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引言

6世紀可以說是東羅馬“蛻變”為拜占庭的過渡時期,查士丁尼大帝最後一次嘗試收復帝國西部的領土,但很快,除了意大利南方及西西里僅存的幾個據點,其餘努力都付諸厥如。同時,帝國東方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考驗,巴爾幹地區的威脅來自新生的半開化民族,從匈人到阿瓦爾人,從斯拉夫人到突厥人,移民潮洶湧而至,前赴後繼;兩河區域則是老對手波斯人,從帕提亞到薩珊,帝國的東方強鄰從未放棄過對羅馬人土地的野心。東羅馬-拜占庭的地形是如此“開放”,四面環敵,帝國幾乎沒有一處土地是安全的。在這種局面下,帝國軍隊的壓力可想而知,而軍隊的訓練、紀律、裝備及後勤也是重中之重,莫里斯一世出身行伍,由東部總司令之職繼承提比略二世登基為羅馬皇帝,無論帝國的大戰略、戰略,或者戰術上,他都瞭然於胸,而他所著的《戰略》一書無疑是瞭解當時東羅馬-拜占庭軍隊的必讀書目。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拜占庭-羅馬帝國四面受敵,疆域也日益促狹

深刻危機

不久之前,查士丁尼大帝剛剛為羅馬帝國最後一次收復了包括阿非利加、西西里和意大利在內的西方領土,看起來,那個武德充沛,威震四海的羅馬帝國又回來了。然而,看似輝煌的戰績背後,並不意味著羅馬軍隊恢復了以往的強大戰鬥力,相反,除了北非和南意大利的少數據點,新徵服的土地很快再度且永遠的淪陷於蠻族之手。重又蜷縮回東部的帝國卻要長期為這一好大喜功的行為買單,到了莫里斯一世時期,國家因為巨大的財務支出而入不敷出,軍隊的軍餉也屢遭拖欠,最終,皇帝本人也因為武裝討薪隊而喪命。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莫里斯發行的金幣,最後因為缺錢而被殺


除了國庫虧空,查士丁尼用以重新徵服的軍隊質量並不如其表面戰績看起來那樣“輝煌”。首先是步兵實力的大不如前,羅馬人引以為豪的三線列步兵戰術早就因為士兵素質、訓練、士氣的大幅衰落而不可挽回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古希臘模式的密集方陣,與其說是出於某種戰術目的,還不如說是為了報團取暖不得已而為之。步兵墮落到如此的程度,以至於納爾賽斯寧可讓倫巴第槍騎兵下馬組成方陣,也不願使用步兵。另一位查士丁尼的大將貝利撒留也同樣不敢信任步兵,在北非對付汪達爾人時,貝利撒留全程使用騎兵壓制對手,步兵則呆在壕溝裡寸步不動。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貝利撒留的精銳私兵

其次,公民勇武精神的喪失,導致帝國軍隊中充斥著蠻勇的蠻族士兵。在西方,蠻族將領手握廢立皇帝的大權,並最終葬送了西部帝國。在東方,情況雖未如此緊急,但也足夠引起警惕,蠻族軍隊往往獨立成軍,有專屬的番號。且不論桀驁不馴的蠻族軍隊經常掀起叛亂,僅從戰術上考慮,蠻族軍隊儘管更為勇敢,但不服管教,往往沿用自己部落的習慣戰法,不能和其他帝國軍隊進行必要的配合,戰友間缺乏默契,在戰場上是極為致命的。

軍隊私有化的問題也十分尖銳,貝利撒留開往北非的7000人大部是由他自己出資組建的“私兵”,也有人說,貝利撒留可以“僅憑私兵推翻哥特王國”。納爾賽斯在意大利的情況也不遑多讓,其親兵構成了帝國遠征軍中最精銳的力量。這些私兵對皇帝和帝國毫無忠誠,只追隨負責招募發餉的將軍。此外,羅馬長期的邊防軍傳統也因為國庫的空荒變得毫無作用,帝國的邊防幾乎完全依賴野戰軍的機動作戰。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太監名將納爾賽斯


“不是為了追求勝利,而是為了避免失敗”

莫里斯(從578年任近衛軍長官到593年被殺)就是面對著這樣的局面:軍隊士氣低落,國庫空竭;將領權重,國家虛弱。在近衛軍長官任上,他即奉提比略二世皇帝之命開始改革軍隊。鑑於查士丁尼時期的教訓以及羅馬軍隊事實上的孱弱,莫里斯始終遵循著“毫無理由地動員大批軍隊只能帶來混亂和財政災難”的原則,在總體戰略上始終保持高度的謹慎。他更希望通過戰場之外的陰謀詭計和談判技巧解決問題,如果一定要兵戎相見,莫里斯也不贊成和對方正面會戰,而喜歡使用伏擊、奇襲、迂迴、攻擊補給線等方式來達成目的。同時,莫里斯也深刻認識到了上述問題,改革的第一步即從制度入手。

