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搶玩具、發脾氣,一歲多的寶寶怎麼有效管教?



打人、搶玩具、發脾氣,一歲多的寶寶怎麼有效管教?



在我們群裡,經常發現家有一歲的寶寶,媽媽們吐槽最多的除了睡眠,更多的是驚歎寶寶們的“變身”速度太快,個個都越來越有性格了。就算以前很溫柔的寶寶,現在也是稍有不順就大喊大叫。

​“我家小猴子學會走路以後就滿屋子抄家,危險的東西不讓他碰,立刻哭得天崩地裂。”

“我寶寶今天在外面玩滑梯,突然轉身打了一巴掌旁邊一起玩的孩子,我趕緊過去跟人道歉半天。”

“我家的現在特別霸道,自己的玩具不讓別人碰,去別人家玩,別人的玩具也要搶。在他心裡,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

想著屏幕那端媽媽們緊鎖的眉頭,我倒是也想起了潼潼最初的叛逆模樣,就這一個回憶的念想,都覺得有點兒心有慼慼。

都說孩子到 2 歲左右會有一個反抗期,對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說“不”,經常任性、哭鬧、難以管教。

怎麼說好的“terrible two”比傳說中來的早那麼多?這吃喝睡問題剛剛理順,脾氣的問題又來了。

面對寶寶們這些“出格”的行為,“爺爺奶奶戰隊”通常眾口一詞:大了就好了,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

“自由散養戰隊”的媽媽興許還在觀望:管了,寶寶會不會不愛我,會不會破壞寶寶的自由天性?

“科學育兒戰隊”則表示情況有點尷尬:管是該管,但一歲多的熊孩子,打不得罵不聽,共情那一套多半也是“對熊談琴”,怎麼管?

我們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要收服熊孩子,還是先來看看,一歲多的小朋友,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打人、搶玩具、發脾氣,一歲多的寶寶怎麼有效管教?


為什麼一歲多的寶寶開始有脾氣了?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terrible two 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剛出生的小寶寶,總以為自己和世界渾然一體。半歲左右的時候,他們才慢慢發現,原來自己和媽媽並不是同一個人,他開始能夠區分自己和外部世界。而到了一歲,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了。

很多寶寶在一歲左右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新技能讓他們開始明白,自己不再是凡事只能依賴爸爸媽媽的小孩子了。

於是,獨立宣言的序章開始了。心理學把這種始於一歲多的小叛逆叫做“違拗期”。

一歲多的小寶寶,擁有無盡的好奇心,喜歡自由自在的探索世界,他們想知道“垃圾桶裡藏著什麼好東西”,想知道“媽媽的拖鞋是什麼味道的”,想知道“爬上沙發和櫃子是不是能看得更遠”。

他們也發現了一種神奇的力量——我可以對媽媽說“不”,我可以用哭鬧耍賴來完成心願。

接下來的 6、7 個月裡,寶寶們會反覆試驗自己新獲得的力量、不斷挑戰大人的權威。而這部戲的高潮部分,就是大名鼎鼎的“terrible two”。

如果,在這場家庭版“宮鬥戲”裡,你打算放棄做父母的權威,任由寶寶爭權奪位,試驗“自我力量”,那麼還會有續集“horrible three”,劇情還將一路上演到酸爽的青春叛逆期。

這麼可怕的未來,怎麼破?

其實最靠譜的做法是,從現在就開始給寶寶立規矩。

打人、搶玩具、發脾氣,一歲多的寶寶怎麼有效管教?


哪些事情需要立規矩?

經常有媽媽留言問說,雖說用管教來避免把娃養成“熊孩子”是應該做的,但孩子會爬會走之後正是好奇和探索的時候,如果除了玩具什麼都不讓他玩,什麼都限制,豈不是把好奇心和探索欲也一起扼殺了?

是的,太多的“禁止”會束縛寶寶的天性,也會讓維持治安的媽媽精疲力盡。

規矩清單嘛,一直是少而精就好。

與其跟在一個翻箱倒櫃的好奇寶寶後面說“不要這個,不要那個”,不如先將櫃子中的危險物品拿走,給寶寶一個安全的自由探索環境。

立規矩的出發點,並不是畫一個紅線圈住孩子,讓爸爸媽媽減少麻煩,而是幫助寶寶成為有安全感、獨立、並且適應社會的人。

最開始給寶寶立規矩的時候,他們的記憶力和自控力還很弱,你給寶寶的規矩清單裡,通常只能有“按時睡覺、在餐椅裡吃飯、不要碰危險的東西”這些他力所能及的選項。

到再大一點,隨著寶寶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增強,我們就可以教寶寶一些社交規則和禮儀。

打人、搶玩具、發脾氣,一歲多的寶寶怎麼有效管教?


