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父母花式“作”該怎麼辦?

向日葵心理中心創辦人

知名關係心理學家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不成熟的父母花式“作”該怎麼辦?

有沒有那一瞬間,你覺得父母就像孩子一樣,幼稚、不成熟?

在心裡無數次思考,為什麼我攤上這樣的父母?

抱怨、煩躁,讓我們對父母越看越不順眼。

可是,當你發現父母不成熟的背後,或許是他自身的“生存策略”。

或許,你會心疼他們。

會放棄改造他們的執念,去著力改善你們之間的關係。

祝好。

不成熟的父母花式“作”該怎麼辦?

不成熟的父母會通過生病來獲益

我有一個來訪者小L,她爸爸到了60多歲,還像個小孩。

她說她的爸爸是怎麼像小孩的呢?

就是經常生病,各式各樣的生病,一會頭疼一會腦熱,一會發燒,全身都疼。

他頭疼了之後,最重要的問題是:比如他有點發燒,他拿了個溫度計量了以後,他就一定要給所有人看。

他就會說“你看,我38.5度了。”

小L是40多歲的女性,她看到父親這樣的一個情況,會覺得特別的憤怒,而且有一種特別強烈的厭惡感。

我問她為什麼呢?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她說“我知道我爸可能有一些小病,沒有太大的問題。

他為什麼就不能夠自己照顧一下自己,而要在這個時候非要給我看,我一看了以後心裡就特別難過。”

我對她說其實你很想去照顧你爸爸,但是,你在照顧他的過程中間,實際上有很多的問題。

你的照顧其實沒有帶來太大的變化。

沒有任何變化的話,所以其實這個照顧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就是沒有任何價值。

那麼另一方面的話,你爸爸在用一種方式宣誓,要你強行跟他建立某種關係。

就是被照顧的一種關係。

小L說如果我不去照顧爸爸的話,對於她來說心裡會非常愧疚。

但是在照顧爸爸的時候又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她處在一個兩難的地步,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和小L在討論的時候,說其實你爸爸似乎用這種方式在獲得好處。

不成熟的父母花式“作”該怎麼辦?

有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叫做

疾病獲益。

比如很多孩子,一到上學就拉肚子。

有一些一到上學就發燒,就是用生病的方式來吸引注意。

從深層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說,潛意識中,小L父親需要生病,疾病對他是有益處的。

對於一些低價值感的父母,他們想獲得的好處是:可以成為被照顧的人,因為他們一直在照顧別人。

比如很多的媽媽是一直照顧別人的,她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才可以停下來,而且可以理所當然的停下來。

成為一個被照顧者,這就是她需要的好處。

這樣的父母,實際上也是不成熟的。

我們要一樣東西的話很簡單,只要說“我要啊”來表達訴求。

但是不成熟的父母,他們永遠不會說我要什麼。

就像很多不成熟的女孩子,也永遠不會說我要什麼,她希望別人去猜。

其實她心中有一個願望,因為如果要說出來的話她要冒風險,並且可能她曾經在說出自己願望的時候受過挫折,所以在這個時候她不說。

但是需要你用心靈感應的方式讓你明白,這也是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除此之外,有些不成熟父母的表現是:他在生活中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不成熟的媽媽眼裡除了孩子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

比如很多女性生了孩子以後,她所有的關注點在孩子身上,從此以後完完全全就放棄了自己。

那要怎樣讓自己成為心理成熟的人呢?

不成熟的父母花式“作”該怎麼辦?

改變防禦機制,讓自己更成熟

在精神分析上面,有一種叫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有兩種。

一類是成熟的,一類是不成熟的。

通過疾病獲益、與攻擊者認同這些都是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而昇華、幽默都是很成熟的一種防禦機制。

比如羞恥感,有些人就死命的否認。

有些更成熟的方式,就是幽默。

舉個例子,葛優他對自己的光頭其實蠻在意的,但是他用的方式就很有趣。

他會自嘲的說“熱鬧的馬路不長草,聰明的腦袋不長毛。”

一個善於自嘲自黑的人,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

因為他對自我接納的程度是非常高的,他就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人。

不成熟的父母花式“作”該怎麼辦?

那不成熟的標誌是什麼呢?

就是他永遠在合理化。

有一句土話是這麼說的,就是“糟糕的兒子自己家的好。”

有些媽媽認為,就算兒子再糟糕,也是自己的孩子。

很多不成熟的媽媽會溺愛孩子。

所以其實心理是否成熟跟他的年齡是沒有關係的,心理成熟更多的是跟人格基礎和運用的防禦機制有關。

我們經常說要改變自己,那改變的其實就是我們的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實際上是在成長過程中習得的。

但是這個防禦機制很深,在我們的無意識裡。

心理諮詢是怎麼改變一個人的呢?

