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張良、諸葛亮,誰對歷史的走向影響更大?

用戶4236281566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

首先。很顯然,按“對歷史走向的影響”,張良和諸葛亮加起來,都不如商鞅大。這麼肯定?對。

有句詩這麼說:“百代猶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它的作者,可不只是詩人,而是幾百年一遇的大政治家。那麼,“秦政治”的框架,從何而來呢?原創專利,就是商鞅。在大歷史的格局裡,“商鞅變法”的意義,對後世的影響,大得驚人。

其次。張良VS諸葛亮“的影響”,也不可比;張良完勝。他是“漢初三傑”中的靈魂人物,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幹掉項羽,底定西漢200年,如果不算400年的話。諸葛亮,當然也算著名謀士、政治家;但在人才濟濟的三國時代,頂多和荀彧、郭嘉,甚至魯肅、周瑜並駕齊驅,不見得強多少。

再次。諸葛亮大家印象這麼深,一是《三國演義》非常精彩、誤導太甚;二是他自己文章寫得好,佔便宜。前後《出師表》,的確文才一流。論對歷史的真實貢獻,孔明?二三流人物罷了。


十段2020


這個我覺得從後世評價就應該得出!就拿武廟十哲來說,張良是輔祭,諸葛亮也是榜上有名,商鞅卻沒有!


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之首,劉邦稱之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幫助高祖劉邦開漢室四百年基業,自己又有著作流傳於世!



臥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隆中對出,聯吳抗曹三分天下,屢次北伐意圖匡扶漢室,可以說當時沒有諸葛亮的聯吳抗曹,曹操基本可以一統天下,歷史就會改變!

商鞅是個幸運的人物也更是個悲劇人物,得遇明師,雖不見與本國卻得遇秦穆公,依法治國,使秦朝國力空前提升,但也侵犯了貴族權益,最終舊王逝新王登,落得個五馬分屍!

有人會說商鞅影響最大,我只能說商鞅確實為後期的秦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但過秦論也有提秦朝一統是奉六世之餘烈,可以說幾代人的結果,商鞅只是其中一段影響最大的,而張良則是一統天下的大力助手,諸葛亮雖只三分天下,但道理是人家弄出來的!

所以我認為歷史影響力排名:張良>諸葛亮>商鞅!


倒騎毛驢走天涯


當然是商鞅。商鞅可以稱為中國從古到今最厲害的鬼才。他不僅影響了當時的秦國,而且還影響到了我們現在。




重農抑商

你們可以翻開你們的戶口本,上面關於戶籍哪一項只有兩種:農和非農。沒錯,這就是商鞅思想的影響,在商鞅的思想裡,從事的行業在全國只需要農業,全國只需要兩種人,一種是農民、另一種是士兵。他這種重農抑商的思想,直接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農業國,直到現在我們中國任然還處於農業國家。

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也是商鞅發明制定的,當時為了方便統治者管理民眾。有了戶籍制度後,每個居民都有了一個身份,他們不可以隨意走動,去哪裡都要檢查戶籍和需要相關的通行證。我們現在的戶口本和身份證就是這戶籍制度的延伸。

禁錮思想

禁錮思想這個也是商鞅最厲害的改革之一。焚燒百家書籍,禁儒家思想。老百姓不需要有別的思想,他們只需要服從,如同木偶一般。沒有思想,也就沒有了慾望,他們接觸的、學到的、想到的,都是統治者們對他們的設定,他們一直在統治者們畫的思維圈裡活動,所以一切都在統治者的掌握之中。這一招,後世屢試不爽,各朝各代都會用這個套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書、禁書。這個的延伸大家可以自己體會。




以法治國

商鞅影響最深的一點其實還是他的以法治國。不管做什麼都要以法來約束自己,這其實是維護社會秩序、取得社會發展最好的方法。當漢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離法制的軌道就越來越遠。漢武帝為何能成就千古一帝,其實他表面是獨尊儒術,實際上還是以法治國,包括漢宣帝也是一樣,所以當漢宣帝知道將要繼承他皇位的兒子劉奭柔仁好儒時,他當時就非常感嘆: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儒家可以治世,但不可以治國。孫中山先生當年提出的三民主義,本來是中國民主法制建設的萌芽,這其實是一套非常好的治國法制,只是他連建國都做不到。新中國以後,中國走上的是社會主義民主道路,但是真正要實現以法治國,還是任重而道遠呀!