制度改革

首先要釐清部隊由上至下的指揮系統。

全軍統帥是將軍(Strategos),緊接著是副將(Hypostrategos)。一支軍團一般擁有3-5個師,一個師下轄3個團,團長(Moirarch)又稱為公爵或千夫長,護民管(Tribune)或伯爵(Comes)充任團裡的營、隊(戰隊和營同級)。在全軍所有百夫長中,仍照例設置一名首席百夫長(Ilarch),百夫長之下有什長和伍長。一個營一般有300人,一個團有7-10個營,人數在2-3000人。這樣,3個團組成的師一般人數不少於6000人,一支軍團分為左中右三個師。因此,一支滿編的軍團擁有18000-25000人,在那個時代,一支20000人規模且訓練有素的軍隊,是幾乎無敵的存在。(此外,每營還設有測繪組、偵查組,宿營組和醫療組)。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羅馬軍隊是第一支使用醫療兵的軍隊

為了解決將領私兵氾濫的問題,莫里斯特別規定,軍隊中百夫長以上軍官全部由政府直接任命,士兵們在加入軍隊時需要向在位的皇帝宣誓效忠,而他們的軍餉也由國庫支出。這樣一來無異於釜底抽薪,消滅了私兵得以大量存在的物質基礎。

針對蠻族兵單獨部落獨立成軍,桀驁不馴的問題,莫里斯將各個蠻族部隊打亂。也就是說,一支蠻族騎兵師之前完全由一個部族組成,指揮官是原來的部落酋長,作戰戰術也遵循原部落習慣。莫里斯改革後,仍然存在所謂的蠻族騎兵師,不過其構成已大為不同,一個騎兵師中,可能同時由哥特人、倫巴第人和阿瓦爾人共同組成,指揮官則由羅馬人擔任,戰術訓練也遵循羅馬正規軍的常例進行。這樣一來,蠻族軍隊的部落意識逐漸被統一的羅馬認同取代,酋長也不再能依託部落煽動叛亂。莫里斯還將蠻族騎兵分散到各本土騎兵師中,這樣既可加強蠻族的訓練,反過來蠻族的武勇也能激勵不怎麼熱衷於作戰的羅馬人的戰意。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拜占庭僱傭軍

同時,一些冠以部落名番號的部隊也和該部落不存在直接聯繫,比如,既然帝國永遠失去了西班牙,伊比利亞人也不再有機會出現在伊比利亞騎兵師中。

通過上述制度改革,莫里斯成功的解決了帝國軍隊中最大的2個問題。如果說他重新組建了屬於羅馬的國家軍隊都毫不為過。大框架搭建完畢,接著就是考驗細節處理的能力了。

正面戰線

莫里斯強調伏擊和迂迴,用巧不用強,這在其戰術思維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即使是兩軍正式對壘的正面交鋒,一樣非常強調迂迴及預備隊的運用。他將正面部隊分為兩線,第一線實力更強,和第二線保持一箭射程的距離。同時,在左右兩翼外側敵軍很難發現處佈置3-4個戰隊規模的伏擊部隊:“即使敵軍數量更多,我軍也絕不能將所有部隊集中在正面”,“哪怕敵軍人數更少,純正面交戰都十分危險”,他將部隊按功能詳細分為防禦、攻擊、迂迴、伏擊及後衛。莫里斯又一次體現了他的謹小慎微,而羅馬軍隊則早就失去了極盛期捨我其誰的霸氣。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拜占庭騎兵師作戰戰線


遠程&騎射部隊

在這樣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莫里斯並不羞於加強遠程部隊。時人對當時羅馬軍隊的“娘化”也頗有微詞:“他們不過是一群弓箭手罷了”,跟歷史上

“手持盾牌與敵人進行白刃戰的軍團步兵”不可同日而語。好在莫里斯務實不務虛,對於非議和諷刺不屑一顧,仍按照自己的判斷,著力於對士兵投射能力的訓練。他規定,所有士兵需要同時訓練站立姿態射箭以及騎馬射箭。騎兵有時需要同時配備騎槍和弓箭。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能打能射能衝的拜占庭重騎兵


