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韓信等人真的沒看透劉邦的本質?

良王子


隨著項羽集團在垓下之圍中覆沒,劉邦的大漢江山開始穩固,劉邦和他老婆呂雉開始清除內部的不穩定因素,首先就是拿韓信、彭越和英布三人開的刀,尤其是韓信,其實早在濰水之戰中韓信就在關鍵時候想擺劉邦一道,當年項羽發兵二十五萬救援齊國。



劉邦命韓信出兵,結果韓信攻下齊國後想做齊王,上書劉邦說封自己為假齊王,後來劉邦認為此時韓信想自立,但是為了大局必須爭取韓信,所以仍然封韓信做了齊王,這時君臣內心的隔閡已經產生了。後來垓下之圍時,韓信故技重施,逡巡不進。劉邦為調動韓信、彭越和英布三人的積極性,擴大了他們的封地。項羽自殺後,愛將鍾離昧因和韓信是故人,就投靠了韓信,但是劉邦非常厭恨,同時藉著雲遊雲夢澤的時候,想除掉韓信,韓信認為自己功高,劉邦不會動他,於是韓信帶著鍾離昧的首級拜見劉邦,隨即被劉邦以謀反的罪名扣押,貶為淮陰侯,韓信越發怨恨劉邦,後來又約定陳郗謀反,自此君臣徹底決裂。終於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長樂宮,同年彭越、英布亦被誅殺。

由此,韓信早就和劉邦產生了隔閡,但是由於韓信一直對形勢認識不足,沒想到劉邦會在楚國突然逮捕他,奪了他的兵權,自此韓信就是一隻被拔了牙的老虎,失去了人生自由。如果此時他低調做人,不參與謀反,歸隱山林或者不問政事,或許可以善終,但是韓信不甘心,同彭越、英布及陳郗等人互相勾結,最終被殺,夷滅三族,可謂悲慘。

再看張良,他看到這麼多的功臣元老被誅殺,尤其是韓信被殺後,他開始退隱山林,不過問政事,因為張良明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意義。


韓信身為一代名將,功勳卓著,幫助劉邦平定四國,可謂是功高震主,劉邦不會讓他留在這個世上,反觀自己,一路幫劉邦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在漢帝國建立過程中功勞不亞於韓信,那些立有大功的將領都被誅殺,盧綰身為劉邦的發小,可謂是最為親近之人,劉邦都不能相容,最終落得個逃奔匈奴的下場,劉邦能放過自己嗎?聰明的張良,選擇了功成身退,不再過問政事,最終得以善終。

參考文獻《史記》


大飛哥愛歷史


謝悟空!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是劉邦作的一首詩,常言道,詩如其人,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完全可以從這首詩裡看出一二。

本質不好的人沒有這樣的氣魄,也不會有開天闢地的作為。得人心者得天下,劉邦如果是一個小人,其人品叫人不敢恭維的話,莫要說張良、韓信不會跟著他,就是老天也不會幫助劉邦成就大業。

劉邦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不要從表面理解劉邦在父親被項羽俘虜當人質要挾劉邦時劉邦所說的話,難道劉邦此時依了項羽就是一個有情有義之人嗎?其實正好恰恰相反,對付項羽這樣嗜殺成性、沒有人性之人,只有用無情無義以毒攻毒的辦法來對待他,才能讓項羽這個只會燒殺搶掠的人從心理上得到重創。劉邦的有情有義真正體現在他愛民如子,不濫殺無辜,不騷擾百姓,能善待俘虜上。

劉邦是一個善於聽取民意和重視採納大家建議的人。正是他注意藉助群眾的力量,善於發揮集體的智慧,才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而項羽剛愎自用,一個范增都不能得到重用,韓信的計謀置之不理,說到底,反映了項羽不把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當一回事,不能平易近人,心裡只有他自己,人品實在不值得大家敬重。



