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不管是哪種口感和味道。

這些水中鮮物總能把本地人平凡而寡淡的生活調理得有滋有味。

在寧波綿延百里的海岸線內,數量龐大的食材就藏於其中。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寧波本地人撿拾、捕撈、培育它們。

每一位本地漁民日復一日地勞動,為的是獲得一種價格低卻鮮味無比的美味。

風險和勞作並存。

收穫和喜悅共榮。

在咱們寧波,特別是靠近象山港的居民來講,這種常常掛在嘴邊的味道,就叫“小海鮮”。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鮮的一天,從小海鮮開始

“拗罾”,本地人又稱這項活動為“板魚”。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圖中遠處的就是“拗罾”

兩根盆口大的竹竿,一張20米長的大網利用槓桿原理,單靠尾部人拉撰麻繩帶動整張網的掀起。間隔時間完全隨性,收穫全憑天意。

在現代,這種活化石一樣的方法已鮮後人為,多半都已成為一種樂趣,有幸前段時間體驗了一把,

對於毫無捕魚經驗的小白來說是再好不過的體驗“討海人”生活的有效方式。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這種本地稱“尖魚”的魚,一般是絕對不會活的出現在市場和飯店裡的

“鮮”既不在酸甜苦辣鹹之內,卻又似伴有它們的影子。

尤其是寧波本地小海鮮,因其自帶鮮味,所以保留並提升它美味的方式成了寧波人最權威的秘密。

梅子魚吹彈可破的肉質最適合清蒸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結凍後的梅子魚鮮味別有風味

豆腐魚綿柔似水,無論是清蒸還是紅燒都可真正意義上做到入口即融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絕對品質上乘的豆腐魚,石浦水產城第一手貨源

即使到了每年休漁期,本地人為了這一口鮮更是趨之若鶩

“小黃魚”,多生活在近岸海床表面。由於此時的價格是平常的5-8倍,催生了一批海釣高手在岩石邊夜釣。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本人親自體驗過一次,海邊的毒蚊子咬的包用了3個月才消退。可見“小海鮮”在本地人生活中的分量。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下鍋前先醬油醃製5分鐘入味

礁岩上的寶貝也在這個時候發光發熱。

“本地生蠔”——海蠣子,便是常見卻又不易獲取的其中之一。漁民用鐵鏟在巖壁上敲打的同時,常常伴隨兇猛的海浪,但越是個大鮮美的海蠣子,越是要往險處進發。這就往往需要考驗漁民的膽識了,像極了咱寧波人的性格。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就說肥不肥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一小碟鮮醬油,是海蠣子靈魂之所在

過年時,海蠣子的價格一度漲到50-70元一斤。

近幾年魚類逐年減少,蝦蟹卻又遞增之勢

常看“老四、阿峰”等人的趕海視頻,不過咱們寧波人的梭子蟹也是出了名的喲。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東海梭子蟹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希望你看到它的時候不是睡覺之前

隨著海洋資源日漸枯竭,傳統的“討海、吃海”的模式也悄然發生著轉變。

人們“變海為田”,開始著力發展水產養殖,現在中國海洋捕撈到海水養殖的轉型已頗具雛形,從“魚到蟹,蝦到貝”,無不展示著寧波漁民的智慧。

“蟶子”每年3月最肥,推薦咱們象山鶴浦鎮的竹蟶。

純手工挖來的蟶子,用顏值證明了“個大、肉肥、鼎鮮且泥少”這麼完美的蟶子是真實存在的。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象山縣鶴浦鎮蟶子

本地人多用白灼、蔥油或者放湯的形式來激發它的鮮味,每次它的出場,總會多少搶走主角的風頭。

小海鮮包羅萬象,水中的魚、礁上的貝、灘中的蟹都有它的家庭成員

和生猛海鮮比,小海鮮個小且數量多,外表平淡無奇,但它的鮮味確讓寧波人屢試不爽。外加這麼有親和力的價格,可謂是東海給予寧波人的特殊饋贈。

海鮮怎麼就不能當家常便飯?有個詞,寧波人常常掛在嘴邊

相比“名存實亡”的中國四大漁場,這樣的小海鮮更像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和寧波人來得更貼近一些。

另外海鮮新鮮度的變化往往逃不過時間和距離的衝擊,而小海鮮的價格實惠的同時根本無需擔心鮮味的流失,這正是它迷人且誘惑的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