由於步兵素質的下滑,騎兵已然成為帝國軍隊中最重要最具決定性的力量。東羅馬人並非不知道騎兵衝鋒的威力,不過,長期和東方民族特別是遊牧民族作戰的經驗讓他們同樣非常重視騎射,在一支騎兵中隊裡,僅有第一排的什長和第二排的伍長使用騎槍和盾牌專職衝鋒,從第三排開始,則無需裝備騎槍,只帶弓箭既可,因為“弓箭手若是在左臂上佩戴盾牌,則很難有效射殺敵人”。而且,之所以不安排更多持騎槍衝鋒騎兵的縱深,是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後排騎兵無法對前排提供任何幫助。。。且第(三)四排的騎槍無法伸到第一排前方”。因此,拜占庭人使用了衝鋒投射兩用重騎兵,這些馬弓手“身著胸甲,腿上有及膝的脛甲。。。騎術高超,能在戰馬全速奔跑時發射。。。甚至能毫不費力的穿透盾牌和胸甲”。早在554年的卡西利奴姆戰役中,納爾賽斯已使用馬弓手火力壓制法蘭克步兵,當對方秩序混亂時,能射能打的馬弓手及時發起決定性的衝鋒,徹底殲滅了數萬法蘭克人。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模擬的拜占庭兩層騎兵線


步兵

儘管遠不復當年之勇,對於拜占庭這樣一個大帝國而言,完全沒有步兵是不可想象的。況且,在有些場合,更適合步兵而非騎兵作戰。重步兵仍需要進行一對一格鬥訓練,同時需要掌握投擲標槍和飛鏢的技能。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拜占庭軍中的重步兵仍不可或缺


當步騎混合作戰時,步兵師處於外線保護騎兵師,也就是擔任騎兵師的側衛。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步兵師和騎兵師交替分佈,最外側是步兵師


在諸如卡帕多西亞山地,巴爾幹密林的環境下,輕步兵的作用凸顯無疑,“

使用步兵,尤其是輕裝部隊與其短兵相接。。。都能使斯拉夫人陷入困境。。。尤其應在軍中編入輕裝部隊和標槍手”。此外,步兵“不僅在關口要塞等地是必須兵種,對於在崎嶇地形和河流沿岸作戰也十分重要”。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巴爾幹地形多山,多河,多沼澤,適合輕步兵作戰


對敵人的看法

當時拜占庭的主要敵人有東方的老冤家薩珊波斯人,羅馬人認為波斯人狡詐、虛偽、奴性強,也因為奴性強而樂於服從,愛國心重。作戰有章法,進軍齊整,足以和羅馬軍隊相比擬。這樣的評價和古典時代的頗為類似,奴性強始終是希臘-羅馬人對東方世界的成見,亞歷山大在高加米拉的戰前動員中也說到“他們作戰是因為有人強迫他們這麼做,而非出自他們的本意”。近千年後,東羅馬帝國幾乎發展為東方式的專制國家,卻仍以此作為東方強鄰的標籤。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薩珊重騎兵所向披靡


對於阿瓦爾人和突厥人,一言以蔽之:“不擅長任何戰鬥以外的人類活動”。無論是匈人還是突厥人,他們的野蠻令羅馬人印象深刻。遊牧民族作戰時軍容不整,軍令不嚴,且毫無誠信,稍予利誘就可期待他們的叛變。

不同於對波斯人的評價,金髮的法蘭克人則是“視自由高過一切”的民族。他們至今似乎都保留著這一傳統。

小結

相對於天朝上國只有西北一道和“境外勢力”對接,開放型地形的東羅馬帝國始終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沉重壓力。在帝國漫長的歲月中,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敵人的興起和衰落。然而,帝國本身也因為不斷的新的入侵而日益削弱,同時,由於缺乏穩定的後方保存火種,帝國政府的決策容錯率非常之小,任何一個錯誤的決策,都有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後果。失去的土地就算一時光復,也經不起源源不斷,前赴後繼的入侵。在這樣的環境下,帝國之所以還能支撐長達千年之久,正是因為有莫里斯一世這樣的軍人存在,他們精力旺盛,愛國心切,為了帝國的存續,不辭辛勞的在各個相隔千里的前線之間奔波,從亞美尼亞到阿非利加,從大馬士革到西爾米烏姆。然而,個人的奮鬥是無法逆轉歷史進程的,儘管莫里斯的改革為東羅馬-拜占庭人帶來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國家軍隊,其設立的總督制也最終在希拉剋略手中固定為軍區制,且在位期間有效遏制了波斯人,斯拉夫人的肆虐。但對處於四戰之地的拜占庭帝國來說,這還遠遠不夠,數十年後,當希拉剋略的軍區制因長時間的波斯戰爭而元氣大傷之際,阿拉伯神秘先知的大軍橫掃中東、北非,兵鋒一度直指君士坦丁堡,離查士丁尼收復西部領土不過百餘年,遭受重壓的拜占庭人只能期待馬其頓王朝的再度復興了。


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占庭軍隊改革

拜占庭帝國在馬其頓王朝迎來了短暫的中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