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8,我們經歷了太多的猝不及防。大到中美貿易摩擦,小到企業的管理人員頻繁變動。精裝房對零售市場的衝擊比預想來得更快。2018,陶瓷人對“大面積虧損”、“產能下降”的恐慌更有體會。
面對2019,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確定性本身。中美貿易談判結果仍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地產政策走勢不明朗,但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用工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是既定的。
無論怎麼樣,2018終將過去。
市場從來不相信眼淚,叢林法則是市場競爭的唯一法則。
2019,每個陶企,或主動、或被動,都將捲入排位賽——不管頭部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將捲入這場大混戰,這是一場從渠道到組織到資本競爭的全面之戰,是決定企業未來發展的定局之戰,於部分企業是生死存亡之戰。
渠道競爭——
找自己的賽道,好好跑。
對頭部企業而言,精裝房的競爭戰役已全面打響。眾所周知,精裝房對瓷磚銷售影響越來越明顯。以上市公司為例:數據顯示,2018年1-9月帝歐家居實現營業收入約31.7億元,其中歐神諾27.2億元,比2017年1-9月總收入增長60.95%。估計2018年歐神諾全年銷售約35億元上下,而此中碧桂園等地產巨頭佔了大比例。實際上,2017年歐神諾工程銷售就比2016年增長了40.75%,2018年不過增勢延續。蒙娜麗莎在發佈的公告中表示:與萬科、保利、碧桂園等一批大型房地產商保持良好合作關係。除上市企業歐神諾、蒙娜麗莎以外,有資金實力的大廠也紛紛加強與地產商的合作,戰略集採已經成為第一戰場。排兵佈陣之後,就看誰的糧草補給(供貨)更加優質和高效。
實力小一點的中小品牌怎麼辦?工程渠道是用錢和服務鋪出來的,與其說人家用了你大量瓷磚,不如說是你往裡面投了大筆的錢。每一個想分精裝房蛋糕的企業,必須直接PK歐神諾、冠珠、蒙娜麗莎、東鵬、馬可波羅等大品牌,比名氣、比價格、比服務、比墊資。這條路比不過,那就只能換個賽道來跑。
有企業把賽道轉向設計師。2018年的廣州設計周,參展陶企數量居歷史之最。但事實上,很多陶瓷企業只是在為設計師活動買單,充當一個臨時的贊助商。我看到的一些企業與設計師的對話場景,缺少創意,二者頻道不一致。急功近利,寄希望於一次展會、一場活動而獲得銷售量增長的心態居多。也有企業,為了打通設計師渠道費盡心思,吃喝玩樂、遊學頒獎之類應有盡有,但這些活動能否提升設計師對陶瓷品牌的認知和粘性,難以衡量。若為開拓渠道、幫扶經銷商,則設計師活動必須做得更精細、更精準。跟風、做熱鬧,如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應該停止了。
部分企業把希望寄託在“升級品牌”上,但隨著零售市場的萎縮,傳統的經銷商賣貨很艱難。過去都以“性價比”佔領市場的企業,其實在代工的賽道上更有優勢。長久以來,業內對“富士康”類的工廠存有偏見。事實上,只要品質有保障,幫人貼牌值得榮耀,找人貼牌並不可怕。市場集中必然導致品牌減少,工廠分工將更加專業化。為保持代工優勢,工廠需要投入人力財力,開展新品研發或者進一步降低製造成本。而代工之路能走多遠,也取決於工廠的專業和專注度有多高。
所以,渠道的競爭歸結於企業的市場策略之爭,做大眾品牌、小眾品牌,還是製造品牌(行業品牌)。並非所有品牌都需參加設計周,正如不是所有品牌都參加廣交會一樣。
組織競爭——
老闆和員工,從僱傭到共生
賽道收窄後,隨著業績的下滑,我們看到不少企業出現了人事動盪。每個老闆都比以前更認真算賬:花數十萬、百萬年薪僱傭一個人到底值不值。
面對市場危機,有些老闆無人可挖、無人可用;有些中高管人員無職可任、無處可去。部分銷售或品牌老總,與其說其在“跳槽”,不如說是在走向“失業”——往更好平臺、更高職務跳的可能性變小;往生存狀況相近的企業跳,往往被寄予扭轉乾坤的厚望,很多人也呆不長。正印證了那句話,“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一個人可以拯救一個企業的時代過去了。濫竽充數也將越來越難。個人和公司,真正成為了利益共同體甚至是命運共同體。作為員工,要麼和企業共同成長,最後得以分享勝利的果實;要麼與企業一起被市場的浪潮捲走,被邊緣化。
