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還在怪孩子動手“打人”?其實是你的行為在鼓勵他

前幾天,朋友帶著她三歲的兒子來我家玩,期間因為不讓動我的化妝品,他衝上來就打我,還邊說著:等我爸爸回來了,打你。

這件事讓我朋友很尷尬,我也只能說:沒關係,他還小。

隨後朋友跟我說:

最近她很苦惱,兒子特別喜歡打人,一言不合就動手,而且沒輕沒重。他現在長大點了,力氣也變得大了,打人還是很疼的。

而且有很多次了,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兒,總會主動攻擊別人,不僅會用手推、用腳踢,還會拿小木棍戳別的小朋友。

我批評他,他也會道歉,但下次還會犯,現在小區裡好多小朋友都不喜歡和他玩了。

小小年紀就就這麼愛打人,以後怎麼辦啊?

今天,我們就從正反兩個方面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還在怪孩子動手“打人”?其實是你的行為在鼓勵他

寶寶打人的錯誤示範方式


“愛打人”都是慣出來的

不得不說有些大人被孩子打都是自找的,比如朋友的婆婆。朋友和老公白天都要工作,孩子主要由奶奶照顧。所謂隔輩兒疼那可真是往骨子裡疼,老太太是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摔了。甚至連孫子伸手打了她,她都說:哎呦我孫子力氣真大,以後長大了肯定不受欺負!

後來朋友跟孩子奶奶說,不能這麼慣著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孩子奶奶倒是聽了,也照著說了,只不過說這話的時候滿臉帶笑,跟開玩笑似的。

其實相對於語言,表情和語氣會對孩子產生更加直接的影響孩子每次動手打了奶奶之後,得到了反饋不是誇讚就是笑,孩子很自然的就會覺得奶奶很喜歡這種互動,這是種遊戲,反正我也不疼,你還高興,何必要停止?



還在怪孩子動手“打人”?其實是你的行為在鼓勵他

“愛打人”是被爸爸媽媽影響出來的

有多少愛打人的孩子是在父母長輩的耳濡目染下滋長出來的。

有很多父母都信奉,“既然我怎麼說你都不聽,那就不要怪我打你”。於是,當孩子打人後,家長就大聲呵斥,孩子不聽就直接上手。往往導致的結果就是,老子罵,孩子哭,孩子感覺到疼了就跟老子對打,而且是邊哭邊打的更厲害。

這時候的場面是,爸媽氣的像頭牛,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爺爺奶奶感覺心疼,就會呵斥爸爸媽媽下手重,傷到了小孫子。

很顯然,爸爸媽媽的打罵教育並沒有起到期盼中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是有叛逆之心的,你越大聲兇他不讓他做什麼,他越是對抗著想要做給你看。


此外,家長粗暴的解決方式,也給孩子建立了一個模仿對象。會讓孩子覺得,你們都能打人,為啥我不可以?

孩子甚至還會覺得,打人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


還在怪孩子動手“打人”?其實是你的行為在鼓勵他

“愛打人”是被語言強化出來的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孩子在外面正和小朋友玩的好好的,這時候家長在旁邊來了一句“寶寶也不知道跟誰學的,特別愛打人”;閒聊時,奶奶說“寶寶今天在外面和小朋友玩,又把人家給打了”······

孩子總是接收到這樣的批評,就會被“愛打人”這個標籤給定義,而且也非常容易把這個概念強化,並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而且,本來孩子在旁邊玩的好好的,腦子裡也沒有產生打人的想法。家長非得提“寶寶今天打人了、寶寶愛打人”,這不正是提醒了他,趕緊去打人嘛!


還在怪孩子動手“打人”?其實是你的行為在鼓勵他

“愛打人”是家長的錯誤引導

寶寶走路的時候不小心磕到桌子了,於是哭了起來,奶奶為了哄寶寶,就拍打桌子,邊拍打邊說:“都是你的錯,你害的小寶摔跤了。”

怎麼樣,熟悉嗎?

幾乎每個家裡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出現了問題的時候不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問題,而是怨一個不會說話的桌子。

其實,這種行為不僅是家人的一種暴力引導,同時還會讓寶寶分不清與人相處的正確模式,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寶寶就會通過打人來解決。


還在怪孩子動手“打人”?其實是你的行為在鼓勵他

寶寶打人的正確示範方式

1、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

雖然這種方法對很多孩子都沒有起到多大效果,但是家長的態度一定是要鮮明的。當孩子出現攻擊傾向,家長坐視不管甚至默許,這其實是最可怕的。

你可以很嚴肅的和他說,我知道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想XXX,所以你才會打人。但是,打人是不對的,小朋友很疼,他也不喜歡這樣被豆豆打,你需要和他說對不起,不然的話媽媽就生氣了(或是提出沒收玩具等其他的懲罰)。

如果孩子不接受,你可以加重語氣重複上面的話,並作出實際動作,比如,真的沒收了他的玩具、媽媽真的很生氣。這時候,孩子往往因為看到了不好的結果呈現,而產生畏懼。

當孩子表示自己錯了的時候,你要做的就是,蹲下來抱抱他,並且告訴對他的表現表示讚揚。

所以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第一時間予以制止,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種攻擊行為都是不被接受的。


還在怪孩子動手“打人”?其實是你的行為在鼓勵他


2、利用繪本和小遊戲等轉移孩子注意力


現在有很多“小朋友不可以打人”的故事繪本。比如《手不是用來打人的》《牙不是用來咬人的》,家長可以適當的引入繪本故事、情境遊戲中的角色,給孩子灌輸打人是不對的這個觀念。

此外,家長還可以和孩子玩“打人”的情境遊戲,比如假裝小熊被小豬打了,讓孩子來“主持公道”。

當然,最直接的方法其實是當孩子動手或者快要動手時,家長可以試著忽視孩子的這一行為,而是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又舉起了小手時,家長趕緊說到“寶寶是要跳舞嗎?好嘞,咱們一起舉高手跳舞吧!”

還在怪孩子動手“打人”?其實是你的行為在鼓勵他


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成年人認為的“壞毛病”出現。

在這些階段,家長規範自身言行,樹立良好榜樣,同時不驕縱、不提醒、不貼標籤、不暴躁,加以恰當的教育和引導,就可以有效縮短這一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