣。

四絕菜名聲大振

寶發園名菜館經營的東關四絕菜聞名中外,還要得益於幾十年前的一個故事。一天,張學良將軍從講武堂著便裝來到寶發園,跑堂的見來人舉止不凡,忙迎上前去招呼。青年人笑稱,聽說這裡做的熘腰花、熘肝尖、熘黃菜、煎丸子很有特色,慕名而來,想嘗試這四道菜。菜做好後端上桌,青年人對每道菜細細品嚐後,禁不住頻頻點頭稱讚,連聲說:“不錯!味好、色正、型美,真是四絕啊!”說完,從懷裡掏出10塊銀元放在餐桌上起身離去。

旁邊有兩位老顧客認識張學良,驚喜地告訴掌櫃的,剛才走的人是少帥張學良。從那以後,寶發園名菜館的熘肝尖、熘腰花、熘黃菜、煎丸子四道菜餚,在盛京城名聲大振,吸引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

新中國成立後,寶發園店址幾經變遷,1982年後落在大東區小什字街天源巷1號,再未變更地址。同時,四絕菜經歷了幾代廚師的傳承和烹製發展至今,已成為廣大國內外顧客所喜愛的美味佳餚。

憑藉獨特工藝,1988年,四絕菜被瀋陽市人民政府評為第五屆“風味(名牌)食品”;2006年,瀋陽市寶發園名菜館被商務部授予首批“中華老字號”稱號;2007年,東關四絕菜傳統烹飪技藝,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寶發園名菜館:“四絕”一出,名動盛京

熘肝尖

寶發園名菜館:“四絕”一出,名動盛京

煎丸子

寶發園名菜館:“四絕”一出,名動盛京

熘腰花

寶發園名菜館:“四絕”一出,名動盛京

熘黃菜

老技藝傳承不易

擁有百年曆史的老字號,至今仍然保持四絕菜的傳統技藝,靠的是每一代傳承人堅持不懈和改良創新的精神。

為了使四絕菜更適合現代人口味和健康需要,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寶發園掌門人鄒德昌在不改變品質的基礎上,在選料、製作、火候等方面下工夫,對四道菜做了進一步挖掘,並擴充店面,讓更多新老顧客品嚐到四絕菜。

東關“四絕菜”傳統烹飪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馮洪雨對記者說,四絕菜技藝要求高,為了保證學到精髓,每一代傳承人都付出了很多辛苦。“最開始學時先練習刀功,熘肝尖和熘腰花的切法不一樣,不是短時間能練習出來的。”馮洪雨介紹,熘肝尖要切成柳葉片,還要薄厚均勻,如果切不好,就不能賣給客人。最開始學徒時,每天從早上9點切到晚上8點多,一天下來,脖子都抬不起來了。切了三年後又炒三年,炒菜期間,師父在後面盯著他,隨時指導,三年之後,才能自己炒。“四絕菜每一代傳承人都是這麼過來的,才保證傳統技藝流傳下來。”馮洪雨說。

寶發園名菜館經理張靜萍表示,多年來,寶發園始終保持菜品品質,對食材嚴格把關,讓所有食客都能吃到放心菜。“老字號必須保持品質,才能弘揚品牌,守住牌匾!”張靜萍說。

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 劉海搏/文,安呈浩/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