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姑嫂做酥餅

浙江烏鎮是風景如畫的水鄉,那裡民風樸厚,人傑地靈。烏鎮的名點姑嫂餅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了,有關姑嫂餅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晚清年間,鎮上一戶姓方的人家開辦著一間糕餅小店,因本小利微,很長一段時間只是從其他大買賣莊批發些點心來賣,勉勉強強維持著生活。隨著家中添丁進口,這小生意已難養活4口人了。夫妻倆思來想去,總希望能創出個什麼好牌子,把生意做得更大一些。他們無意間想到了當地酥糖的配料方法,於是試著開始研製一種別樣的糕餅。他們精心篩選配料,用炒過的麵粉、熬過的白糖、去殼的芝麻和濾清的食油等,細細拌勻再蒸熟,然後用模子扣出一個個小酥餅來。這酥餅又香又糯,酥而不散,甜中透著油香,口味別具一格。

烏鎮姑嫂做酥餅

隨著酥餅的上市,小店驟然顧客盈門,人們無不爭相品嚐。轉眼間紅火了20多年,到了這家兒子該娶媳婦的時候,小店早已壯大發展成幾間大門面了。為了維護自家糕餅的風味,一家人長期恪守自產自銷的經營策略,不設分號,絕無假冒,博得了顧客的一致認同。不僅如此,家中的丈夫還始終遵循舊傳統,在配料和製作工藝上一直固守“傳子不傳女”的古訓,許多秘笈就是允許兒媳婦知道也絕不透露給女兒半分。時間長了,難免引起女兒的不快。

有一天,妹妹見到哥嫂正在配製新一批的糕餅料,不由得生了歪主意,她藉故調開了家人,偷偷在粉料中加了一把鹽,就是存心要看嫂子的笑話。可誰也沒想到的是,這批酥餅上市後銷路卻空前的好,顧客們都認為方家的點心又有了改良新配方,讚不絕口。可家人卻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在父親的一再追問下,姑娘才說出了其中的原委。如此一來,方家索性將計就計,並借題發揮,大加宣傳,說這是嫂子與小姑和睦相處、攜手同心做出來的新口味,並正式命名這種糕點為“姑嫂餅”。姑嫂餅的名聲由此馳譽四鄉八鎮,店鋪的生意如日中天,當地也因此流傳下來一首民謠:“姑嫂一條心,巧做小酥餅,白糖加椒鹽,又糯又香甜。”

選自由國慶《老廣告裡的美食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