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八大“效應”將主導2019年全球油氣市場格局

又到了歲末年初的時候。2018年的全球油氣市場,有人歡喜有人愁,用複雜多變來形容也不為過。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先生在12月中旬北京國際能源專傢俱樂部年會致辭時曾強調,如果2018年的全球油氣市場用一個字概括的話,就是“變”, 國際油價大變、石油地緣政治大變、油氣進出口國關係大變;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退群”,什麼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卡塔爾退出OPEC組織、烏克蘭退出獨聯體等等。再加上最後兩個月,國際油價暴跌超過35%,實屬歷史罕見。2018年的油氣市場著實讓人有琢磨不透、應接不暇之感。

不管怎麼樣,2018年總算快過去了。2019年即將來臨,有專家分析說,2019年的形勢比2018年可能更為艱難。決定世界格局的幾個主要大國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不確定性,未來的形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這樣的大背景下,2019年的全球油氣市場到底會怎樣演變?受那些因素影響?清泉以為,以下這八個“效應”將會繼續“發酵”,影響甚至主導2019年的全球油氣市場格局。


重磅:八大“效應”將主導2019年全球油氣市場格局


第一,“特朗普效應”。所謂特朗普效應,就是特朗普執政以來,其奉行的能源政策對全球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奉行“能源新現實主義”(New EnergyRealism),重新重視傳統油氣產業,高度重視美國非常規油氣開發生產;二是恢復對伊朗的石油制裁;三是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這兩年,特朗普效應對全球油氣市場的影響持續增大,僅僅是特朗普5月8號宣佈退出伊核協議,就使得國際油價飆升到近90美元/桶;僅僅是特朗普政府在11月4日宣佈豁免8個國家,可以繼續進口伊朗石油,就導致油價在40天左右的時間下跌了30%以上。

2019年,特朗普效應將繼續釋放巨大“威力”:一是2019年五月初,特朗普政府是否繼續豁免上述提到的八個國家,這將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全年國際油價的走勢。二是美國繼續重視傳統油氣產業的政策將進一步推高美國國內的頁岩油氣產量,根據丹尼爾·耶金博士在12月14日的北京國際能源論壇上的主旨演講,美國近幾年的頁岩油年均增產量幾乎是“一年一個臺階、一年一箇中等產油國”,“僅僅北達科他州,2018年的日產量水平就達到100萬桶,相當於一個委內瑞拉”

。預計2019年,美國頁岩油氣生產仍將保持迅猛上漲勢頭,連續第三年(2017年以來)保持全球第一大原油生產國和天然氣生產國地位,分別達到6億噸和8000億立方米左右。而且,美國將進入全球重點油氣出口國的行列,這將使得全球油氣市場處於持續“寬鬆”的狀態,這將驅動油價繼續保持中低位運行。三是特朗普政府繼續“輕視”氣候變化,將繼續使得美國在新能源發展和減排方面繼續“甘居”中國和歐盟之後,相應導致後兩者承擔更大的氣候變化壓力和責任。


重磅:八大“效應”將主導2019年全球油氣市場格局


第二,“卡舒吉事件效應”。著名記者卡舒吉被殘忍殺害使得一向十分牛氣的全球第一產油大國沙特變得十分“灰頭土臉”,造成了沙特近十年來在國際國內最大的一次“戰略被動”。該事件發生後,攪得沙特、中東地區乃至全球油氣市場不得安寧,沙特和其王儲默罕默德·薩勒曼在這件事上完全是咎由自取。該事件尚未了結,只是在特朗普政府的強力“庇護”下有所緩解而已。

卡舒吉事件極有可能在2019年持續發酵,其影響較為深遠。一方面,沙特國際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創,加上沙特專制王權的國家治理模式一直遭遇世人詬病,未來一年,沙特無論是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還是在OPEC組織中的控制力,還將持續下降。這使得作為全球最大阿拉伯產油國集群的海合會(海灣合作委員會)和全球最大跨區域產油國聯盟的OPEC內部生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最近卡塔爾這一老資格“會員”退出OPEC就是明證),從而給全球石油市場供應側帶來較大風險。另一方面,在這一事件的衝擊下,薩勒曼政權的穩定性大大降低,王室內部的矛盾加劇,反對勢力趁機發難,可能導致沙特發生一定程度上的“內亂”。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那麼沙特國內石油生產將會出現大的波動,這將對全球油氣市場造成嚴重負面影響。而且,該事件使得近期沙特與伊朗、土耳其的博弈中處於明顯下風,使得沙特在美國這位“最大石油市場競爭對手”面前失去了往日的威風和底氣,有點“任人宰割”的味道。


