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我害羞、打人、被欺負、沒朋友……”關於孩子社交的一些思考

孩子的社交能力好不好,這是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家長和老師都會很關心的問題。

如果孩子不太會與人交往,害羞、沒有朋友、總是打別人,或者總被別人欺負,爸爸媽媽們當然會有所擔心:現在社交多重要啊,孩子不會社交,以後會不會不合群?會不會無法適應各種環境?會不會很容易吃虧?……

“我害羞、打人、被欺負、沒朋友……”關於孩子社交的一些思考

“我害羞、打人、被欺負、沒朋友……”關於孩子社交的一些思考

如何幫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

1、孩子有社交困境很正常,社交確實需要大量經驗來練就

“我害羞、打人、被欺負、沒朋友……”關於孩子社交的一些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會習慣性的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的行為。見了別人要打招呼,有好東西要分享,要有禮貌、大方……可是,孩子對社交的認知、理解和適應能力都沒法和我們成年人相比。

社交能力是在不斷的體驗和練習中逐漸開發的,無論大人還是孩子,社交能力是需要我們累大量經驗才能練就的。所以,我們需要首先認識到這點,接納和理解孩子並不夠完美的社交能力:“這是正常的”,不要過度焦慮甚至苛責。

2、社交是種技能,做給孩子看,孩子才能學會。

“我害羞、打人、被欺負、沒朋友……”關於孩子社交的一些思考

“你要有禮貌”、“你要懂得分享”、“你要大方一點”……這樣的話,說了和沒說基本沒差。怎麼才叫有禮貌、怎麼才能懂得分享、怎麼做才叫大方?孩子沒見過永遠不知道啊。

比如見到了長輩,跟孩子說:“叫阿姨”,還不如自己蹲下來,以孩子的視角,對這位阿姨笑著揮手:“阿姨好!”讓寶寶看到日常生活中,和人打招呼的全套動作(微笑、揮手、說話)

我知道有家長會說:

“我這麼做過的,但孩子還是站在原地一動不動!”

這個時候,請回過頭去看第1點,不要因為孩子沒反應就放棄。孩子這次不動就算了,你多示範幾次,說不定就會發現,等那位阿姨離開了,孩子竟然後知後覺地、悄悄說:“阿姨好”,這就離“大方打招呼”的目標不遠了。

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學會共情。

在和人交往的時候,對他人情緒的正確感受和積極反應是交往的基礎,畢竟誰都渴望被理解。

可孩子幾乎都是“自我為中心”的,所以慢慢教孩子感知和判別他人的情感變化,是我們應當重視的事情。

怎麼教呢?

首先,有很多繪本都是關於教孩子認識情緒的,通過讀這些繪本,小朋友能觀察人的各種情緒變化,明白這些情緒是怎樣通過表情和肢體動作來表現的。比如《菲菲生氣了》、《生氣湯》、《和我一起玩》等等

“我害羞、打人、被欺負、沒朋友……”關於孩子社交的一些思考

如果孩子和別的小夥伴發生了衝突,孩子會很難過,但這也正是教孩子處理矛盾,同時理解對方的機會。安撫好自己的孩子之後,可以再引導孩子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想想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比如,你可以這樣說:“你看那個小弟弟,他都哭了,他肯定很委屈”。

4、不是啥原則性的問題,就讓孩子自己做一次決定

有時候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代勞了孩子的一切。

這樣一來,不管大事小事,孩子都沒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哪裡還會有信心去和別人接觸、交往呢(連最親近的爸媽都無法順利社交)。

所以,如果不是啥原則性的問題,不如讓孩子自己拿主意。舉個例子,有個媽媽跟我說:

“我女兒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穿那種晶晶亮亮的公主紗裙,我自己覺得這品味也太差了吧,可難看了,但想想,女兒有女兒的審美,還是尊重她,讓她穿了。”

不過是一條裙子,媽媽有媽媽的審美,女兒也有女兒的審美,這並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問題,給孩子一個機會做決定,並且是真正的決定,孩子才能樹立起“我能自己解決一些事情”的信心。

孩子有了自信,才願意去探索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而不是緊緊地依靠家長,一步也不敢離開。

“我害羞、打人、被欺負、沒朋友……”關於孩子社交的一些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