博古論今天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得細分思考一下。首先啊,對歷史走向的影響,這個有好有壞,這個走向若是單以從分裂走向統一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張良最大,張良在劉邦統一大漢的進程中,運籌策,幫助劉邦先入漢中,還軍霸上,鴻門宴拉關係救下劉邦,這幫助劉邦在後期統一天下的過程裡,拿下了道德的高地(諸侯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還救了劉邦統一天下的所有可能性;項羽分封,幫助劉邦分得漢中之地,火燒棧道,誘使項羽擊齊,給了劉邦北定關中,西進爭天下的機會和時間;滎陽之圍,勸阻劉邦分封各路諸侯,天下初定,獻策封賞,定國都。這些策略對結束亂世,統一天下,都是戰略上的謀劃,而且也快速見到了效果。

再論,商鞅變法,確實是對秦國進行了大的改造,在GDP上,秦國能快速得到提升,政治體上慢慢由原來的血緣繼承,轉成了除皇位之外的個人能力PK,但各位請想一想,這些基礎的作用打的確實牢靠,但若是沒有後來秦國幾代君主的努力,交給一個如胡亥這樣的人,你覺得今天我們還會如此誇讚商鞅,我想就只有惋惜了吧!

而且個人覺得,秦國能統一天下,有三個要素:歷代君王的氣度都很大;對人才的尊重和引進是其他六國沒法比擬的,流動的自由人,多數都是牛人,這一點,對秦國的幫助,我想今天可以看看美國的強盛就知道了;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地理要素,秦國的地理位置太好了,春秋戰國,不管怎麼打,秦國不是必爭之地,只要外交政策上用的好,就算是沒有商鞅變法,憑藉人君氣度和地理優勢,秦國也能撐的起,只是統一六國這個事可能要晚了。

所以這點上,我覺得商鞅是一個治國大材,卻不是一個能幫助人君結束動亂走向統一的戰略家,而且從商鞅領軍與魏國一戰的歷史來看,他不正統,用陰謀,這個對秦國統一六國是沒有太大幫助的,只能幫助取得局部勝利,對正統天道來說,這個不能長用,而反觀張良,為何能在史書被冠以漢初三傑,能比過六出奇計的陳平,戰略思維的廣闊與堅持正統天道的思路,都是商鞅、陳平這些人無法比擬的。

最後說說諸葛亮,這個已經被神化了的人。在幫助國家統一的道路上,諸葛亮排最後,因為他隆中一對,幫助皇叔找到了分裂割據的好路子,三足鼎立,是他謀劃策略的大成,在幫助主公割據一地,畫下聯合東吳,抗擊曹魏,最後一統天下的大餅,還好的是劉備識人的能力比較強,他活著的時候聽了一半,死後讓諸葛亮自己去背自己的黑鍋,結果六出祁山,還是功虧一簣,對大一統的趨勢來講,他有心無力,做了一個反向操作,最後在這一題上只能得個負分。

個人瞎扯哈,只是這個題目,一看就會有慣性思維,所以想論點新鮮的,有不同觀點,可以關注交流。


課後小書袋


商鞅,張良,諸葛孔明,哪位大神對歷史的影響更大?所謂對歷史的影響,得從兩個角度來看,角度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

第一個角度,歷史的走向!商鞅、張良和諸葛孔明對歷史的影響力都十分的巨大,沒有他們的存在,歷史必然會以另一個版本呈現於世。但是,同樣在改變歷史走向的角度上,他們起到的作用也有微妙的區別。

首先是影響程度不一樣。三位裡面,歷史影響最大的當屬商鞅!商鞅變法,在秦國的法治改革,推行耕戰一體的軍民二元體制,讓偏居一隅的弱秦搖身一變,成為實力成碾壓之勢的西方超級強國。其後的歷代秦國君主均奉商演之秦法為治國之本,六代不改初心,最終實現華夏一統。其作用之巨大,不言而喻。歷史影響第二大的應該是諸葛亮。諸葛亮決勝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未出茅廬就擬訂天下大戰略,真正的戰略規劃師。不僅規劃,而且還親自參與,身體力行,赤壁鏖戰,西川奇謀,平定南中,七出岐山,每一件都浸透了孔明先生的心血,歷史的軌跡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腳印。相較於前面兩位,張良於其說是歷史的改寫者不如說是歷史的推動者和見證者。秦末亂世再起,張良因勢利導,順水推舟,一力扶助劉邦成就楚漢傳奇,成為大漢王朝開國的肱骨之臣。

