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范增跟謀士張良誰厲害?

用戶6796584904


張良比范增要厲害得多。

一提到楚漢,張良和范增是繞不開的兩個歷史人物。他們兩個都是秦末漢初響噹噹的人物,都以智謀著稱,也都非常厲害。范增輔佐項羽,一路攻城略地,推翻秦朝建立了西楚政權,傲視群雄。而張良則輔佐劉邦,建立了輝煌的大漢王朝。雖然兩人都非常聰明,但是,如果認真的對比一下,張良和范增究竟誰更厲害呢?

庸夫覺得,要真的認真比較的話,張良明顯要比范增厲害得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張良的名氣比范增更大。
張良是智慧的代名詞,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謀聖”。何為“謀聖”?“謀聖”指的是謀略出眾和輔佐帝王成就偉業的謀士。而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能夠被稱為謀聖的僅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姜子牙、鬼谷子、張良、范蠡。能與鬼谷子等人比肩,且被後世承認推崇,可見張良的歷史地位是多麼的高。此外,除了“謀聖”這個稱呼外,張良還與蕭何、韓信一起被稱為“漢初三傑”
而反觀范增,雖然他也很聰明,被稱為“老狐狸”。但是名聲顯然沒有張良的大,遠遠也沒有達到張良的高度。單從名聲上看,他與張良是不在一個檔次的,歷史地位也沒有張良高,張良遠遠甩出范增幾條街。其次,張良比范增更聰明,更善於謀劃。
說起張良與范增的交鋒,就不得不提“鴻門宴”。歷史上的“鴻門宴”可以說是“謀聖”張良與“老狐狸”范增兩人智慧的一次正面交鋒。而這次交鋒,最終是以劉邦在張良的謀劃下得以全身而退,范增錯失殺掉劉邦的機會而告終。從“鴻門宴”的結果看,顯然是張良比范增更勝一籌。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張良多次幫劉邦進行戰略部署,多次力挽狂瀾,最終打敗了項羽。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張良顯然比范增更聰明,更善於謀劃和藉助外力。難怪劉邦在評價他們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了。能夠得到劉邦這樣的稱讚,張良可以說絕非浪得虛名。

最後,張良比范增更有眼光,也更懂得進退之道。
大家也知道,張良選的輔佐對象是劉邦,而范增選的輔佐對象是項羽。其實以張良的才華和能力,他當時也完全可以選擇輔佐項羽。但是他比范增有眼光,他知道項羽的性格缺陷,最終沒有選擇項羽,而是選擇了更會用人,更能發揮自己聰明才智、施展拳腳的劉邦。單從兩人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張良比范增更有眼光。

此外,張良比范增更懂得進退之道。劉邦當皇帝后,大肆屠殺功臣。而聰明的張良深知為臣之道,知道自己的定位,既沒有邀功請賞,更沒有居功自傲。而是早早的謀劃好,功成身退,最終成為大漢開國功臣中僅有的幾個倖存者之一。

反觀范增,仗著自己是項羽的亞父,不但沒有把握好項羽的性格缺陷,還有點倚老賣老的意思,最終引起項羽的猜忌,失去信任,最終病死在告老還鄉的路上,結局異常悽慘。從兩人的結局也可以看出,張良明顯比范增更有謀略。

綜上所述,正是兩人之間這樣的差距,使得張良明顯甩范增幾條街,所以庸夫覺得,楚漢戰爭時期,“謀聖”張良比“老狐狸”范增更為厲害。各位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庸夫原創,喜歡請點關注。

庸夫談歷史


1、項梁擁立熊心為楚懷王,便是范增的主意;為何陳勝吳廣的反秦會失敗?范增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陳勝稱王太早,不利於聯合已亡六國的反秦勢力,特別是楚國的反秦力量;而項氏世代為楚將,如楚國末代大將項燕,便是項梁的父親;項氏反秦沒有立標杆是不行的,項梁的反秦名頭是復國,既然是復國,就必須要有國君;項梁自己稱王行嗎?不行,沒有名義,也是不忠。但有了楚懷王熊心這個名頭,一切自然就說得過去了,不少反秦力量也聚攏了過來;這是范增之智。

