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冬季萬物凋零,是吃冬筍的好時節,還未破土而出生長緩慢的冬筍,在土裡保持了更為鮮嫩厚實的口感,做成混合著鹹香五花肉的醃篤鮮,湯白汁濃,冬日裡喝上一碗,渾身都暖和了~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油燜後的冬筍,鹹中帶有一絲淡淡的甜,味道極為鮮美,如果筍管夠,我能吃三碗米飯~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冬季的一切都在沉睡,唯獨地底下的冬筍正在聚積能量,期待有朝一日破土而出嶄露頭角。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知道,每年的農曆十月到春天到來之前,冬筍在地底下積聚營養,是食用的最好時節

。幾千年前,中國辭書之祖《爾雅》裡就直接寫了“筍,竹萌也,可以為菜餚”。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肥厚而醇,高貴冷豔的冬筍讓不少文人雅士為之做傳:北宋高僧贊寧寫了一本《筍譜》;清朝李漁說筍“能居肉食之上”;近現代大畫家齊白石忍不住為它潑墨作畫;文學家梁實秋先生曾說,他從小最愛吃的菜,是“冬筍炒肉絲,加點韭黃木耳,臨起鍋澆一勺紹興酒,

那是無上妙品”……歷代吃貨兼文人雅士,都恨不能將吃筍大書一筆。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齊白石筆下的冬筍

會玩的現代人早已不滿足吃吃而已,更要親手挖一番才有樂趣,前段時間抖音很火的“挖筍”視頻,即便已經看到深埋在地下的冬筍,但想要完整地把它從地下取出來,也確實不易。

深藏在地下的冬筍,好吃卻難挖

沉睡在地裡的冬筍,是立秋前後毛竹的地下莖(竹鞭)側芽生長出的筍芽,筍質幼嫩,還未出土,是標準的“伏地魔”,靠地下根狀莖進行繁衍。它不像春筍那樣露出小半個腦袋,而是深深依偎在土裡,最多隻撐破泥土,露出些許筍尖。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想要吃到深藏在土裡的美味,沒那麼簡單,得費點工夫才能把它挖出來,這大概是大自然的考驗,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也沒辦法用機器,只能靠人工一個一個挖出來,不會挖筍的人在冬筍面前是束手無策的。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之前很火的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2》裡,黃磊、何炅等人,為了讓好友吃到這口竹林裡的鮮味,在竹林裡千辛萬苦挖了兩小時,終於挖到四顆筍。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挖筍是個技術活,即便是專業的挖筍人,想要挖到一根筍也是批費周折的,挖筍人朱師傅,在大山裡待了大半輩子,和這些竹林為伴,可以說是尋找和採挖冬筍的‘行家’” ,對於挖筍,他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流程。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1.選竹子

要“看竹找筍”,觀察竹葉,如果發現有些葉子呈暗綠,有些帶黃的顏色,這樣的竹林就是大年竹林,很可能有冬筍。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2.選土地

埋藏冬筍之處,往往泥土會稍稍隆起,並且伴隨著一道裂痕,這就說明“土裡藏筍”。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3.開挖

找到筍後應小心翼翼的將它周圍的土撥開,找到生長它的竹根,要挖到竹根和筍的交接處,這樣有益於保嫩保鮮,也更美觀。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4.掩埋

挖完筍後要用原來的土再埋上,這樣明年還會再長出筍,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更要保護自然。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辛苦挖出來的筍,到底什麼樣的才是好品質呢,經驗豐富的挖筍人說要“兩頭尖”,顧名思義就是指冬筍

中間挺個大肚子,兩頭尖尖,用手指按壓筍身,手感很結實。這是因為冬季溫度寒冷,冬筍內部的酶處於休眠狀態,筍長得慢,就形成了“兩頭尖”的樣子。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想要吃到鮮美的冬筍著實不易,不止難挖還難剝,一層層的筍衣緊緊包裹在外面,讓人感覺無處下手,處理冬筍也要花很多時間,越是艱難,才顯得冬筍越珍貴。

老行家朱師傅說,快速剝冬筍其實只要3個步驟就可以: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Step1:用刀刃的後端,將冬筍從下至上劃一刀,可以劃得深一點。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Step2: 從劃開之處便可輕鬆地將冬筍的殼從左右兩邊分開,並快速剝離。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Step3: 外皮剝得差不多時,將根部切掉,就可以烹飪了。

除了現挖,產地也很重要

在現代植物學裡,長大後的筍,也就是被我們稱為竹子的植物,在全球共有150屬,1225種。這些竹子的新芽都能被稱為竹筍,其中出鏡率最高的,大概就是毛竹了,我們吃的冬筍,幾乎都是毛竹這個品種。

毛竹喜溫怕冷,對年降雨量和溼度也有要求,所以南方地區竹林茂盛,冬筍產地大多集中在:雲貴川、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廣西等地,由於緯度和光照雨水的關係,廣西、雲貴川和江西,基本在元旦到來之前都能吃到,浙江就比較晚,大約在春節左右,各地時間相差並不特別明顯,但一年中只會在這幾個月有,所以很珍貴。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江西九嶺山,是全國有名的毛竹之鄉,這裡遠離城市、沒有工廠,是無汙染的自然環境。大片竹林在這裡自然生長,不需人工特意去種植、打藥施肥,完全原生態。這些深藏在地下,完全依靠陽光、空氣、水分和土壤生長的冬筍,是這個冬日大自然最好的饋贈。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經典冬筍美味,百吃不厭

作為冬日裡的極鮮美味,冬筍做法有很多,在中國南方,特別是會吃筍的江浙一帶,有一種最家喻戶曉的吃法---油燜冬筍

收拾好冬筍,切成寸段,用鹽水焯一下去掉澀味。下重油,不需要其他配菜,只需加上各種調味料,翻炒收汁後就能出鍋。

油燜後的冬筍,質地脆嫩鹹中帶甜,做法很簡單,因為越是極致簡約的做法,越能吃出食材本味,“從來至美之物,皆利於孤行”,用來形容這道菜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從地裡挖出來的冬筍,不論生炒油燜還是燉湯,都各有風味,醃篤鮮,就是一道把咸和鮮完美結合的菜餚,黃磊也介紹過這道菜。咕嘟咕嘟在鍋裡滾動的筍塊,是寒冬最大的安慰。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大自然有自己的節奏,每一種蔬菜,都有它最適宜生長的溫度和時間,只有順應自然習性成熟的蔬菜,成長的才會更充分,也更有菜本來的味道。趁著現在是冬筍的最佳賞味期,多吃幾頓吧~

冬筍有多難挖就有多好吃,這次算是親身體驗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