另外是對歷史進程的決定性不一樣。商鞅變法之於秦國崛起乃至秦滅六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商鞅,秦國變法也可能成功,但絕對沒有這麼立竿見影的效果,更難保證能達到一統天下的至高目標。在這個進程中,商鞅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諸葛亮之於三分天下,是一個有力的推動者,甚至可以說是主導者之一。沒有諸葛亮,三分天下可能會以另一個形態出現,但基本方向不會改變。張良之於楚漢之爭,漢王朝崛起有不小的功勞,但只是一個參與者和協調者,起到推動歷史前進的潤滑劑的作用,對歷史發展軌跡的影響不及前面兩位。

第二個角度,文化的影響!三者中,要說文化的影響力,當屬諸葛亮最高!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決勝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形容諸葛亮的名句還有很多。諸葛亮幾乎就是中國歷史上集智者、忠臣、敬業等多方位美德於一身的集大成者。他不僅是一個歷史人物,更是一個英雄符號,甚至是一種民族性格的圖騰。很難想象,沒有諸葛亮的三國曆史,乃至古代歷史會是一個什麼樣。諸葛亮的文化影響力十分巨大,不可取代,璀璨異常!商鞅的文化影響主要集中在對法治精神的虔誠,對誠信精神秉持上。商鞅在秦國推行法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為了實現法治,他不僅付出勤奮和智慧,付出了畢生精力,甚至為了法治的傳承,他還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以身殉國,以身殉法,商鞅當為古今第一人。剛直不阿,意志堅定,為理想奉獻終身的精神品質更是為人稱道,是撐起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張良功成身退,居大功而不傲,洞悉人性,知進退,可謂有大智慧的人。古人有評,故子房託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劉邦封張良為“留侯”,但是張良卻辭官歸隱,修仙訪道去了,從那以後世人再也沒見過張良。張良自我明志“我只願拋開人間俗事,願隨赤松子神遊而已。”嫣然有道家的風骨,對我國傳統哲學中道法自然、逍遙、超脫的思想有一定推動。他的後代張道陵,在巴蜀創立了“五斗米道”,即“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也。





週週說古今


按照我的看法,商鞅第一,張良次之,諸葛第三,原因如下:

1.商鞅在秦國變法,讓秦國變得強大,最終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統貨幣,設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此後,歷朝歷代皆效法秦朝,中國幾千年歷史未曾分裂,中央集權制度沿用至今,可以說商鞅變法影響了幾千年的歷史,論影響力當屬第一。

2.張良輔助劉邦一統天下,才有了後來大漢四百年曆史,中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伐匈奴,這兩件事的直接影響就是,其一,儒家學說成了中國幾千年的核心正統文化,從漢武帝起,建立起了一個持續幾千年的民族文化核心。

其二,漢匈戰爭打敗了匈奴,以及後面各種空前的對外交往中,漢民族這個族稱逐漸取代了華夏族這個名稱,同時也建立起了空前的民族自信。

這兩者,一是文化,二是民族自信,持續了兩千年,直到近代在慈禧手裡給敗了……

3.諸葛亮改變了歷史走向,如果沒有他,可能就沒有三國這段歷史存在,但是諸葛亮所產生的實際影響力也僅僅是三國那段歷史時期,此後歷朝歷代雖然都稱讚諸葛亮的智謀和忠心,但實際影響力跟前面兩個比起來還是遜色不少。


煙郭說歷史



商鞅、張良、諸葛亮三人中,商鞅對後世影響深遠,堪稱萬惡之源。

商鞅主張以刑法捍衛君權,奴役臣民。

商鞅主張尚奸,即選拔重用奸惡之人。尚奸必出惡政。惡政包括馭民六術:愚民、弱民、貧民、疲民、辱民、虐民。

商鞅思想一言蔽之——與人民無敵!

商鞅主張,法律代表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鉗制刑罰。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法家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孔子才是人類法治思想都鼻祖——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

後世統治者常以儒家思想哄天下,以法家思想治天下。以漢武帝和明清為甚。

漢武帝一方面抬高孔子。一方面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和皇族他屠戮殆盡。

《大明王朝1966》開頭,周雲逸被挺杖打死。周便是死於秦始皇為實行法家愚民政策,而創立的誹謗之法。

統治者以用商鞅思想作惡害人時,為何要披上儒家的外衣?