2、鴻門宴,欲殺劉邦者范增也,拋去鴻門宴的過程不談,范增為何要殺劉邦?在當時,劉邦已多次向項羽服軟,甚至還有稱臣的念頭;項羽自己也在猶豫間,對自己服軟的人,是不是殺之不武?為何范增要堅決除掉劉邦?正是因為他敏銳地意識到,能與項羽爭奪天下且已成氣候的只有劉邦。他是這麼對項羽說的:“劉邦尚在沛縣時,是個地痞無賴,貪得無厭,這樣的人是不成氣候的,但是劉邦進入關中後,面對觸手可及的財物,卻如若無物,分毫不取,面對美色也坐懷不亂;難道劉邦的性子一夜就轉變過來了?但是這可能嗎?只能說劉邦的野心不小,舍小財而謀天下!”

而項羽自己是怎麼想的呢?或許項羽還在慶幸,劉邦太傻,放著財富不去取,便宜我項羽了!這主臣間智慧的差距顯而易見!

就憑這兩點,范增與張良相比,已難分秋色了;只不過張良及其主子劉邦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張良也得以善終,而范增卻最終不被信任,告老還鄉最後死於半途。從這一點看似乎張良還是更勝一籌?非也,張良之所以能發揮作用,與劉邦的任人唯賢及用人不疑有大關係,反之項羽,對敵心軟地厲害,對自己人又主觀意識太強;性格剛毅但又多變,同時項羽最是討厭陰謀詭詐之人,范增能輔佐他多年,也恰恰說明了范增的能力和智慧。至於張良,大家都知曉,我就不說了!


小捷說歷史


張良對劉邦非常欣賞,非常尊重,同時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張良有戰略眼光,有長遠打算,一開始讓劉邦韜光養晦,暗中增長實力,讓其他人去互相消耗,張良有組織才能,在韓信舉棋不定時,是張良幫助劉邦把韓信牢牢地拉在劉邦陣營,最終垓下一戰,徹底擊垮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頂羽!

至於范增和張良誰強,本人認為張良略微強一些,因為張良思維觀念超前,善於審時度勢;而范增相對來說比較保守,不能妥善處理與項羽的矛盾,是以長者身份去壓制項羽,讓項羽接受自己的計策謀略!

不管咋說,張良幸運,遇上通情達理,知人善用的好領導,如果讓張良去輔佐項羽,結局也好不到哪去!


馬到成功148659402


張良和范增都是秦朝末年,最有能力的謀士。論智謀,可能范增稍強些,因為張良曾說過:“范增智謀三倍於我。”但是綜合能力張良更強。理由不用多說,做大事不僅要有智謀,還得有與人主、同僚共處的能力,張良輔助劉邦得了天下,就能說明一切,當然這可能還有運氣,機會成份在內,但是張良在革命成功後,劉邦呂后對功臣大清洗中,唯一能善終的功臣,這能耐還真不是一般所具有的。所以張良優於范增。


老倪聊史


張良厲害。

1、一個謀士最基本的價值體現是所出計策為主公所用。張良出的妙計大都為劉邦採納,劉邦也很欽佩他;反之范增的計策項羽大都聽不進去,項羽後來對范增越來越不理解,計策再好不實行有什麼用呢?

2、張良輔佐劉邦可以全身而退,後世為世人敬仰;范增在回去的路上病發而死,本人計策大都失去仁義,不擇手段,後人沒有多少看得起的。


像一陣風吹


要論個人素質——也就是做謀士的能力。張良自己曾經說過,人家範曾對他張良那是一個能頂三。當然,張良的這話是謙虛之詞,我們不必全信。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範曾的個人水平能力那絕對是一流的——無疑。

但這種評價顯然有問題。因為謀士是不是厲害,雖然其個人素質水平很重要,但卻不是其決定性因素。決定謀士是不是厲害的關鍵還是要看他的計謀是不是能夠得到採納,能不能得到實施,能不能在實踐中取得成效,甚至要看成效大不大。韓信和陳平都曾經在項羽那兒混過,也提出過很好的主張,但沒用啊。人家不信任不採納,那你的計謀再好還不是廢話。如果韓信陳平沒有另尋出路到劉邦的陣營,至少陳平還會有謀士的名聲麼。從這個角度看——

那自然是張良厲害。因為他和劉邦那是信任和被信任的關係,劉對他言聽計從,剛好他又有謀士的才華。所以也就每一個妙計都變成劉邦集團的勝利成果,自然也就——厲害了。


阿岔視角


張良與范增誰更厲害一點呢?


