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經濟危機各國最後都是怎麼度過或解決的?

人不範二枉少年_


這個問題還是從經濟角度看。

市場經濟或者商品經濟,都是市場在調控生產,但是市場總是滯後一點的,比如說今年種土豆賺錢,明年農民會大規模種植土豆,就會導致土豆價格下跌,農民受損。

和平年代,因為市場的滯後性,商品生產慢慢一定會走向過剩,這時,很多生產資金都是借貸產生的,商品過剩,無法銷售,工廠倒閉,工人失業,收入下降,無力消費,資本家血本無歸,銀行無法收回本金,儲戶擠兌銀行,社會進入惡性循環。

解決辦法有三種,同樣都是消化過剩產能即可。

一,戰爭,二戰德國表面是從經濟危機中恢復過來,可生產的都是軍工,基建,長時間積累會爆發更可怕的危機,因此選擇戰爭,這樣產品都消耗了,繼續擴大生產,工人有工作,社會繼續運轉。但戰爭規模大了,便會破壞基礎設施,人員減少,會嚴重破壞經濟。而美國表面上是通過羅斯福新政解決了危機,其實是擴大基建投入,消耗產品,如果不是二戰爆發,美國會面臨二次危機,對比中國08年四萬億,對當前中國造成的影響便知。

二,基建,33年美國,08年中國都走這條路,消耗了過剩產能,但中國運氣不好,沒有二戰後續支撐,造成12年以後經濟後遺症,落後產能在四萬億支持下擴張,不符合高質量需求,還嚴重破壞資源與環境,好在中國政府調整政策,推動供給側改革與一帶一路,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解決過剩產能,對內提高產品質量,對外,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經濟需要一段時間恢復。

三,計劃經濟,蘇聯,新中國都採用這種手段,有計劃的生產需要產品,不會造成過剩,經濟很快恢復,不會產生經濟危機。但問題同樣突出,隨著國家經濟越來越複雜,國家沒有那麼大能力將全部經濟做完美計劃,同樣,計劃經濟會不可避免產生腐敗。

未來世界,處理經濟危機主要還是需要平衡產能即可。隨著技術進步,尤其是大數據應用,超級計算機的應用,是否可以產生推動大型國家實行全面計劃經濟的模式是可以被討論了,技術的進步讓一切變的可能,一是計算處理能力達到,二是技術手段防止腐敗的可能。


彼岸晴天hero


文史頻道第48期之經濟危機




世界歷史上,爆發過幾次影響較大的經濟危機。

分別是1937年鬱金香狂熱,1720年南海泡沫,1837年恐慌,1907年銀行危機,1929年大蕭條,1987年黑色星期一,2008年金融危機等。

所謂經濟危機,就是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週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危機。

通俗易懂的說,就是大量商品的積壓,生產過剩,工廠大批倒閉,工人失業,物價上漲,銀行信用體系崩潰。


今天以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來闡述各國政府是如何度過難關的。

2008年的經濟危機主要是因為美國華爾街爆發的次級房屋信貸危機。

投資者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了流動性危機。

這次危機爆發以後,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國。

美國政府出臺措施,干預資本市場。

政府出資7000億美元購買了非流動的不動產擔保證券,但效果甚微。

儘管美國和歐洲政府的都投入了資金救市,但股票市場依舊哀嚎一片。

美國和歐洲的資本家們,坐等政府的資金救市,眼看著歐美各國一片蕭條。

政府在救市不成功的情況下,通過修建公共設施,減少失業人群。

普通民眾成為了經濟危機的最大受害者,他們忍受著失業的痛苦,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救助。

直到現在歐美各國的經濟形勢依然嚴峻,2008年經濟危機的後遺症還沒有痊癒。

資本主義國家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經濟危機的良方,這也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弊端。

歷史上的歷次經濟危機,都有它的一個過程,只有摸清楚它的規律,才能在根本上解決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

—End—



文史頻道


經濟危機,實質上就是各種產品生產過多過剩,需求又達到基本飽和,很多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出去,造成工廠倒閉,大量工廠倒閉就形成經濟危機,幾乎沒有辦法解決,有些資本家採取銷燬產品,但這種解決方法不合理,整個危機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現在有些政府得到一些經驗,比如提前去產能,關閉一些落後產能,讓企業轉型,轉型到服務行業,另外加大基礎建設,解決失業問題,現在的美國採用加利息,縮表方法提前預防,維持一定的失業率,限制過大投資生產。


就叫我蓋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