一歲多的孩子,怎麼正面管教?

2 歲以上孩子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都比較強,管教方式相對多樣,共情、講道理、遊戲等等,都可以起到比較好的效果。但是,面對一歲多的寶寶,要如何做到正面管教呢?

愛和理解是基礎

首先想提醒的是,很多小寶寶出現行為問題,是因為爸爸媽媽在愛的銀行裡儲存太少,出現越來越多的行為問題。所以,要給寶寶樹立規矩,要在建立愛和信任的關係的前提下進行。

想想也是,我們大人都更愛聽自己喜歡的人的意見,更別說孩子了。擁有良好親子關係的寶寶,一般很少通過“壞行為”吸引媽媽的注意,當媽媽管教他時他也會知道,媽媽不許我做什麼,不代表不愛我。

我們也要理解,小寶寶的“壞行為”,很多時候並不是故意搗亂,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或者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

比如,孩子不願意吃飯,在餐椅裡哭鬧、亂扔餐具發脾氣,可能是因為困了,或者已經吃飽了,但是媽媽還在喂。

寶寶喜歡扔東西,在剛開始的階段其實是在探索因果關係,最好不要嚴厲制止。

一歲多的寶寶,其實已經明白不少事了,但還不能用語言流暢表達自己,或者當自己想做什麼的時候,“能力”還達不到“意願”,這樣的挫敗感,只能用大哭大鬧錶達出來。

正面管教的目的之一,正是教會寶寶怎麼用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願。

打人、搶玩具、發脾氣,一歲多的寶寶怎麼有效管教?


溫和堅定的執行

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就是:“溫和而堅定”。

這不僅僅只是態度和藹、不打不罵,還包含了,執行的方式有彈性、有技巧、符合寶寶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徵,同時又守住底線。

一歲多的寶寶,還聽不懂道理,但是用簡短明確的指令,配合特殊的語氣和表情,效果會出奇的好。

比如,寶寶吃飯的時候喜歡扔餐具和食物,這個時候你要收起笑容、壓低聲音、看著他的眼睛說:“碗是吃飯用的,不能扔。”

一歲多的熊孩子雖然還不會說,但是已經能看懂大人的情緒了,你“嚴肅的表情”和“壓低的聲音”,都能讓他感受到自己“攤上事兒”了。

有些特別倔強的寶寶,不管你怎麼說他也不會聽,這時候你可以允許寶寶通過自己嘗試,來理解你的規則。

一歲多的孩子在滿屋玩兒的時候竄進廚房非要去摸一杯很燙的水,一開始你可以很認真地告訴她:“水很燙,不要摸”,但孩子的個性是堅持自我的,會表現出一臉好奇的樣子想試試。

在試過杯子溫度,確保它雖然燙但還不至於讓她燙傷的前提下,可以讓她自己去摸一下,體驗燙的感覺。

以後你再指著什麼東西告訴她“這很燙”的時候,她馬上就會停手。

有時候想讓寶寶做什麼,也不一定非要硬來,可以發揮寶寶的主動性,順水推舟。

比如,很多寶寶大一點就不願意乖乖躺著換尿布,強迫他躺下可能會哭鬧著左右翻滾。這是因為寶寶不喜歡身體被限制的感覺,哪怕只是短短几秒也可能招來激烈反抗。

你可以試著跟寶寶提問:“換尿布的地方在哪兒呀?”寶寶可能會自己顛顛的跑去你每天換尿布的沙發用小肉手一指,你再問“寶寶會自己爬上去躺著嗎?”不願錯失展現技能機會的寶寶,可能會立刻嗖嗖的爬上沙發了,你再隨手把一個小玩具塞在寶寶手裡轉移注意力,並且順勢放倒,換尿布大戰就在雲淡風輕裡化解了。

而“堅定”,就意味著,所有的規矩,一旦確立了,就要一直堅持下去。

因為即使聽懂了我們的要求,寶寶尚未發育成熟的大腦還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需要我們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寶寶也會不斷挑戰我們設立的界限、試探我們的底限,並在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堅持中確信,媽媽是說話算數的。

如果家裡有老人一起幫著帶孩子,也一定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拉攏“爺爺奶奶戰隊”,只有當所有家庭成員保持同樣的態度和標準,規則,才會真的對寶寶生效。

打人、搶玩具、發脾氣,一歲多的寶寶怎麼有效管教?