當然是張良囉!范增和張良比差遠了。那又何以見得呢?

要把張良與范增來進行相比的話,應該是把他們倆人為各自主子所出謀略的絕妙程度來進行對比,因為他們都是謀臣,都是他們主子倚重的左膀右臂。從下面幾點就可以看出:


1、鴻門宴上雙方謀略的直接交鋒下,范增作為主動進攻者敗於張良手下。

“鴻門宴”大家都知道了,其實就是范增和張良面對面地導演的一場險象環生的交鋒。


當項羽作為後來者入主咸陽之後,范增勸項羽以40萬人馬立刻包圍劉邦的10萬人馬,並要求一舉殲滅漢軍,項羽迫於道義壓力遲遲未動。項羽的叔叔項伯和張良是故交,偷偷到漢營告知張良。


張良讓劉邦拜項伯為兄,並且與他結為姻親,項伯回去後便在項羽面前進行疏通。第二日劉邦只帶一百多人親赴“鴻門宴”,范增在宴席上多次示意項羽動手殺掉劉邦,項羽遲疑著不為所動。

於是范增叫來項羽的堂弟項莊導演了一場叫做“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歷史成語故事。卻不料項伯為了劉邦的安全上前與項莊對舞,用身體為劉邦左遮右擋。張良見狀馬上叫來樊噲站在劉邦身後進行保護。

後來劉邦借上茅廁之時逃回,又是張良斷後與項羽周旋。張良不但化解了范增的計謀,而且他本人也成功脫身。



2、張良一身忠肝義膽,范增只會賣主求榮。

范增一生最為得意的主意就是建議所有義軍擁立楚懷王熊槐之子熊心為楚懷王,這個主意無疑是正確的。擁立楚懷王之後眾將歸心,一盤散沙有了凝聚力,利用了楚國百姓仇恨秦國的心理,義軍得到空前的壯大。

但是范增錯在哪裡呢?說范增賣主求榮表現在哪裡呢?

其實楚懷王對於范增還是相當器重的,當時楚懷王對所有義軍將領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當時項羽一路的人馬主將是宋義,項羽是副將,楚懷王把范增封為末將。

范增不帶一兵一卒,只不過隻身來投,能夠擔任分路軍第三把手說明楚懷王已是相當看重范增,可是當項羽殺害宋義之時,范增沒有阻止;當項羽奪取楚懷王的權利並把楚懷王遷到郴郡時,范增沒有阻止;

當項羽要殺楚懷王之時,范增沒有阻止。范增對於項羽一切不仁不義的行為全都採取姑息養奸的政策。范增沒有阻止項羽殺楚懷王是為不忠!沒有阻止項羽殺宋義是為不義!




那麼張良的忠肝義膽又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張良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是忠義之外,還有一件事特別可以表現出張良不為已欲的忠義行為。

項羽稱王之後對包括劉邦在內的諸侯進行了所轄地域的劃分,項羽忌憚劉邦的能力,劉邦僅僅分得“巴、蜀”兩個貧瘠的地方,劉邦不敢言語,但心中暗暗記恨項羽。


張良是韓國人氏,他的初衷是復立韓國,所以當輔佐完成劉邦進入咸陽之後就想重歸於韓王成的帳下。臨行之時,劉邦送給張良“金百鎰、珠二斗”,

可是張良卻把這些東西送給了項伯,並且要項伯在項羽面前替劉邦美言幾句,把漢中一併封給劉邦。經過項伯在項羽面前的活絡,項羽果然把漢中一併封給了劉邦,這為劉邦部隊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張良用謀善於從大處著眼,而范增只是提一些鼠肚雞腸的奸計。

張良為劉邦所出之計有許多都是事關大的戰略計劃與企圖,比如“下邑奇謀、虛撫韓彭、借箸諫阻分封、明燒棧道等等”。

這裡就說說“下邑奇謀”,公元前205年,漢高祖劉邦乘項羽北上攻打田榮之時,一舉端了項羽的老巢彭城。劉邦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聽不進張良、陳平等謀臣的忠告,暫時失去了對項羽的警惕,開始花天酒地,盡情享受。

不料項羽率領三萬鐵騎,心中裝著對劉邦的無比仇恨,操小路突然出現在劉邦軍隊的面前,當時劉邦雖說有56萬人馬,但是都是一些烏合之眾,被一擊就潰,劉邦拋棄家小僅帶張良等數十騎逃到了下邑這個地方。


嚇破了膽的劉邦驚魂甫定之餘,喘息地問張良這下該怎麼辦?

