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3歲前敏感期孩子伸手"打人",不要給孩子腦袋裡裝粉紅色的大象

3歲前敏感期孩子伸手

"啪、啪、啪",坐在沙發上正在給孩子講故事,突然臉頰上紅腫了起來。轉頭只見孩子一臉嬉笑的舉著還未放下的手。我隨即脫口而出,不要打媽媽可以嗎?但是孩子的手卻又揮動了起來,彷彿沒有聽懂你說的話一樣。

第二天一大早,帶著孩子在附近廣場玩。看到一對母子,媽媽正蹲在地上給孩子整理衣物,小男孩本是乖乖的站在媽媽旁邊。可不知為何,突然小男孩伸出了手,"啪、啪、啪"毫無徵兆伸手就給了媽媽兩巴掌,只見一旁的媽媽大聲說:"媽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能打媽媽。"可是孩子好像沒有聽明白一樣,揮動著手又拍了兩下媽媽的肚子。

隨後孩子們在廣場玩了起來,我和男孩的媽媽聊起了孩子伸手打人的問題。男孩的媽媽跟我說,孩子現在2歲6個月,最近總是伸手打家裡的人。打人之前毫無徵兆也毫無規律可言,打人後不是呆呆的望著你,就是嬉笑頑皮的躲閃。如果你追著給孩子說,不要打媽媽。孩子反而會出現過激的反應。如果你採用冷處理的方式反而會好一些。

男孩媽媽的眼睛望著天空憂心忡忡的說:"為什麼孩子突然就開始打人了呢"?

3歲前敏感期孩子伸手

第一,是什麼會讓3歲之前的孩子出現頻繁出手打人的現象呢?

1、孩子揮動小手,只是為了看你過激的"表演"。

三歲之前的孩子,他們正在經歷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同時他們對搗亂帶著天然的興趣。

他們對外界的一切事物都覺得好奇,如果第一次他揮動小手你出現了"大聲呵斥他不要"的誇張表情,那麼他的好奇心讓他感覺很有趣。下一次他內心的好奇小蟲就會促使他,通過這種方式去看你不同的臉部"表演"以達到他愉悅開心的目的。

所以3歲之前孩子打人我們採用冷處理的方式反而會好一些,讓孩子看不到我們面部表情的變化,他也就失去了興趣了。

2、孩子缺乏表達的語言能力或技能,無法讓自己得到滿足。

3歲之前的孩子,語言的發展能力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發展好的孩子可以說出半個完整的句子。如果發展不好的孩子還處於說字詞的階段,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會呈現一種"有口難言"的狀態,他們無法用言語去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就會採用肢體語言,也就是動手打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累了、困了、餓了、我想玩玩具了等內心的需求。

3歲前敏感期孩子伸手

3、孩子內心情感受到傷害,讓孩子感到傷心或者沮喪。

3歲之前的孩子內心是很細膩的,當孩子內心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他感覺他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孩子的大腦就會停止分泌使之產生快感的β-內啡呔,孩子的內心會感到傷心或者是沮喪。

如果孩子這個時候並沒有學會如何去發洩自己的情緒,那麼動手打人的方式會成為他的首選,因為動手打人你出現過激的反應會讓孩子產生快感。

4、孩子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前幾日在電梯口碰見2歲的明明剛去接了出差的媽媽回家,可剛進電梯不久明明就伸手打了身旁的小哥哥,這時明明媽媽立刻從手機裡抽離出來制止明明,這時候明明反而咧嘴笑了笑。

明明的舉動就是為了引起媽媽的注意,媽媽出差在外有一段時間不在家,進電梯後又在忙著回手機裡的信息一直在做自己的事,孩子就會有被忽略的感覺,這時候他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引起你的注意,讓你可以去關注他。

3歲前敏感期孩子伸手

5、父母選擇用打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孩子會有樣學樣。

有時候孩子犯了錯,我們感覺到特別氣憤,在情緒的影響下我們看不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只是看到了冰山上孩子犯錯誤的一部分,於是選擇用武力來解決當下發生的問題。

我們一邊打孩子屁股,一邊告訴孩子,你不要打人。希望孩子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記住以後不犯同樣的錯誤。其實這樣孩子是不能理解你需要表達的意思的,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看到的是父母正在打他的事實。他們想原來是可以打人的,因為爸爸媽媽正在打我。

3歲前敏感期孩子伸手

第二,為什麼孩子打人,我們告訴孩子不要的時候,孩子反而越打越兇呢?