遇到頑強抵抗時也要堅持原則

當然,如果我們只是靠簡單說說,就能收服所有的“熊孩子”,那可能是想得太美好了。

好戲通常在後面。要是你阻止了寶寶的某個危險的探索行動,不少孩子可以立刻哭得山崩地裂,讓你六神無主。

這才是真正考驗我們的時候,保持冷靜真的很難。當然,如果把寶寶的發脾氣當成一場表演,可能就更容易應對了。

深呼一口氣,平靜地做自己的事情,失去觀眾的演員,很快就會自己謝幕了。我們平靜的情緒,也是以身作則的示範。

如果是在公共場合發脾氣,可能會影響周圍的人。我們可以試著把寶寶抱到另外一個地方,陪著他冷靜下來。

儘量保持平和的態度,即使寶寶可能會又哭又鬧,或者又踢又打。你只用不說話,從後面靜靜抱著寶寶,不要責備也不要安慰。

這樣,可以幫助寶寶用沒有傷害性的束縛冷靜下來,同時也在告訴寶寶,媽媽沒有拋棄你,媽媽陪著你一起冷靜下來。

打人、搶玩具、發脾氣,一歲多的寶寶怎麼有效管教?


教寶寶對的做法,正面強化好的行為

糾正寶寶錯誤做法的同時,我們還要教給他們正確的做法,寶寶才不會因為不知道怎麼做而“屢教不改”。

一歲多的寶寶,眼中並沒有好壞之分。很多行為只是他們的試探和本能反應。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寶寶用對的方式表達。

很多孩子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時,剛開始可能會過去用力拍打一下對方。這個時候,不要簡單地告訴她:“打人不可以”,而是要更認真的教她怎麼表示自己的友好:“你喜歡一個人,可以握握手、可以輕輕摸、可以抱抱”,用動作親自示範給她看,多做幾次她也就懂了。

再比如,一歲多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還很有限,口渴的時候可能只會指著杯子大喊大叫,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寶寶,“這個叫杯子,你想喝水的時候,告訴媽媽杯子或者喝水”,然後在每次遞給寶寶杯子的時候重複“杯子、喝水”強化一下。

等寶寶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了,就不用每次都用哭鬧的方式了。

此外,我們還要儘量用正面的詞彙來描述我們的期待。比如用“輕輕說話”代替“不要大叫”,用“保護好小碗”代替“不要扔碗”,用“輕輕摸花”代替“不要摘花”。

也要記得用動作來解釋你的語言,讓寶寶更明白你的期待。“不”不是被絕對禁止的,但也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

打人、搶玩具、發脾氣,一歲多的寶寶怎麼有效管教?


當寶寶學會你所期待的規則,別忘了給個大大的鼓勵。

比如,吃飯愛亂扔碗和勺子的小朋友,如果能乖乖吃完一頓飯,沒有扔任何餐具,記得用正面的方式鼓勵:“寶寶好棒,把小碗保護的特別好,一次也沒有讓它掉下去”。

如果我們永遠只對寶寶“幹壞事”表示出關心(在寶寶看來,你氣急敗壞的阻止,也是一種關注),寶寶就不知道,“我做一個乖寶寶,媽媽也會關注我。”

哈佛大學“學前項目”總負責人伯頓·L·懷特在《從出生到三歲》裡說:“14~24 個月,是你對孩子人格的行程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最後一個階段。”

一歲多正是你給孩子確立規則的黃金時期。兩歲是叛逆的高峰期,“頂風作案”的難度要大得多,而且那時有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已經養成了,改起來並不容易。

1 歲多就確立了良好規矩的孩子,在 terrible two 來臨時,也許能更加平和地度過。希望此文能幫助大家,都能用不打不罵的方式,收穫一枚懂規則的小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