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戶?暴發戶?你希望自家的牆上劃個“拆”字嗎?

拆遷戶?暴發戶?你希望自家的牆上劃個“拆”字嗎?

在中國建設的滾滾浪潮中,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座座城市應運而生;一條條高速、高鐵蜿蜒盤旋。作為老城的居民,因為城市改造、棚戶區改造,你可能面臨拆遷;作為老城的周邊農民,因為城市擴建、開發區建設,你可能面臨拆遷;作為城市邊緣的農民,因為高鐵、高速的修建,你也可能面臨拆遷。而這成千上萬的拆遷戶,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從前人們互相打招呼會說:“吃了沒?”,現在見面會問:“你家拆了嗎?”

2010年前,很多城市的改造,都是房地產開發商拿了地塊後,結合當地政府出臺的拆遷補償政策再給出一些優惠獎勵辦法,找拆遷公司拆遷。應該說絕大多數老百姓還是積極的配合搬遷,也有一小部分無法順利解決。這部分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困難戶,居住面積實在太小,30~40平米住著一家4、5口人,同等面積回遷根本無法住,增加面積又付不起超出的那部分錢;一種是釘子戶,漫天要價,不達目的,決不拆遷。

因為開發是商業行為,政府也不好過多幹預,於是開發商拿出斷電斷水等絕招,甚至強行推到住戶房屋。而拆遷戶也拿出上訪上吊的招數,甚至身上淋著汽油、抱著煤氣罐,抗拒暴力強拆。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有部分拆遷戶與開發商達成了妥協退讓,完成了拆遷。而剩下來的經過身心洗禮的拆遷戶會贏得最終的勝利。開發商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中,因為資金成本等問題最終會選擇割肉換來了項目的順利開發。

不規範的拆遷制度,讓拆遷戶們看到了“老實吃虧,抗拒有利”。 人心變得越來越貪婪,拆遷難度越來越大。為了避免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政府收回了市場化拆遷,改為政府統一監管。但政府又沒有那麼多專職的拆遷人手,於是向各個部門徵調人員,或者拆遷地塊進行部門包乾。一時間滿城都在搞拆遷,“你家拆了嗎?”成了一句時尚的問候語。

至於解決拆遷中遇到的“釘子戶”,首先把他家“八代祖宗”,“遠親近鄰”,“同學戰友”打探的一清二楚,然而通過一切的手段,如果“釘子戶”或者他家的親屬是公職人員,那就要求這個公職人員動員家裡成員拆遷完了後再來上班;如果“釘子戶”是單位員工,那就讓單位領導親自說服拆遷;如果“釘子戶”是個體戶,那就讓工商稅務人員說服拆遷...城市化的運動就是在這樣一個全民參與中,如火如荼地開展的。

2010年的冬天,我的一個朋友接到家裡的電話,說趕緊回家掃雪,家裡蓋的房子要被壓塌了。我笑著說,你也是搞建築的,家裡的房子還能被雪壓趴了?他解釋說,那是臨時蓋的,不住人,村子要被開發區徵用,家家戶戶都蓋了好多這種簡易房,為了爭取更多的拆遷補償。不到一年,他們村被開發區全部徵用,他們家4口人,分了3套房,還補償了二百多萬。一夜之間,他們村裡家家戶戶有房有車,多分出的安置房要不賣掉,要不出租給開發區工廠裡的工人。

以前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拆遷多以回遷為主,政府補償搬遷費、租賃費等,但經常出現無法按時交付回遷房的現象。有的拆遷戶指望拿到回遷房給兒子結婚,結果孫子都抱上了,回遷房還沒有拿到。

現在大多數城市向沿海城市學習,採用貨幣補償的方式,將城市進行區域價格評估,根據不同地段的價格,給予拆遷戶貨幣補償,讓拆遷戶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市場自由選擇購房。

隨著拆遷政策的更趨合理,拆遷行為也越來越規範,越來越透明,拆遷的紅利不再只是對“釘子戶”,對違法違規人員的傾斜,而是更趨公正的分攤到每個拆遷戶的頭上。

“你家拆了沒?”你希望自家老屋的牆上劃上一個大大的“拆”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