重磅:八大“效應”將主導2019年全球油氣市場格局


第三,“維也納聯盟效應”。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國際油價大跌,催生了一項新的國際石油合作機制——沙特與俄羅斯的“維也納聯盟”(Vienna Alliance),即以沙特為首的OPEC國家和以俄羅斯為首的非OPEC國家,通過達成“聯合減產協議”來控制全球石油產量,從而達到穩定油價的目的。雙方儘管有各種不同的政治經濟立場,但在石油“寒冬”中卻抱團取暖。在2016年10月的中國杭州G20峰會期間,俄、沙兩國元首就“聯手減產”初達共識,並於當年冬天的維也納會議達成聯合減產首次協議。“維也納聯盟”從2017年1月開始的首次減產協議產生了效果。減產180萬桶/日的措施促使國際石油市場轉暖,推動油價進入觸底回升通道。至此,“維也納聯盟”在全球石油市場聲名大噪。

根據12月7日達成的協議,從2019年1月1日起,雙方將減產協議再次延長6個月,並聯合減產120萬桶/日。其中,OPEC減產80萬桶,佔OPEC總產量水平的2.5%;非OPEC減產40萬桶,佔總產量的2%。2019年上半年,如果國際油價不能企穩回升,甚至布倫特油價繼續“跌跌不休”到40美元/桶左右的話,那麼沙特和俄羅斯聯手減產將勢在必行,“維也納聯盟”效應將繼續發揮作用。預計在2019年5月底或6月初的OPEC與非OPEC部長級會議上,將會再次達成聯合減產協議,減產的幅度將會更大,可能恢復、甚至超過前幾次達成的聯合減產180萬桶/日的量。如果到時美國對伊石油制裁力度不減的話,石油市場供需可能恢復至2018年上半年的“緊平衡”狀態,油價將有所回暖。


重磅:八大“效應”將主導2019年全球油氣市場格局


第四,“烏克蘭事件”效應。2014年3月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俄與美西方爆發激烈的地緣政治衝突,俄羅斯遭受美國和歐洲的制裁。再加上2018年11月底,俄羅斯和烏克蘭軍艦在亞速海發生對峙,烏軍艦遭到俄方扣留,迫使烏克蘭宣佈進入戰時狀態,推動俄羅斯與美歐的關係進一步惡化,俄與美西方的政治關係降至冷戰以來的最低點。

實際上,自2005年以來,俄烏之間政治經濟關係愈發錯綜複雜,雙方圍繞供氣價格、數量、欠款和過境費等問題爭執不斷,頻頻上演“鬥氣”戲碼。2009年初的俄烏天然氣衝突更是殃及歐盟,給嚴寒中的歐洲近20國造成能源災難。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入俄後,兩國關係惡化,2015年底,烏克蘭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轉從歐洲國家購氣。而且,2018年3月份以來,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又發生了新一輪的“鬥氣”風波。

2019年,一方面,因烏克蘭事件而起的美歐對俄能源和金融領域的制裁將會維持,這將使得俄羅斯國內油氣田建設運營中的關鍵設備採辦繼續受阻,使得俄羅斯主導的與外國投資者合作的重大項目進展繼續受挫,俄羅斯油氣供應和出口的穩定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圍繞向歐洲供應天然氣方面,俄羅斯與美歐的博弈將加劇。2018年11月21日,“南部天然氣走廊”在土耳其和希臘邊境的馬裡查河實現對接。“南部天然氣走廊”旨在繞過俄羅斯而擴大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土耳其與歐洲的能源合作,是將阿塞拜疆裡海沙阿德尼茲油田的天然氣經格魯吉亞、土耳其等國輸入歐洲,實現歐洲能源供應渠道多元化。俄羅斯對此的反制舉措是,花大力氣推進“北溪”和“北溪-2”管線項目,以期繼續保障對歐洲油氣供應的相對壟斷地位。同時,俄羅斯進一步“向東看”,加強與中國等東北亞國家的油氣合作,中俄天然氣東線管道預計2019年底投產,這將是中俄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重磅:八大“效應”將主導2019年全球油氣市場格局


第五,“能源安全效應”。能源安全曾經是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印度等全球主要的石油消費體面臨的共性問題。隨著美國朝著完全實現“能源獨立”的方向邁進,隨著歐盟和日本的能源消費量已達峰值並在走下坡路,而與此同時,中國躍居為全球第一大油氣進口國,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直逼70%的“心理線”,能源安全問題的矛頭直接指向了中國,今年以來更是頻繁引起政府高層和業界關注。乃至中國最高領導人做出了“今後若干年要加大國內勘探開發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指示。

