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居然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居然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可見冬至節氣的重要性。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居然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那麼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呢?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煮熟分給病人。人們吃下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

此後,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食物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子”,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如今,餃子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不同餃子餡的養生作用

胡蘿蔔羊肉餃

胡蘿蔔性溫,可調補中焦和腸胃等。而羊肉補氣養血,溫中暖腎。非常適合氣血虛,胃寒的人群;

洋蔥牛肉餃

洋蔥可以健胃消食、平肝、潤腸、利尿、發汗。牛肉性溫,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可以使人精神振奮。適合手腳冰涼、腸胃不好的人群;

白蘿蔔豬肉黑木耳餃

黑木耳性平,可補氣血、益腎、通便;白蘿蔔順氣健脾、消食化痰;豬肉性平,補虛增氣力。這款餃子有著健胃消食化痰等作用。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居然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