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運營,別忘了這些電商績效考核指標

電商運營,別忘了這些電商績效考核指標

雙11和雙12都過去了,消費者只需要買買買,而真正考驗我們商家的因素卻非常多,從供貨、商品拍攝、視覺設計、客戶獲取、客戶轉化、發貨速度等,環環相扣,錯一環就容易導致鏈條式的反應,丟掉的可能不只是單一客戶,更可能帶來差評,甚至是讓商家損失更多潛在客戶的機會。

那麼商家如何制定好電商運營中的績效規則,確保全員上陣的同時,井然有序並且保質的完成整體的運營?

拆分績效目標,區別對待不同崗位

很多商家在制定電商指標時,考慮到整體的營收和運營成本,採用粗放式的一刀切,所有人都向訂單營收看齊,甚至是連做市場廣告投放的都是非常簡單的就和訂單數量、客單價掛鉤,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是粗暴的績效規則容易在實際運營當中產生崗位職責失衡,一旦失衡,帶來的便是無止盡的內部矛盾和扯皮。

試想,市場投放的KPI按時完成了10萬流量的導入,但是在流量落地頁面的轉化上出了差錯,或者是僅僅因為售前客服的安排不當,造成轉化率相當低,整體月度收入降低。由於沒拆分KPI,老闆看到的是結果,無法正確評估在運營當中的失責崗位,若整體責罰,就會導致其它崗位的不滿,日積月累,整體團隊士氣降低,業績也會持續低迷。

正確合理的做法根據業務運營工作流程和崗位,區別對待,分別設立符合崗位和業績目標的KPI,同時給崗位之間的KPI建立比較良好的關係,既合作又形成內部良性的競爭,相互督促,提升整體業績。

學會善用工具和數據

在天貓上的商家自然而然就有一套數據報表,無論是頁面流量、頁面熱力圖、寶貝銷量、客戶評價等等,都可以用這些數據來對員工績效進行一定的評估。

但是工具產生的數據是冰冷的,具備一定的參考性,但是最終決定績效評估的還是整體情況,包括了工具可能統計不到的平臺整體流量的變化、季節變化等。

作為高效的HR人事,應該建立全局觀來對員工進行績效考核,避免因為單純的參考數據導致考評出錯。

最佳實踐解決方案

我們整理了一份有關電商業績考核的參考說明

電商運營,別忘了這些電商績效考核指標

32個參考指標

銷售主要指標

每小時、每天,每週,每月,每季度和每年的銷售額

平均訂單量

平均保證金

購買率

購物車放棄率

新客戶訂單與老客戶訂單比例

銷售成本

總市場份額比例(衡量業績增長天花板)

產品相關性

庫存水平

競爭價格

客單價

營銷主要指標

獨立訪客與回訪

訪問時間

每天/每週,每月的瀏覽量

流量來源

每天來源監控

電子訂閱

短信用戶

聊天互動

社交平臺粉絲數

點擊付費流量

社交平臺流量

產品評論的數量和質量

品牌或展示廣告點擊率

返利聯盟合作

客戶服務主要指標

客戶電話數量

客戶郵件數量

客服聊天互動數量

平均服務時間

服務分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