由於中國的油氣產業早已融入全球市場,這預示著,今後若干年,中國的能源安全將引起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2019年,中國“能源安全效應”對全球油氣市場產生的影響,一是國內顯著加大對上游勘探開發的資本性投入將顯著推高全球當年上游業務投資總額,所釋放的強烈信號將導致油氣市場預期將變得更為寬鬆;二是中國將不遺餘力在非常規油氣領域,特別是頁岩氣開發上加大投入,繼中石化涪陵頁岩氣田年產60億方之後,2018年12月24日,中石油川南頁岩氣田(四川長寧-威遠)日產量突破2000萬立方米,預計全年產量超過41億立方米,2018年中國頁岩氣產量將達到100~110億方,2019年預計將達到150~160億方。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推動頁岩氣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的國家。三是中國致力於提高能源安全係數,或將引起中東、俄羅斯、非洲、拉美等傳統石油出口大國的擔心,在美國石油進口量進一步萎縮,歐洲、日本進口量飽和的情況下,如果中國再降低石油進口該怎麼辦?這種“恐慌”心理將進一步加劇,或將引發全球油氣市場的波動;四是帶動中國的石油工程服務企業率先走出這一輪行業低景氣週期的“寒冬”,顯著增高的國內勘探開發投資將迅速變成工程服務企業手裡的“新籤合同額”,這對於持續低迷的全球油服市場而言是件好事。



第六,“一帶一路效應”。“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重點領域是能源資源開發。油氣合作則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者、主力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有20個左右的國家屬於能夠進行商業開發的資源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走深走實,“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油氣領域的分量將越來越重。

2019年,“一帶一路”大型油氣合作項目將在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等地區陸續展開或收官。首先,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項目預計2019年年底投產運行,北極亞馬爾天然氣及LNG項目全部設計產能實現達產,中俄油氣合作繼續為全球油氣行業注入新動力。其次,中國石油企業與國際大石油公司在中東伊拉克、中亞哈薩克斯坦等高端油氣市場上的深度合作將繼續,預計將有新的重大項目簽訂,這將對恢復伊拉克這一全球重點產油國應有地位,對強化中亞地區“一帶一路”樞紐地位而言顯得十分必要。再次,作為“一帶一路”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中國與中亞地區的石油天然氣跨境管道、中國與緬甸的油氣管道能否安全平穩高效運行也將釋放出不一樣的地緣政治信息,從而對全球油氣市場產生影響,需要重點關注。


重磅:八大“效應”將主導2019年全球油氣市場格局


第七,“能源轉型效應”。對於能源轉型,目前的基本共識是,低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例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將持續上升,預計能夠在2030年前後達到20%左右。但業內也普遍認為,未來較長一個時期,乃至到2050年前後,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依然是這個世界的主體能源,消費佔比將保持在50%以上。

但我們千萬不能忽視能源轉型效應,能源轉型已經對行業和傳統石油公司帶來一系列影響、形成了“倒逼機制”。不管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行業的人們是否願意,傳統化石能源發展將會進入一個“轉折點”,未來將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化石和非化石能源、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共生共存的時代。

2019年,預計至少將有四股力量在推動能源轉型。一是傳統石油企業的自身轉型,從高碳業務轉向低碳業務,目前,大國國際石油公司和部分國際化的國家石油公司已經把“低碳環保”的天然氣視為“核心業務”,通過自主勘探和兼併收購的方式獲取天然氣資產,以期搶佔能源轉型的制高點。二是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把新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降下來,使得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能夠媲美化石能源。三是在2015年底巴黎氣候大會上,由埃克森美孚、BP、殼牌以及中國石油發起成立的“氣行業氣候倡議組”(OGCI)預計將發揮更大作用,形成約束性基礎,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四是相當一部分獨立石油公司和中國民營石油企業,他們以靈活的機制、到位的公關和相對透明的管理,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一席之地,他們推薦“能源轉型”的決心最大,手段也最徹底。


重磅:八大“效應”將主導2019年全球油氣市場格局


(巴西新當選總統博索納羅)

第八,“拉美轉向”效應。委內瑞拉、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地區國家是傳統的產油大國,加上巴西最近幾年在深水鹽下層系陸續發現巨型油田,拉美對全球油氣市場的影響不容小覷。近幾年,“拉美轉向”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拉美重點資源國政治生態的轉向,總體由左翼思潮向右翼轉變;二是拉美地區,特別是巴西和中美洲的圭亞那等地,已經成為全球炙手可熱的深水油氣勘探的焦點,拉美石油工業復興在望。

2019年,巴西新當選總統博索納羅將執政,此人號稱“巴西特朗普”,奉行市場化和務實改革的方針,特別對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的改革表示了他的關切。巴西石油工業發展和改革新動向將是全球油氣市場2019年的一個“看點”。另外,2018年以來,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圭亞那深水海域分別獲得三次重大油氣發現,新增探明可採儲量接近40億桶油當量,殼牌2018年在美國墨西哥灣也獲得了兩次重大油氣發現,拉美地區的自主勘探突破吸引著全球油氣市場的目光。2019年,拉美地區的油氣自主勘探仍將是全球的熱點,對全球油氣市場的影響與日俱增。

寫了這麼多,清泉突然發現,以上這八個“效應”基本上都屬於全球油氣市場的“供應側”的,無意之間竟寫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也說明,2019年的全球油氣市場的“需求側”熱點和亮點難找。在全球經濟表現持續疲軟、幾個主要消費大國能源轉型與節能力度加大、能源地緣政治態勢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2019年的全球油氣市場是繼續波瀾壯闊,還是波瀾不驚?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