北大國發院陳春花教授提出的“共生”組織理論或許可以給陶企一些啟發。風雲莫測的競爭下,企業需從外到內重新審視組織,消除組織的結構障礙和冗雜的管理層級。如她所述:如果一個組織的每個成員都能更踏實地做事,這個組織就擁有了一個比其他組織做事更認真、更踏實的團隊。他們踏實地做好每一個細節、滿足客戶的需求,將組織的產品或服務做到“不可替代”。與此相應,組織及組織中的人也得以發揮價值,並感受到價值創造所帶來的成長和幸福。
這條路徑已經由一些大品牌進行了驗證。業內看好的品牌,其團隊核心成員多為老員工,以內部提拔為主,基本沒有“空降兵”。
作為老闆,要摒棄“找一個強人就能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治本的方法,是著手構建共生型組織,打造一支“彼此加持、互動生長、共創價值”的團隊。但這絕非一條容易的路。我們甚至已經可以預見,隨之而來必然有種種阻力、各式各樣的衝突。然而,意識到“共生”的必要並準備接受其風險,是陶企從山頭主義、各自為戰的泥潭中走出的開始。
資本競爭——
決定退場順序
正如前文所述,渠道的鉅變導致市場集中、品牌減少。未來,建陶行業無法容納那麼多品牌,也不會有今天這麼多的老闆。被廠家壓貨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經銷商,要麼換品牌,要麼換行;工廠的生產線要麼關停,要麼轉讓。
到了2019年中,人們或許比以前更能感受“陶瓷是個重資產行業”的含義。供應商正在向優質企業靠攏。前幾天,新明珠集團在本報公開進行原材料招標,新錦成也打出了“現金採購”公告。陶瓷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將更加精細、規範。
一切都繞不開“現金為王”。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已經在行業蔓延,“有沒有資本熬過冬天”已成為重要命題。
長期以來,陶瓷企業的資本主要來源兩方面,一是企業主自己的本錢;二是企業的融資,包括銀行貸款、上市募資等。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建陶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一部分人富起來了,累積了資本;也有部分企業並沒有產生營業利潤,老闆把“應付賬款”放進了自己腰包。隨著市場進一步萎縮,事實上不創造利潤的企業將第一批退場。和他們一起離場的,還有一些無奈的供應商。
另一方面,已有陶瓷企業成功IPO,也有企業被上市公司併購。它們的融資機會比一般民營企業更高,融資成本也更低。類似蒙娜麗莎這類企業,仍有閒置資金進行理財;類似宏宇這類企業,仍在擴張其產業。
以全球視野來看,資本的力量影響中國陶瓷行業的征程才剛剛開始。目前全球排名第一建材家居材料商美國莫和克工業集團(Mohawk Industries),通過“買買買”的戰略,實現年銷售超過600億。2002年,莫和克收購了達泰瓷磚(Dal-Tile),正式進軍瓷磚行業;2013年收購了意大利排名第一的馬拉齊集團(MARAZZI GROUP);2015年其全球產能達2.3億平方米;近兩年它仍在不斷收購瓷磚企業。莫和克集團董事長曾表示,他們結合了運營良好的大型上市公司、私人收購公司和風險投資集團的優勢,不斷擴張產能和市場份額。
相對而言,中國瓷磚企業的收購行為還比較小型、零散。這兩年,中國陶企往大家居方向的探索已然出現,與資本界的接觸也越來越頻繁,衝刺百億的目標一直沒有停止。而百億級的企業誕生,或許也無法缺失資本這一推手。
有人說,2019年,唯一能做的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做確定的事情。我的理解,心無旁騖、全力以赴打好渠道、組織、資本三大之戰,就是做確定的事情。
我堅信,2019,勝利一定屬於敢拼會拼的你和我!
閱讀更多 陶城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