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八,蒸饃貼花花!

臘月廿十八指中國農曆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八的俗稱;中國春節傳統習俗之一。 臘月二十八的中國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一天,各家各戶還會貼年畫、貼春聯、貼窗花。

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麵食了。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打糕蒸饃

蒸饃在山東地區來說主要指蒸餑餑,在膠東地區最為有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麵點文化。巧婦俊女競相獻技,把麵食做成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成了比美比巧的活動。像許多巧手的婦女,在餑餑上做成各種麵塑,有花卉、龍鳳、雀蝶等。

出鍋後,再用各種顏料染得五顏六色,特別的喜慶。有的還做面豬頭,面魚 神蟲 放入糧倉上供。也有用棗做成棗餑餑,用以供奉祖先。這些用來祭祀的麵點食品,不僅選料精細講究,造型優美,以表達虔誠和尊敬,即是人們追求藝術享受的心理反應,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種喜慶心理寫照。

臘月二十八,蒸饃貼花花!

花饃饃

做餑餑時有很多講究,即這一天不能隨便亂串門,尤其餑餑上鍋蒸的時候,若是串門不小心碰上要趕緊給人家的灶塘裡添些柴(財),以讓鍋裡的餑餑發的更好。揭開鍋蓋若是餑餑蒸裂了一定要說“今年一定發,餑餑都笑了”。

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對聯、窗花和各種神碼。這一天人們要在清洗一新的門窗,炕頭,廊柱,甚至日用品上貼上對聯、 窗花以及“抬頭見喜”、“福”等吉慶吉言和各種年畫,掛起紅燈籠,同時還要貼上天地、土地、財神、門神等各種祭祀的神碼,把家裡家外裝扮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到處充滿喜氣和春意。

春節為什麼要貼福字?福的含義是什麼?首先,福字是會意字,古代的意思就是一人有其田,不愁吃和穿。也就是說,首先物質生活需要解決了才算有福。其次民間盛傳的“五福”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老而善終謂之考)。

臘月二十八,蒸饃貼花花!

窗花

為了討得“福到了”的口彩,人們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並希望過往行人見了唸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圖吉利。倒貼福字在中國有一個傳說,朱元璋當年使用倒福字作暗記,準備殺死哪些背後議論皇帝的人,馬皇后知道後讓全城百姓都貼一個倒福字,朱元璋無法,只好取消殺人的命令。為了紀念馬皇后,每逢春節,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以求新年吉利。

春節期間有的家庭為了增添春節的喜慶氣氛,還要在窗戶上貼上五彩繽紛的窗花。我國的剪紙藝術據說來源於唐代的剪紙招魂的風俗,如果有人在路上遭受驚嚇生病,可用剪紙召回其丟失的靈魂。杜甫《彭衙行》中寫道:“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描寫的就是這種剪紙招魂的風俗。但現在窗花主要是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窗花以其誇張的手法,獨特的造型,鮮豔的色彩,通過人民喜愛的形象,把心中美好的願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的五彩繽紛、喜氣洋洋。

春聯的正式命名並改用紅紙書寫開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有一年除夕,朱元璋下令不論公卿士家還是尋常百姓,門上必須張貼一幅用紅紙書寫的春聯,稱為“萬年紅”。因為“紅”與“朱”同意,意味著朱姓子孫永遠統治天下。正月初一,明太祖微服出巡,看見金陵大街小巷紅彤彤的一片,交相輝映的春聯讓人目不暇接,感覺十分高興。但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竟然沒有貼春聯,便派人去查問究竟。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屠戶,自己目不識丁,別人又不願意為他寫春聯。於是朱元璋當即揮毫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這戶人家。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用紅紙書寫的春聯才開始興盛起來。

臘月二十八,蒸饃貼花花!

春聯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清朝出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春聯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春聯的意蘊也逐漸由驅鬼辟邪轉化為春節喜慶娛樂的一種載體。儘管春聯已產生多年,歷經世代的變遷。但直到今天,春聯仍以其雅緻的韻味,喜慶的情趣和富有文字智慧的特色,作為年節喜慶表達和渲染文字的符號成為年節節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春聯凝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展示民族追求,凸顯民族價值,必將承載並煥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融合今人對未來的美好祝福而長存人間,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馨香。

今天又是臘月二十八,正是貼春聯、貼窗花的時候。春聯年年換,但不換的是祝福,是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走到街上,見家家戶戶都是開門紅,映入眼簾的的都是對美好生活的願望。這不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嗎?這不就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嗎?小編感覺這就是年味,年味兒就是對古老傳統、民族風俗的傳承,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再過多久,我們也不能忘了我們的春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