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納老師談中西美食的碰撞與融合

活動摘要

6月25日,劉納老師作為主辦方特邀的著名營養專家,出席了“2018 Time Out餐廳大賞暨食間萬物美食論壇”活動,擔任圓桌論壇主講嘉賓及頒獎嘉賓。

圓桌論壇環節,劉納老師與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旅遊飯店餐飲委員會主席高福、“好酒好蔡”創始人、知名美食家蔡昊,以及Time Out英文版總編輯Kenneth Tan共同討論《傳統中餐和西餐的創意碰撞與融合》話題。

劉納老師談中西美食的碰撞與融合

劉納老師圓桌論壇發表美食養生觀點

劉納老師談中西美食的碰撞與融合

劉納老師為獲獎餐廳頒獎

劉納老師談中西美食的碰撞與融合

美食對於每個人、每個人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含義…我覺得用味蕾以及嗅覺、聽覺、視覺、乃至身心的全部投入能感受到一種幸福感的與食物的親密接觸、與廚師的間接交流,都可以稱之為美食!比如兒時父母單位食堂的燒茄子,幼兒園山東大廚做的炸醬麵、北冰洋小碗冰淇淋…大學畢業回京吃的焦溜肥腸…如今清心寡慾最愛的白蘆筍梅菜炒蝦仁、蟹肉蛤蜊粥…美食得配心情,朋友,而不僅僅是酒…

旅遊和美食密不可分!我曾在《健康與營養》雜誌上寫過幾年旅遊美食專欄,心靈看景,舌頭看菜!每一處的美食都於當地人民為了適應當地氣有關。我在冰島吃到的黃金大瀑布羊肉湯,沒想到和中式羊肉湯做法異曲同工,非常適合中國人口味,其實那裡的羊肉湯也是為了祛走看瀑布人身上的溼氣和寒氣!

1

任何飲食文化離不開三個形成因素:天(氣候)、地(地理環境)、人。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發展與變遷,與國土大開發與融合,人口的幾次高峰密不可分。而當今中西餐飲的對撞與融合,也是與留學海歸潮流、國家開放、貿易順暢、一帶一路,甚至國家人口政策、家庭結構變化,住宅模式以及灶具升級等變化密不可分!

2

無論是中餐西化還是西餐中化,核心還是人,給誰吃?——在國內,傳統中餐還是有很大受眾人群的,而且現在有迴歸潮流。中餐的精緻化,營養化、方便化也可以做到;西餐在國內很受年輕人,尤其是海歸人群和商務人群歡迎,西餐的環境和儀式感,私密感,浪漫感,分而食之按人上菜,中餐也可以融合進來。但完全照辦西餐飲食習慣,把一些需要熱氣騰騰鍋氣才呈現美味的佳餚,為了美觀而放在高腳杯裡分而食之,完全違背美食初衷的做法未免買櫝還珠,本末倒置了!

3

中西餐飲食文化有差異,但更多的是殊途同歸,異中有同:中餐在古時和當今國宴上,也非常有儀式感,隆重又符合飲食心理學,比如餐前開胃酒,根據用餐場景和目的配音樂,按位上菜,餐具的加溫,酒具的繁複…食材的珍稀與新鮮。不同的是:中餐幾乎所有酒包括白酒,都需要溫熱而飲,不僅是揮發酒精裡的成分,更多是為了適應中國人的體質。而西餐的酒,大多需要冰鎮到不同溫度,同樣也是為了酒的口感,以及中和西餐的動物性食物的酸性。

劉納老師談中西美食的碰撞與融合

活動現場美食

中餐之後配熱茶(普洱、黑茶等適合消化的茶),或者大麥茶、草本茶甚至溫熱白開水;而西餐則大多喝冰水或加冰塊飲料,才能解膩。我在《Timeout 北京》上曾寫過一篇《喝熱水,喝冰水?》的文章,裡面講到中西飲食結構的不同,決定了水的溫度,更有趣的是如果在國內慢性胃炎難以治癒的、或者陽虛不能碰涼白開的人,到了美國或法國,吃七分熟的牛排、南美大蝦、法國奶酪,結果胃病痊癒,陽虛不復。但一旦回到國內,吃中餐,就又搬出茶壺,喝上熱茶或白開水!

西餐的香料品種很多,美味更多來自於香料的調味,我發現西餐的調料品類繁多,且劃分很細。光是薄荷就十幾種,不同口味適合不同菜餚…中餐的調料目前不太受重視,也沒有發揮好。老百姓不懂,也不會用調料。

(文章整理來源於劉納老師2018Time Out餐廳大賞美食論壇發言)


延展閱讀

2018年,是Time Out創立50週年。TimeOut北京作為全球一流的城市生活指南,多年來一直活躍在北京餐飲界的前沿,不僅持續深入一線探訪各路美食,還從2006年開始舉辦餐廳評選。歷經12年的Time Out餐廳大賞已經成為被國際餐飲界公認的知名京城餐飲獎項。

劉納老師談中西美食的碰撞與融合

活動現場圖片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