在《淮南子·泰族》篇中,有對歷代統治者的精闢之論——“當今之世,醜必託善以自為解;邪必蒙正以自為闢。”


楊朱學派


五,孫臏。想必大家一定都聽說過《孫子兵法》,而聽過《孫臏兵法》的人並不多。孫臏就是孫子(孫武)的後代。由於他同門好友龐涓嫉妒他。挖去他的膝蓋骨,打入牢中。後來他裝瘋賣傻,用計逃出,成為齊國的軍師。

四,諸葛亮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對他很熟悉。他是多少年都難以遇到的人才。劉備帶著張飛,關羽,去他的草廬三次才請到他。在三個國家相對峙的局面中中為蜀國出謀劃策。劉備逝世後,依然誠誠懇懇為後主辦事。不但代表著智慧,更代表著忠誠。直到現在,全國還有許多廟宇,來紀念諸葛亮。

三,劉伯溫。他是朱元璋的謀士,協助朱元璋平定內亂,攘外安內,成功的幫助朱元璋建立王朝。他和諸葛亮並列被稱為成就很高的謀士。

二,張良。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張良屢次遭到一個老人侮辱,但是他依然對老人畢恭畢敬的故事。這個老人便是黃石公,他給張良傳授了《太公兵法》。後來投奔劉邦,為劉邦提出來諸多建設性的建議。劉邦對張良的評價非常高,而張良對劉邦的貢獻也非常大。鴻門宴上令劉邦全身而退,在和項羽的鬥爭中也非常機智。

一,姜子牙。他在七十歲之前都是沒什麼作為 ,直到七十二歲遇到周文王,他的才華才的得到釋放。他推行一些政策,讓官員的選拔更為合理。被稱為“百家宗師”、“千古武聖”、“軍事鼻祖”。他的足智多謀不僅僅體現在他的帶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他對治國的理解。有了他,周文王才能除去殘暴的商紂王,有了他,西周在後代都是一片讚譽之聲。說他是歷史第一軍師,絲毫不為過。











大嘴影視圈


仔細看了一下題目,對歷史的走向影響最大,原本認為是商鞅,但覺得張良更符合題目

商鞅強秦,軍功授爵,增強秦軍戰鬥力,同時給予下層民眾機會獲得爵位,這是劃時代的。所以一開始覺得是商鞅。但是商鞅對於歷史走向來說,他只是助力秦國,而並沒有幫助秦國完成最終一統,雖然商鞅功不可沒,但是商鞅只是在那個時期幫助一個國家進行改革,其實是不是秦國都可以。

而張良幫助劉邦奪取天下,沒有他,劉邦在鴻門宴就完了。沒有張良,很多事情劉邦都辦不好,尤其是後期韓信做大,沒有張良真未必能穩住劉邦。從影響走向來說,張良的幫助使得一個王朝建立,當然離不開其他人的努力,但是商鞅的改革就沒能直接做到。秦國後來經過那麼多代明君,不斷兼併,尤其是白起重創六國才使得秦國有了統一的基礎。雖說這都是商鞅的功勞,但是後期若是秦國決策失誤,或者沒有白起,王剪那樣的名將,也未必能一統天下,就說長平之戰,若是趙國贏了,那結局就該寫了。其他國家並不是沒有實力統一。

張良完成了一個新的王朝的建立。何況,劉邦的軍隊若論戰鬥力,和秦軍當年其實是比不了的。若是選項裡有韓信,我會選韓信。而諸葛亮雖然後人敬仰,但是論影響歷史走向,還是不行。


未濟


商鞅、張良、諸葛亮三人當然是屬商鞅對歷史走向影響最為厲害。

商鞅寫了一本書叫做《商君書》;張良輔佐了劉邦建立大漢;諸葛亮輔佐劉備使三國鼎立。

但張良與諸葛亮二人的所作所為對於後世的影響與商鞅比起來可是大巫見小巫,魯班門前耍大斧。

商鞅是誰?商鞅是衛國人,本姓公孫,叫做公孫鞅,後來,公孫鞅跑到秦國幫助秦國打敗了魏國,秦國的一把手就把當時一個叫做商的地方賜給了公孫鞅,所以公孫鞅又叫商鞅。

商鞅可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一部《商君書》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制就是商鞅提出來的。《商君書》中提出了驅民五術:

