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鬆綁?房屋交易減稅,多地調控放鬆


樓市鬆綁?房屋交易減稅,多地調控放鬆

減半徵收房屋交易增值稅附加等,造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感官效果,令宏觀調控鬆綁進入一個高預期狀態。

文丨《中國企業家》

3月7日,北京、上海兩地的各大中介均在內部通知了一則消息——自當日起下調相關房屋交易稅費,包括不動產交易合同印花稅、增值稅附加稅中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附加稅稅率,基本為減半徵收。

例如上海,個人出售房屋增值稅及附加費用一共為5.3%,以繳稅時間為準;個人非居住用房網籤合同日期在2019年1月1日之後的,印花稅由0.05%下調至0.025%。

北京的情況也類似,只是原增值稅及附加稅稅率5.55%的區域調整為5.3%,原相關稅率5.45%的區域調整為5.25%。

當晚,深圳、廣州鏈家的員工均對《中國企業家》證實了“個人交易房屋增值稅及附加稅率減半政策”的相關消息。北京、上海兩地稅務部門12366服務熱線工作人員也表示,目前當地個人出售住房增值稅附加稅率減半徵收。諸如武漢、天津、煙臺、青島等二三線城市,當地鏈家員工表示,還未收到細化措施。

“減稅”政策出來後,中泰證券首席分析師倪一琛表示,房地產領域出現減稅是受整個社會系統減稅的影響,並且減稅稅種並非大額稅種,對交易成本影響不大,但對刺激房屋交易有一定積極作用。

以上海一套不滿兩年、總價300萬住宅為例,賣方原需繳納增值稅及附加稅:3000000/1.05×5.6%=160000元,現只需繳納3000000/1.05×5.3%=151428.6元,共省下稅費約8571.4元。

但是,在因城施策的背景下,這種全國性的普惠政策,至少造成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感官效果,令宏觀調控鬆綁進入一個高預期狀態。

事實上,鬆綁已然開始。進入3月份,兩會前夕個別城市及銀行出現首付比例下調、房貸利率下調的局部放鬆。比如,3月1日,工行無錫分行向各支行、分行營業部下發通知表示,居民家庭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申請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下調至30%。

調控鬆動


早在歲末年初,多個城市的“限購”或“限售”政策已然迎來鬆綁。山東菏澤首先明確提出取消限售條件,打響樓市鬆綁的“第一槍”。緊接著,不少城市紛紛放寬購房限制。

1月3日,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高新區分局發佈通知,暫停“搖號售房”規則。1月10日,珠海市提出,將加快完善覆蓋在珠海發展港澳人員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探索放寬澳門居民在購房等方面的限制。此外,武漢、南寧等部分城市局部放鬆限價,多城市下調房貸利率上浮比例。

事實上,此次調控自去年第四季度起就已開始鬆動。2018年12月底,廣州市出臺最新規定,可異地提取公積金進行購房;幾乎同時,佛山市取消了購房最低准入條件。中原地產統計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月份,全國各地房地產調控政策共發佈了21次。

有意思的是,“止跌”也成為一些城市的調控主題。3月6日,有媒體確認,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已向房企下發一份“停止特價房銷售”的通知,要求房企停止低於申報價格的“特價房”銷售。其內部人士透露,停止特價房銷售是因為其售價低於此前申報的預售價格。

“限購的目的是為了限制投機,既然投機客全面退潮,放鬆限購就成為穩定提升成交量的政策首選。比如,降低入戶門檻、降低社保條件、降低人才標準,都會增加市場成交量。”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稱。

歷經2017年初開始的22連漲和1次走平後,銀行房貸利率於去年12月份開始下調。房貸下調幅度雖然不大,但是拐點趨勢已經很明顯。由此,外界拋出觀點稱,央行降準,房貸降息,中國的房地產調控將要偏向寬鬆。

1月以來,各地相繼召開地方兩會,不少城市對房地產調控政策進行了新闡釋。中原地產統計顯示,各地有關房地產政策的兩會內容及其他樓市政策多達68次。緊隨降準,房貸利率開始下調,各地先後推出解綁政策,加之近期“減稅降費”對樓市的助推,是否意味著房地產調控開始鬆動?