人們之所以認為劉邦是一個混混和無賴,有人甚至說劉邦人品不好,主要原因,一是有劉邦出身不如項羽。劉邦幾乎是一個平民,只做過沛縣的亭長,經常穿的破破爛爛,給人感覺好象遊手好閒,落魄無比,經常在街上和家裡混吃混喝、不務正業之人。而項羽出身楚國貴族,乃楚國大將項燕之後,出身不如項羽,讓一些人高眼看人低,總覺得天下該由出身高貴的項羽取得才認為合適。二是劉邦沒有項羽勇猛善戰。和項羽比,劉邦打仗屢戰屢敗,根本不是項羽對手,項羽力拔山氣蓋世,打了不少硬仗惡仗和勝仗,認為項羽消滅了秦國的有生力量,是項羽真正滅亡了秦國,而劉邦投機取巧,一路繞敵而行,所以先取了咸陽,完全從軍事上對二人進行比較,認為劉邦什麼也不是。三是劉邦不能善待功臣。認為劉邦不該殺韓信,也不該逼反彭越、英布,更不該殺樊噲,把劉邦殺功臣完全當作忘恩負義,過河拆橋。四是受電視和某些講壇影響。劉邦形象和名聲不好,與百家講壇上個別人的誤導有關,故意詆譭汙衊抹黑劉邦,有個別電視劇也把劉邦演得一無四處,誤導了廣大觀眾和聽眾。

其實,劉邦是大漢高祖,是秦未漢初政治家、戰略家和改革家,沒有劉邦一統天下,繼續走封建帝制道路,中國很有可能被項羽開歷史倒車,回到春秋戰國亂局當中,是劉邦改變了當時中國被四分五裂的命運,推動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開創了大漢歷史和文明,汙辱劉邦,就是汙辱我們自己,否定劉邦,就是否定中國歷史,讓我們象尊重我們自己一樣,來尊重大漢歷史和文化的開拓者。謝謝!


知未是也



對於張良來說,他的目的本身不是為了慫恿劉邦打下江山自己攫取多少權力,而是實現自己輔佐明君的抱負,讓分崩離析的天下重新一統,讓天下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所以,不存在他看不透劉邦本質的問題,如果劉邦只是一個爛好人,不具有獨立的權謀思辨力,不具有帝王格局和心術,那他就不值得張良苦心的輔佐。一旦劉邦具有這些能力,作為謀士、臣工的張良就不能指望自己能夠去駕馭這樣的皇帝,風險也就是必然的,這其實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正因為張良沒有外物的過度欲求,他才能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和對名利的超脫,最終功成身退,智慧的歸隱。

但是韓信就不同了,他只是一介武夫,他的韜略僅限於兵法,從關鍵時刻他患得患失的決策就可以看出,他是缺乏政治謀略的。一個缺乏政治謀略的人又怎麼能夠完全把握能夠成為一代雄主的劉邦?

再者,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韓信一生的追求不過是聲名富貴而已。一個執著於物欲追求的人,又怎麼能夠冷靜理智的撥開政治鬥爭的迷霧,看清其中的詭詐與風險?又怎麼能夠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和超脫?所謂利慾薰心,說的就是這種人。



謝金澎


劉邦的本質是什麼?換個說法,就是皇帝的本質是什麼?皇帝是上天授權來管理國家,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不容許任何挑戰的唯一真命天子。天地君親師,"君要臣死,臣就必須死!"所以,封建社會皇帝的本質是"王道"加"霸道"。這就是"帝王學"!

所謂王道,屬帝王學中以"儒家學說"為主體,兼收各家理念而形成的統治華夏民族的統治之道。

"霸道"是以"法家學說"為主體形成的帝王統治之道。

在打天下時,一切統治手段圍繞"霸道"而實行。在坐江山時,一切統治手段又圍繞著"王道"在實行。王道中有霸道,霸道中也含王道。

有人說,劉邦是個混混,不學無術,其是史家貶低之詞。歷史考證,劉邦是讀過書的,但學問不大。而劉邦年輕時,遊歷列國幾年,曾拜一名士信陵君門下,專攻過改朝換代的帝王學。

張良是專攻"奇門遁甲","六韜八略"之人,深知"皇權"的厲害,沒坐江山時稱兄道弟,江山坐穩,皇權確定。便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天命。於是推說有病,淡泊權力,隱居家中,終於善終。

韓信則不同。自認為劉家打下了大半江山,其功之大日月可見。軍事看不起"常敗"的劉邦,稱自巳帶兵多多益善!沒有帝王的志向,卻偏要逼劉邦封他為"王"!這些挑戰"皇權"的事,早被精通"帝王學術"的劉邦記下。因此,"垓下之戰"消滅項羽後。劉邦立即收了韓信兵權。後藉口窩藏項羽大將鍾離眜,把韓信從王貶到候,弄進長安住起。最後借呂后之手殺了韓信。於是,韓信這個只精通軍事而不諳熟帝王學術的軍事天才,竟以“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流傳於後世各朝各代的悲劇人物!




