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把李善長當“蕭何”,為何不把劉伯溫當“張良”?

SH_副村_妖精-刺刺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吧,朱元璋曾多次稱讚劉伯溫,曰:吾之子房也。當然,這句話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朱元璋的殺機。至於為什麼,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朱元璋善妒

筆者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劉基有經天緯之才,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留下的燒餅歌更是被譽為天書一樣的存在。在軍事方面,《時務十八冊》朱元璋看後,冷汗直冒,下令直接燒燬,因為這本書道盡天下軍事之妙;同樣那句有名的“廣聚糧,高築牆,緩稱王”也是劉伯溫提出來的;還有一句話,也可說明劉伯溫的軍事才能: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這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將劉伯溫比作超過諸葛亮了,這很不容易啊。在文學方面,與宋濂(對,就是那位抄書的傢伙)、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代表作《郁離子》。

相比之下,朱元璋從小就沒讀過書,都是自己後來自學的的,而且,也沒啥拿得出手的作品。同樣;在軍事方面,朱元璋雖然有點水平,但是朱元璋的軍事方針始終無法超出《時務十八冊》範疇;而最讓朱元璋感到害怕的,自然也就是他可算天機。這自然讓朱元璋嫉妒。

二、朱元璋痛恨在元朝當官的

總所周知,朱元璋從小生活窮困,父母死時,連下葬的錢都沒有,然後就去要飯了,而且元朝實行等級制度,所以,作為漢人的朱元璋便飽受蒙古官兵欺負,所以他痛恨給元朝當官的,而不巧的是,劉伯溫就給蒙古人當過官,不過這也不能怪劉伯溫,畢竟,讀書人的崇高理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且,當時,正好開放科舉考試了。就這樣,劉伯溫給元朝打工,斷斷續續打了個七八年。也許,這在劉伯溫眼中算不得什麼大事,但在朱元璋眼中,你這就不能容忍了。所以,到明政府成立分封爵位的那一天,就劉伯溫沒有被授予爵位,後來才給他加了個誠意伯,按照明朝的爵位制度,外姓封爵,公、侯、伯,劉伯溫作為開國第一功臣,僅僅被封個三等爵位,而且,分封爵位當天,朱元璋故意召集了一群元朝遺老,羞辱劉伯溫,提醒他你始終是在元朝當過官的。

三、和李善長關係不好

明定國之後,朝廷中存在兩大派系之爭,即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和以劉基為首的浙東集團。他倆為啥鬥個不停,也很簡單,首先是地域問題,朱元璋是安徽人,同時李善長又是丞相,所以淮西集團難免會瞧不起浙東集團的,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劉伯溫剛正不阿,嫉惡如仇,而李善長圓滑事故,他倆的爭端則起源於一件事。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上奏制定軍衛法。當初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太祖這麼說道“:要讓劉伯溫家鄉世代把此事傳為美談。”太祖巡幸汴梁時,劉基與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留守京城。劉基認為宋、元兩朝都因為過於寬縱而失天下,所以應該整肅綱紀,於是便下令御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忌,宿衛、宦官、侍從中,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並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准,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因為這件事,劉基與李善長開始不和。太祖返京後,李善長便向太祖告狀,說劉基在壇土遺下殺人,是不敬之舉。那些平時怨恨劉基的人也紛紛誣陷劉基。當時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諸臣發表意見,劉基上奏說:“士卒亡故者,他們的妻子全部遷往他營居住,共有數萬人,致使陰氣鬱結。工匠死後,腐屍骨骸暴露在外,將投降的吳軍將吏都編入軍戶,便足以協調陰陽之氣。”太祖採納了他的意見,但十天過後仍不見雨,故而發怒。此時恰好劉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劉基請求告辭還鄉。

雖然劉基遠離了朝廷,但和李善長的樑子還是結了,也就是和淮西集團的樑子結下了,而且欺君之罪必不可免,尤其是朱元璋這樣腹黑的人。所以,因為劉基得罪的人很多,而朱元璋又不喜歡劉基,那麼劉基失權也就指日可待了。


落紅孤煙


好像張良跟秦朝有仇,又始終跟隨劉邦,根正苗紅。而劉伯溫好像在元朝當過官,三請四請才半路來投靠朱元璋,政治上有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