“肯定算。”克而瑞研究機構高級分析師崔秀程對《中國企業家》稱。過去將近兩年時間,全國各城市房地產普遍執行較為嚴格的調控政策,這給部分城市的經濟帶來了困境和壓力。而且,多數城市都屬於跟風式調控,實際上並不能解決具體問題。

崔秀程還表示,2018年12月住建部提出要堅持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主體責任,加強市場監測和評價考核,切實把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責任落到實處,意味著城市要負起主要責任,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防止房價大起大落,尤其是要防止預期轉變。

“(調控)都會陸續放鬆的。”歐陽捷對《中國企業家》表示,“不過,放鬆不一定就會漲價。一方面市場目前下行壓力大,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要漲,還會掉過頭來限制的。”

“北京也在微調。”某不願具名的TOP10房企高管對《中國企業家》稱。在它看來,北京的政策鬆綁更近乎某種“悄悄地試探”。當然,“出了過分的政策,也有被叫停的,比如海口、合肥”。

1月9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官網發佈了2009年的第一則土地出讓預申請公告。公告提到,位於朝陽區孫河的兩塊住宅用地擬於近期掛牌出讓。這是孫河組團最後兩塊成規模的住宅用地。不過,與近兩年來北京大多數出讓的商品住宅地塊不同,這兩個地塊沒有設定未來住宅的銷售價格。

“限房價、競地價”的土地出讓方式是2016年北京“930新政”中提出的。之後,一系列限購、限貸、限售等嚴厲的調控政策祭出,市場迅速降溫。過去兩年,北京出現多宗土地流拍。有人感慨稱,“北京的調控實在是太嚴了,不僅購房者買不了或買不起房,開發商也都不敢拿地了”。

至少三家TOP10房企高管對前述出讓地塊表現出興趣,不過,興趣中帶著謹慎。“容積率低,地價較高,市場信心有待恢復。但政策是否還會反覆,仍有待觀察。”其中一家房企高管稱。


市場渴望鬆綁

“今年生意比去年好,成交量多了。”一名北京鏈家的二手房經紀向記者感慨。她的判斷依據,來自鏈家披露的北京全市單日網籤數字。“去年200多,今年280多。”現在正逢“金三銀四”,週末這兩天她一直在外面帶看,客戶的買房信心很足。

國信證券今年3月份的研究稱,房地產行業銷售持續降溫,商品房交易量環比整體下降;一線城市銷售同比增長,二三線銷售增速分化明顯。並將“房地產行業降溫超出市場預期而政策又遲遲不轉暖”定為市場風險。

“有些城市在跟風調控之後,出現了土地流拍嚴重,房價腰斬,市場轉冷態勢嚴重等現象,這顯然與住建部提出的總體工作要求不符,需要及時調整市場。”崔秀程表示。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土地流拍數達1808塊,同比增長93.16%。部分一線城市流拍數量打破近十年紀錄;三四線城市流拍數量遠超一二線總和。

在他看來,依賴土地財政已經成為城市的通病。“經過兩年多嚴格調控,地方城市對於調控政策的鬆綁渴望會更強。在市場下行趨勢嚴重之下,肯定會有很多試探性的動作。當一些試探性的動作不被喊停,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從而呈現從局部到全面的放鬆。”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目前對房地產市場的大原則依然是房住不炒,因此房價大漲已經沒有政治空間。”崔秀程表示。

“住房是民生問題,穩房價穩預期的相關的住房制度應該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應該朝令夕改。房地產是拉動經濟增長和推動城市化的重要力量,要正確處理房地產和城鎮化建設以及經濟增長的關係,房地產的發展要適度,要圍繞讓人民生活更宜居宜業進行。”北京市房地產法學會副會長趙秀池認為。

戴德梁行北中國區研究主管魏東認為,“在中央不斷強調房地產市場穩增長防風險的基調下,過高過快的增長都會同中央的大方針相背離”。

但並非所有城市都在跟風放開“限”政。據《證券日報》,3月7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海南省代表團會議期間,在場相關人士稱,海南正在有效調控房地產市場,實施全域限購等史上最嚴房地產調控,正式取消全省三分之二市縣的GDP、固定資產投資等考核,確保各市縣不為單純追求GDP增速而盲目投資上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房住不炒”雖然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消失了,但在金融領域,依然對房地產投資抱謹慎態度。

3月9日,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加強房地產貸款的監測,加強對投機性房地產貸款的嚴格控制,也要防止通過影子銀行渠道的進入房地產,要保證房地產健康穩定發展,繼續保障住房貸款的基本需要,也要對帶有投資、投機性貸款嚴格控制,房地產金融是防範風險的重點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