馬大哈68581067


劉邦的本質就是怕老婆,不敢頂撞而順從,頭一次殺的彭越本來去了四川,什麼掉腦袋事也就沒有了,他非得向呂后訴苦。而呂后要殺彭越。第二個韓信藏了鍾離昧也只是把他調回來養起來,閒時還常來韓信處聊天,語言像是尊崇韓信武功的意思去聊。是真把他當成自己陣營三傑之一了。這樣自已的能人自己也光彩。臨走還想帶在身邊隨用,無奈韓信託辭不去,(跟當年白起似的)被呂后制死後,劉邦心情複雜,也許嘆少了一武的俊傑,大戲缺了一角,我看是之前盡力維持韓信之名的,楚漢相爭大戲劉邦勝,為正史,演滿圓了不好麼,政治家都不希望黑同自己一起奮鬥過的人。要記住蕭何威望大於韓信,韓信算什麼,能量大還聽說劉邦要來視察了,嚇得殺降將鍾離昧。韓信當王時劉也沒怕他反且能制約他,劉邦要殺他事不成立。


用戶9450977780495


劉邦的本質是什麼?豁達大度,從諫如流;反秦堅定,不畏艱難;洞察秦政暴瘧,看到“天下苦秦久矣”;有愛人之心,不殺無辜;安撫民心,與秦人約法三章,……。這就是劉邦的本質,也是劉邦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張良、韓信、簫何等人,正是看清了劉邦這一本質,才肯捨命追隨他。

說到劉邦誅殺功臣,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簫何、張良、陳平、樊噲、曹參、周勃、王陵、灌嬰、夏侯嬰、季布、隋何,包括反覆無常的雍齒等等,他一個沒殺,均得善終。韓信、彭越,是呂后所殺,瓊布、盧宛、陳狶等因謀反被劉邦追剿,死的死,逃的逃,才不得善終。劉邦雖然對簫何、韓信心存畏懼,但並未真起殺心。

縱觀劉邦的所做所為,是個好首領,好皇帝。韓信被殺,是因他的功勞太大,勇略驚人。功勞蓋世者不賞,勇略震主者身危,加之他時不時地口出狂言,不服管教,不會做人,所以必死。韓信死,劉邦且喜且憐之,這是一種多麼複雜的心情!至於彭越,已前往蜀地,半路遇到呂后,呂后誑他,他輕信呂后而被殺。殺韓信、彭越都沒有請示劉邦,是呂后擅自做主。因為劉邦是皇帝,殺功臣的這口黑鍋只能由他來背。

劉邦不是少恩寡義,爛殺功臣的皇帝,臣下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謀反,他決不殺!


布衣閒人10


張良、韓信等人肯定看透了劉邦的本質,那為何又投奔他呢?秦末起義軍經過幾年征戰推翻了秦王朝,當時實力最大的兩位一是項羽,一為劉邦。韓信先投奔項羽,不受重用轉投劉邦。韓信肯定對項劉兩人進行研究,項是舊貴族,是英雄,但不識人,孤傲,瞧不起平民,更不會重用他們,如韓信陳平等人在帳下多年無建樹。項羽也沒有多少花花腸子,周朝分封得八百年天下,他也分封。但此一時彼一時也,由於分封不均,各諸侯王都擁兵自重,不聽號令,不久就反了。韓信等人知道跟著項羽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而劉邦出身平民,實力也可以,能識人,用人不拘一格,在這一平臺上能有所作為,果然張良韓信等人建立了豐功偉業,封王封侯。功成名就後,張良選擇了隱退就是看透了劉邦只能共患難,而難共享富貴。韓信也知道功高震主,選擇逆來順受,劉邦來調兵就給兵,由王變侯也行,但還是提心吊膽,小心謹慎,想打消劉邦疑慮。可惜韓信不是張良,張良書生一個,對大漢沒有危害,韓信就不同了,用兵如神,此人危險呀,殺之而後安。


qzuser


秦朝末期,民間浩浩蕩蕩發生了很多的起義,陳勝吳廣戰敗後,天下就只剩了劉邦還有項羽,而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不光是因為他的心機還因為他的身邊有很多的能人異士,一個韓信就當於諸葛亮,在加上還有張亮和蕭何的幫助,這三個人傑就相當於劉備的臥龍和雛鳳,所以取得了天下。

