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纖手搓來五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這是吃貨蘇軾任潁州(今安徽阜陽)太守時,稱讚當地名吃饊子時作賦的詩文。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記得童年時,從小就盼著過年,因為過年有饊子吃。一方面是習俗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是因為那時物資匱乏,每家定量的那一點食用油,只有到了重大節日才能奢侈一把。那時市場上沒有饊子賣,到了春節前,花錢請上一個專門炸饊子的高手來家裡,炸上一缸,慢慢地可吃上個把月。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濃濃的豆油或菜籽油倒入鍋內,燒開,把面坯放下去,潔白的面坯在金黃的菜油中,炸得金黃。撈出來控油,一把饊子就炸好了。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幹吃香脆可口,也可泡食或下湯而食,入口即化。濃濃的饊香隨風飄散,沁人心脾,簡直人間美味。

饊子有如此的美味,源於其精細的製作。

炸饊子挺麻煩,需要精製的麵粉,上佳的豆油、精鹽、黑芝麻等原料,清水和麵,反覆揉搓,擀成圓餅狀,用碗口的外緣繞圈切成細條,盤於盆內,靜等15分鐘(為了使面柔韌,有彈性),然後把面繞於手上,左右扯動,面拉長後,再把面放在筷子上輕輕拉扯,直至勻細,筷子相互交叉,面即成饊子狀,油沸時就可下鍋。一般一籮筐饊子大約需要20~30斤面,製作時間大致需要6~7個小時,正是“吃來容易做來難啊”。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對於很多阜陽人來說,饊子是故鄉的味道。特別是離家後,每次過年回家,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母親一起做饊子,看著母親和麵,看著母親把麵糰搓成細細的一條,看著母親把白麵變成金黃噴香的饊子,是一年中最溫暖的時光。 返城時,也總會帶點饊子,也成了他想念母親的慰藉。

可以說,無論走多久,走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饊子的牽掛。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時光輪轉,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饊子也不斷地變著口味、色彩,各具特色,各具風味。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安徽老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都逃不過那一把阜陽饊子的牽掛

咀嚼著饊子和饊子的故事,我們不由得感嘆饊子雖然是大千世界中一種小小的食品,但它正帶著一長串有趣的童年記憶,帶著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我們結伴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