第一壹民,統一老百姓的思想,一切以君主的思想為主,或者說是讓老百姓沒有思想,以君主的思想為自己的思想。

第二弱民,“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弱則尊官”。讓老百姓手無寸鐵,軟弱無能。想想看,假如面對一條惡犬,你赤手空拳時會怎樣?手裡有棍棒會怎樣?手裡有刀槍會怎樣?那麼對於一國之君來說,是赤手空拳的百姓好管理還是拿著刀槍棍棒的百姓好管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是聚天下之兵鑄成十二金人。

第三疲民,讓老百姓天天疲勞不堪。你想想,你幹了一天的活,累的要死,還會有心情胡思亂想嗎?人閒是非生,無事才生非呢。

第四辱民,“辱則貴爵。”讓老百姓活在屈辱之中,活的沒有自尊心,沒有尊嚴。沒有尊嚴就會尊重有爵位官職的人。連尊嚴都沒了,還不是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哪裡還會有反抗之心?

第五貧民,“貧則重賞”。“重”是看重。老百姓貧窮就看重賞賜。讓老百姓窮困潦倒,每天淨想著怎麼弄兩口飯吃,怎麼活下去。誰那裡有飯吃?國君的手裡有飯吃,只有聽國君的話,國君才會賞你口飯吃,所以怎麼敢去反抗君主。何況打仗是要花錢的,沒錢打個屁的仗。

從《商君書》裡可以看出,愚民是法家思想,“民愚則易治”,“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國安不殆。”“故民愚,則知可以勝之。”愚忠也是法家思想。《商君書》裡明確指出,不能讓老百姓學習。人人都有知識學問,必然各有各的思想,不聽號令,那還了得。而儒家是提倡學習的。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商君書》還提出不準穿奇裝異服,不準四處走動,不準隨便說話散佈言論等等,這些都是與儒家思想相背。

《商君書》中說“以良民治,必亂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強。”這一點也與儒家思想相反。

《商君書》書中有“六蝨——曰禮、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弟;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這恰恰是儒家所提倡的。

商鞅還提出要輕賞重罰,要用酷刑,使人民害怕,人民害怕了就會聽話,叫幹啥就幹啥,更不會造反。儒家強調“使民以義”。讓老百姓幹活要符合道義。

總之,商鞅的思想就是國君為核心。國君的思想就是天下所有人的思想,國民必須遵從,不尊國君號令,酷刑伺候。想想看,什麼事都是我說了算,還有比這更令人爽心的事嗎?如此思想怎能不深得秦王之心?怎能不深得歷朝歷代帝王的歡心?當領導的有哪個不喜歡?

於是在以後的各個朝代,商鞅的治國思想一直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曆朝歷代中國思想就是儒道法三者並行。法制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酷刑也從來沒有消失過。

商鞅的思想中法大於一切,一切行事都以律法為準,也就是律法面前,人人平等。但是這種平等是不包括一國之君的,因為律法就是為國服務的,而國君代表了國家。這就是典型的君為貴,社稷次之,民為輕。這一點也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商鞅的種種思想給秦國帶來了強大,也使秦國貴族的利益受到巨大損失,因此引起秦國貴族極大不滿,後被車裂而死。

所以說,中國老百姓苦難的根源在於法家思想,商鞅可是把老百姓害慘了。也不知是不是儒家怎麼得罪了商鞅,商鞅處處都和儒家對著幹。如今的人不明就裡,讓儒家替商鞅背了口大黑鍋。

當然,事情是一分為二,商鞅的思想可不全是壞的,他的依法公平公正的治國理念就是很好的。中國能一直延續至今,雖然分分合合,卻沒有如歐洲一樣分裂成數個小國,商鞅的功勞最起碼佔了三分之一。

忽然想起了太極圖(真是忽然想起的)。中國曆朝歷代治國是儒法道三者並行。儒法互為對立,道家順其自然。儒家中有一些法家思想,比如按規矩辦事。法家中也有一些儒家思想,比如輕言重諾,講究信用。這不正是陰陽相生相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道家順其自然,恰似陰陽中間的那條S形曲線。


所以說,商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遠不是張良、諸葛亮所能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