後世的人們稱張良、韓信和蕭何為漢初三傑,漢朝自從建立以後,他們的三個人傑的結局走向完全不同,蕭何被囚禁,韓信慘死,只有張良善終,那麼張良跟他們作為好兄弟好朋友,為何沒有在他們在落難的時候伸出援手,相反卻獨善其身呢?

張良其實並不是不想救韓信和蕭何,只是他知道,這兩人註定是死局,就算他向劉邦求情也沒有什麼結果,可能自己也會白白的搭上一條性命,如果張良像蕭何還有韓信那樣惹人注目的話,其實也會被劉邦除掉,只不過張良這個人是個智慧高人,他的一舉一動對劉邦來說,不足以構成威脅。

張良本就是王族後裔,因為對秦國充滿而來仇恨所以便懷著一腔熱血幾經輾轉來到劉邦的營下,一起推翻秦朝,張良之所以沒有在其他營地重用,就是因為美人懂他的計謀,懂他的人只有劉邦,並且他一直就跟在劉邦的身邊,甚至在鴻門宴上,還幫助劉邦逃跑,救了劉邦,可以說張良在劉邦的心中,不僅忠誠,還很果斷。

劉邦在楚漢之爭中,一開始根本就沒有實力打敗項羽,是張良在最後時刻拉攏了韓信等人,扭轉了戰局,最後幫助劉邦取得了勝利,漢朝建立以後,張良還建議劉邦封賞他的仇人雍齒,穩定朝中臣子的心,還在他的建議下,定都長安,所以說,張良對漢朝來說功不可沒,是劉邦值得重用的人才。

劉邦本來是要讓張良享受諸侯王的待遇,張良雖然感動,卻拒絕了他,還閉門不出,表達自己的意願,他說自己想要追求黃老之術,顯然這只是他的推辭而已,其實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他看見了蕭何還有韓信的結局,雖然張良放棄了名譽和錢財,可是他保住了自己最重要的性命,最後還幫助呂后成功讓劉盈登基,斷了劉邦想要廢太子的心,可以說,這一點上,張良挽救了漢朝的江山。

而張良也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在這亂世中安安穩穩的度過了自己的下半生,名流史冊。


新聞人AAA


張良看清了,韓信沒看清。張良在劉邦稱帝后,就自稱有病隱居修道去了,不是後來呂雉唆使太子苦苦相逼,連商山四皓的主意,張良都不願意出,因為張良太懂劉邦的心機了。劉邦當時根本不喜歡這個太子,想立劉如意。反觀韓信,滅齊後蒯通曾三次建議韓信三分天下,韓信根本不相信劉邦會加害自己,義無反顧的幫他打下了天下,直到死前才哀嘆一聲,悔不聽蒯通之言,由此可見,韓信在對劉邦的認識上,確實不如張良,張良隱居,蕭何為了自保,甚至自我抹黑,侵佔農民土地,要知道,蕭何是個很清廉的官員。


洞悉幽微的假老練


提問者也是個殘貨。看著標題就是別有用心,什麼叫看透劉邦本質?提問者你認為劉邦本質應該是什麼?難道鎮壓叛亂殺了個別造反的人就本質不好了嗎?難道任由亂臣造反 天下大亂 百姓流離失所 劉邦敗亡才算如了你的意嗎?劉邦結束了數百年的亂世,還與百姓太平。他約法三章 與民休息 輕徭薄賦 解放奴婢 申軍法 釘法度 制定禮儀 讓士兵復員回家 大力發展經濟 可以說是以天下事為己任愛民如子,中國第一個盛世王朝正是由他一手奠定。在那個時代難道還有比選擇劉邦更加正確的選擇嗎?麻煩有些人說話能不能長點腦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