美國哈佛大學老師喬治•萊考夫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別去想粉紅色的大象"。

萊考夫經常在他的認知科學基礎課上,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後不斷的對他們說:"你們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千萬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拜託你們一定不要想那隻粉紅色的大象哦。"等學生們睜開眼睛,問他們剛才想的是什麼,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是粉紅色的大象。萊考夫說,在這個實驗中他還從來沒有發現,有學生可以做到不想那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我們從萊考夫的這個實驗中可以發現,人類大腦的結構左腦更偏於理性,而右腦更偏於感性的圖像,當語言的形象感信息在右腦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畫面的時候,就要強過左腦肯定與否定的價值意義信息。當形象信息進入大腦,形成固定畫面後,人很難根據要不要等命令去修改畫面。

這就是為什麼當孩子伸手打我們的時候,我們一直告訴他,"你不能打媽媽,你打媽媽是不對的。"孩子不僅不會停手,反而手揮動的更頻繁的原因。

3歲前敏感期孩子伸手

本來3歲之前的孩子揮動手最開始是無意識的,在腦海裡並沒有出現一個形象的畫面,但是因為我們不斷去提示孩子加深孩子打人的印象。這個時候孩子的腦袋裡面就出現了一個固定的打人畫面,孩子就會按照這個畫面的意思繼續去行動。

比如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對孩子說,媽媽需要出去一會,你不能打弟弟。你會發現孩子轉身一定會去打弟弟。

孩子本來沒有想到要去打弟弟,但是因為你用語言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固定的畫面,而把你說的不要過濾掉了,於是就你就看到了孩子打弟弟的畫面。

第三, 3歲之前的孩子"打人",我們不能說"不要",那麼我們應該做什麼呢?

1、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動手,給孩子在行動上做榜樣。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們也有控制不住的抓狂和大叫,如果孩子在身旁,孩子就會去模仿我們抓狂和大叫的情緒,他們認為爸爸媽媽也這樣,那麼證明這樣的舉動是正確的。

如果我們遇到孩子打人,我們應該先學會和自己的情緒共處,先接納孩子的舉動,然後再和孩子進行溝通,而不是一邊打孩子的屁股一邊告訴孩子,不能打人。因為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只能看到眼前你打他的事實。

3歲前敏感期孩子伸手

2、我們需要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善而堅定的提供積極正面的信息。

三歲之前的孩子正處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當他們伸手打人以後,孩子們會觀察我們的表情。如果孩子打了媽媽,媽媽反而和孩子打鬧說:"小臭臭,你還知道打媽媽了?"孩子會以為媽媽正在和他一起互動玩樂,下次如果孩子想和你互動時也會採用相類似的方式。

我們應該在孩子打人後,把孩子帶離到一個安靜新的環境裡,讓孩子停下手裡的一切活動,看著孩子的眼睛然後和善而堅定的告訴孩子,"你打人是不對的,打人會使別人受傷,讓別人感覺疼痛。"

3歲之前的孩子打人並沒有攻擊和暴力性,只需要我們多加引導就好,但是如果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成長,那麼在3歲後孩子就會"得寸進尺"。

3、孩子打人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教會寶寶友好表達。

孩子打人後,作為母親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的梳理,讓孩子可以認識到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因為內心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內心感到傷心,我們可以先認可孩子的情緒,"寶寶,你現在很傷心嗎?你現在生氣了嗎?你的肚子會像小青蛙的白肚子一樣被氣脹的鼓鼓的嗎?"這時候孩子也會開始關注自己的情緒,我是生氣了嗎?

當孩子開始關注自己的情緒,我們先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告訴孩子,當你不開心或者傷心的時候,你可以抱抱你的玩偶,伸手輕輕的摸一摸他,告訴他今天你不是很開心,你們可以一起畫畫塗鴉,一起大聲歌唱,將你心裡的難過釋然。

3歲前敏感期孩子伸手

4、幫助孩子梳理動手打人的過程,感知他人的情緒,學會承擔後果。

上述我們已經讓孩子去感知了自己的情緒,那麼我們在給孩子疏離打人過程的時候,需要讓孩子感知他人的感受和情緒。

孩子如果打了媽媽,媽媽可以認真而嚴肅的告訴孩子,因為你打了我,我的手臂出現了紅印子,同時讓我感受到了疼痛,此時我很不開心。然後用孩子的小手輕輕撫摸你的疼痛處,用行動告訴孩子應該是撫摸而不是拍打。

如果孩子是和其他小朋友發生了肢體接觸的打人,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觀看對方小朋友的情緒,你可以說,"你看,小朋友低著頭他很難過,因為你打了他。我們可以讓他開心起來嗎?"有些孩子會用拒絕的態度說,"不可以"。

一般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態,我們可以讓孩子承擔一些自然後果,可以告訴孩子"那麼我現在只能帶你離開這裡,因為你並不想和他友好相處"。讓孩子知道我不鼓勵你的這種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