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你只需要用一招來解鎖

有家長在後臺問我:”老師 你好 我家寶寶這段時間 打人越發厲害了 別的小朋友都不能站在他旁邊 我現在帶他出去都好害怕 站旁邊都會有打小朋友幾下 。

有的時候是他在玩玩具 小朋友可能也想玩 走到他旁邊 然後他就開始動手了 然後我就會和他說 這個玩具不是你的哦 小朋友想和你一起玩 你可以和他說 但是你不能打人 你要說對不起 然後摸摸小朋友或者說讓他和他握握手。

一般去公共場合, 我每次都會提前就說, 玩具不是你的, 是大家的, 大家都可以玩。有時候就是突然間的 比如一個小朋友在他旁邊 他走過去 就打人家幾下。”

孩子打人,你只需要用一招來解鎖

是啊,該怎麼辦呢?

我們想讓孩子聽我們的,說教很難起效果,你要找到破解的密碼。這個破解的密碼是什麼呢?也就是感受和情緒,比如他打小朋友可能是因為他怕別人搶他的玩具,所以是因為恐懼,為什麼我們會說可能是恐懼呢?

因為我們很多時候不知道孩子的感受,我們只能猜測,當你能問問孩子“你是不是害怕別人搶玩具,你才打他的”,如果孩子確認後,我們是要允許孩子有這樣的感受的。

情緒不分好壞,都是是被允許的,所以我們要認可孩子的感受。我們認可的是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打人的行為。

孩子打人,你只需要用一招來解鎖

所以你可以說說“媽媽知道你很擔心,媽媽小時候玩具也被別人搶過”,讓孩子感覺到被你理解和認可,他就願意聽你說話了。

接下來你要告訴孩子你的感受,“你打人媽媽很擔心別人會受傷,也擔心別人打你你也會受傷。”為什麼要告訴孩子我們的感受呢?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逐漸能夠體會別人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彼此感受被雙方理解了,就能做好關係的連結。

“愛首先是一種自我完善,不是單方面的犧牲,也不是單方面的索取,愛是既關注對方的需要,也關注自己的需要。當我們雙方的需求都得到滿足,當我們共同成長,連接就發生了,

愛開始流動起來,夫妻之間如此,父母和子女也不例外。”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我們通常會著眼於解決問題,糾正孩子的問題,但實際上先做關係的連結,孩子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最後我們可以和孩子交流下,“如果擔心別人搶我們玩具,我們可以怎麼解決呢?”讓孩子自己來說說辦法,孩子更願意聽自己的。

孩子打人,你只需要用一招來解鎖

情緒是第一道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坎,只有照顧好情緒,才能理性愉悅的實踐知識,慢慢內化成技能。其實,比親子關係更重要的是夫妻關係,而比夫妻關係更重要的是自我關係。如果能關注到自我關係時候,格局和視野都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