沒想到張良胸有成竹地向劉邦說出了一套長遠的規劃與戰略企圖。他說九江王英布這一次沒有聽從項羽的指揮,項羽正要廢了他的王位和兵權;梁國的彭越早就對項羽沒有封他為王而抱恨在心;另外叫劉邦一定要相信轉戰齊國的韓信。

張良建議劉邦派人重金聯絡這三方的力量,發展他們的地盤,然後從四面向項羽形成戰略包圍。後來果然實現了四面合圍,同張良所說的戰略企圖一模一樣。

而范增只知道叫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玩一些陰損的花招而已。



4、張良敢於犯顏強諫,而范增對於項羽的劣跡總是熟視無睹。

當時劉邦先入咸陽,被阿房宮壯麗的美景和數不清的美女迷眩住了雙眼,就想乘時奢侈,好好的享受一下,彭越大聲諫阻,劉邦卻不為所動。

情況處於僵持之中,張良這時卻敢對著劉邦侃侃而談,他以“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名言勸諫劉邦採納彭越之言。最終說服劉邦放棄了美女和財富的企圖。

然而後來當項羽坑殺秦國降卒,燒燬秦國阿房宮時,並對秦國極盡姦淫擄掠之時,沒有聽到范增有對項羽說上隻言片語。



5、張良目光深遠,功成名就之後就懂得退隱江湖。然而范增年已七十尚不知怡養天年,而是強行出頭。

總之張良不但文韜武略遠勝范增,而且對於人生真諦的理解也比年齡更大的范增更進一層。總之張良各方面都比范增強多了。

問題回答完畢,請大家指正。謝謝!


農夫看天下


智慧的謀士,必須知彼知己。范增既不知項羽,也不知自己,一味強求,落得出走下場。張良則不然,他知道劉邦要什麼就給什麼,劉邦不要的就爛在肚子裡,什麼也不說。他也知道自己,一直站在劉邦身後,天塌下來,有劉邦頂著,從不替劉邦作主,只當配角,從不越權。這些,都是范增做不到的。











修山書院


 秦末農民起義後期,暴秦統治被推翻,接下來進行的就是楚漢爭霸了。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人開始為了中原大地的統治權的歸屬進行爭鬥。這兩個人手下都有著強大的謀士為他們服務,劉邦手下有張良,項羽手下有范增。所以,後世就有很多人,將這兩個人進行比較。   在謀略上,范增要比張良厲害。楚漢爭霸的時候,項羽手下的謀士基本都跑到了劉邦的大帳之中,到了楚漢爭霸的中後期,項羽手下的謀士團能用的就只有范增一人了。范增一人兼任領軍、治國、謀略,劉邦在中期雖然擁有韓信、蕭何、張良和陳平這些著名將領謀士,但都擋不住范增一人輔佐的項羽。如果不是項羽本人自大,不聽從范增的建議,劉邦可能早就被滅了。   范增在起義軍最初的時候,建議復立楚懷王,這才穩定了起義軍的軍心,間接地拯救了起義軍。另外,范增在剛剛看到劉邦的時候,就讓項羽找機會殺掉劉邦,那時的劉邦是起義軍之中勢力最弱的一個,可見范增的觀人能力是很強的。張良的確是有才,但是也是劉邦成全了他,劉邦將張良用在了合適的地方,這才使得張良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但是要說到為人處世的方面,張良要比范增強了太多。張良在幫劉邦得到天下之後,沒有去享受那榮華富貴,而是主動辭官歸隱,逍遙于山水之間,並且還著書立說。反觀范增,最後是被項羽猜忌,無奈辭官,病死在了回家的途中。   范增和張良誰厲害,兩人都是謀士,在不同的方面各有千秋,范增的謀略可能要比張良略強一點,但是在為人處世之上,范增還是差了很多。


清晨如風似水


范增走了劉邦才得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