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打人”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三歲之前在家中享受獨有的照顧和關懷,凡事都有家人的照顧與庇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得進入到屬於自己的社交範圍內進行學習和生活。這個時段我們家長可能會發現一個很困惑的問題,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經常會受傷被打?或者是會被投訴。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打人”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呢?我們一起來閱讀下面這些對話,看看是不是有一些你覺得很熟悉呢?他們指出了許多家長們處理這個問題時,常常使用的幾種方式。

孩子:丁丁打我。

家長:他什麼打你的?

孩子:學校的時候。

家長:明天我會跟老師說。

(在這段話中,是家長在解決問題,孩子完全沒有參與對問題的思考。)

再看下面的兩段對話中,兩位媽媽就打人問題給了他們的孩子不同的建議,但他們用的是同一種方法。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打人”問題


孩子:壯壯今天打我了。

家長:那你也打他。

孩子:他打到了我的鼻子。

家長:每次他打你的時候,你也要打他,我不希望你這麼弱懦孩子。

孩子:可是我害怕。

家長:要是你學不會保護自己,小朋友們就會一直打你孩子。

孩子:那好。


孩子:丹丹把我推倒了,

家長:然後你做了什麼?

孩子:我打了他。

家長:你不該打她,打人是不好的,你可能會傷到別人,最好是告訴老師。

孩子:那樣,她會說我是告密者。

家長:要是你不告訴老師的話,她會一直打你。

孩子:好的。

這些家長都忽視了孩子的想法,並提出了他們建議的後果。一個家長告訴了孩子該做什麼。另一個家長則告訴了孩子不要做什麼。但是兩位家長都沒有鼓勵孩子自己思考並做出決定。當你告訴孩子如何解決問題時,不管你是否向孩子解釋你的建議,你都失去了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的機會,如果你堅持某個方法是最好的,就像上面的例子中那樣,孩子就會感到沮喪,不再進一步思考該怎麼做?只剩下擔心如何按照你的建議去做了。這些家長的意圖最好,但它們忽略了孩子對問題的看法,永遠不知道孩子當時為什麼會捱打。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打人”問題


有時候家長也會發現孩子為什麼捱打,但是依然只關心他們認為孩子該怎麼做。例如

家長:他為什麼打你?

孩子:我不知道。

家長:你先打他了,拿了他的玩具還是別的,什麼原因?

孩子:我拿了他的書。

家長:你應該拿別人的東西嗎?

孩子:不應該。

家長:當你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孩子:請求別人給我。

家長:對,你應該請求,你拿他的書是不對的,所以他才打你。

(這個家長仍然是把他自己的解決辦法強加給孩子,而不是以孩子的觀點找出解決辦法。)

有些家長在對話中會提到別人的感受,但是隻告訴孩子,別人有什麼感受,並不能促使孩子進一步思考。

家長:丁丁為什麼打你?

孩子:他的朋友叫他打我的。

家長:那一定讓你很生氣。

孩子:是的,我要把沙子扔到他臉上。

家長:如果你那麼做,他會生氣,那你們就真的要大打出手了,拿出做大姐姐的風度來,不要理他。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打人”問題


這個家長談到了別人的感受,但是隻關注了教孩子不要打人,在這些例子中,家長提出的建議,雖然有些不同,但方式都是一樣的,家長替孩子思考。在這一點上,如何讓孩子學會自我解決問題,我們給出了更好的方式。

看看下面這位家長是如何巧妙地讓孩子自我解決關於“打人”的問題,為了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向孩子問某些問題的初衷,我在必要的時候指出了相應的步驟。

家長:非非,誰打你了?

孩子:是小超。

家長:發生了什麼事?他為什麼打你?(家長想知道孩子對問題的看法)

孩子:他就是打了我。

家長:你是說他無緣無故的打你。(家長鼓勵孩子思考事情的起因。)

孩子:哦,是我先打他的。

家長:為什麼呢?

孩子:他不讓我看他的書。

家長:當你打小超的時候,他會有什麼感覺?(家長引導孩子考慮他人的感受。)

孩子:生氣。

家長:你知道他為什麼不讓你看他的書嗎?(家長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觀點)

孩子:不知道。

家長:你怎樣才能知道呢?

孩子:我可以問他。

家長:那你去問他吧,就看他肯不肯告訴你家長?(鼓勵孩子搞清事實,發現問題。)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打人”問題


後來

孩子:他說我從來不讓他看我的書。

家長:現在你知道他為什麼不讓你看他的書了,你能想想自己做什麼或說什麼?他才會讓你看他的書呢?(家長鼓勵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我可以不再跟他玩兒。

家長:如果你這樣做,可能會發生什麼呢?(引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的後果。)

孩子:他可能不願再和我做朋友了。家長:你想讓他做你的朋友嗎?

孩子:想。

家長:你能想個更好的辦法。使他願意繼續做你的朋友嗎?(家長鼓勵孩子進一步思考解決辦法。)

孩子:我可以拿本書給她看。

家長: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你為什麼不試試呢?

當這位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先動手打人時,他沒有提建議或者從打人的正反兩方面來對孩子進行說教,而是繼續用鼓勵自我解決的方法,引導孩子考慮小超的感受和最初的問題(想要書)。然後他引導孩子思考多種辦法來解決問題,並考慮這些辦法,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最後,是孩子,而不是家長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發現,孩子是具備自我解決問題的想法和能力的,而作為父母我們只需要適當的引導和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