其實不是說諮詢師要去改變他,而是來訪者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面就把這些所有的防禦機制呈現出來,諮詢師會告知他。

在諮詢的過程中,我會問來訪者這樣一句話。

“我剛剛在說這個問題的時候,你馬上就否認了,這個時候你體會到什麼?”

在這個時候,來訪者會發現用這種方式的話,會不會給自己引起一些不想要的結果。

用這種方式讓自己想到些什麼?

很多時候他們會通過這種聯想的方式來生活。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比如,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在她生活中發生,從此以後她似乎一直這樣對待別人。就有點像是我曾經被人騙,所以永遠把別人看成是騙我的人。

不成熟的父母花式“作”該怎麼辦?

如何應對“心理未成年”的父母?

我有一個來訪者,她說她的媽媽前一秒很開心,後一秒因為一件事情勃然大怒。

她永遠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會勃然大怒。

其實這是媽媽情緒控制的問題。

朱德庸有一本書叫《我們都有病》,書中說我們的父母有心理疾病,只是輕重而已。

承認我們的父母有心理疾病,這是蠻難過的一件事情。

而且如果你有這樣的父母,我們自己也不會健康到哪裡去。

當我們要評價我們的父母時,首先要應對,一定要弄清發生了什麼。

因為我們質疑我們的出生,其實也是在質疑我們自己。

如果要去恨自己的父母,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心理不成熟的父母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是困惑的、也有可能是憤怒、悲傷的,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孩子的情感會是冷漠的。

孩子也有防禦機制,當孩子發現自己處在一個非常嘈雜、不可控的環境中,她自然而然把自己封閉起來。

如果我不能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最終會把所有的情緒隔離。

我有一個來訪者,是一個很漂亮的女生,但是她像木頭一樣。

跟她在一起,你看到是一個軀殼,沒有靈魂。

你看到她笑,不會覺得她在笑,她也很少哭。

一起看有趣的電影,她好像不在那個場景。

別人問怎麼不笑。她說這有什麼好笑的。

我問她:“在這27、8年有你特別開心的事情嗎。她說沒有。”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不跟自己的父母分享任何東西。見到就躲。

認為父母說的每一句話,對她們來說都是侵入,她們覺得躲得越遠越好。

有些孩子會通過快速建立親密關係,來找到一個保護她們的人。

然而這樣的父母會拼命抓住你,逃也不是,躲也不是。

不成熟的父母花式“作”該怎麼辦?

我的媽媽是一個很焦慮的人,她永遠會擔心各種各樣的事情。

給我打電話也永遠是擔心各式各樣事情,比如我坐飛機她要擔心、出門也擔心。

我回到家和她聊天,就開始問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後就開始擔心,永遠是皺著眉頭擔心。

我在年輕的時候,看到她那樣,我覺得無法跟她溝通,太難受了。

後來慢慢成熟了以後,我知道她是這樣一個人,我也不再去改變她。

我開始以一個成年的男子和她溝通,我會說:“嗯,我知道。

你這樣是在擔心我,我感受到了。你這樣對待我的方式,我覺得你是愛我的。”

同時我要非常明確的告訴我自己,這樣的擔心方式,是她的生存策略。

當我發現自己最親近的人,需要用這種生存策略的時候,我反而覺得蠻心疼她的。

當你發現自己的父母除了大喊大叫,以這樣很惡毒的攻擊以外,沒有任何方式去處理自己的生活,處理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你作為他的孩子,你會是什麼感覺?

你也許會心疼她,而不是哎呀我媽太糟糕,我爸太糟糕了。

反觀如今,網絡上有很多人拼命的責怪自己的父母,但從沒想過改善父母的關係。

內心能量處於恐慌的時候,我們對改造父母有執念。

就是認為改變客體才能幸福。把自己的父母改造好我就會幸福。

不成熟的父母花式“作”該怎麼辦?

這其實就是像親密關係中,要把我的丈夫改變成很厲害的人,才可以保護我,讓我幸福。

這種想法是很幼稚的,就是“作”。不作死就不會死。

其實,改變父母的唯一方式。就是放棄改變父母的執念,接納父母的不成熟,去想辦法改善我們之間的關係。


不成熟的父母花式“作”該怎麼辦?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