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成了混蛋

心理學: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成了混蛋

你對自己有多瞭解呢?現代研究建議人們要很好的瞭解自己的行為,不過有一點例外,那就是自己是否是個混蛋。

根據在心理學預印本服務器PsyArXiv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大多數時候能夠相對準確的判斷出他們的表現是外向的還是內向的。人們同樣善於判斷他們的行為是負責任的還是多少有些應付。但是人們並不是很善於衡量他們的行為是否無禮。

“可能存在一些偏見,阻攔人們認識到他們自身存在的可親的行為或無禮的行為。”這項研究的聯合作者,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專業研究生Jessie Sun說到。

瞭解自己

Sun告訴Live Science,早期,大多數針對人們對自我認識的研究都是基於長期的人格特質。但是她和她的研究生導師,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Simine Vazire,想要探究人們如何認識他們從此刻到下一刻的表現。

得出結論花費了巨大的努力和九年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員讓大學生花時間佩戴能夠從早七點至凌晨兩點間,每9.5分鐘自動啟動一次,每次錄製30秒的錄音工具。參與者會通過郵件或短信每天被調查四次,調查要求他們回憶他們一天中特定時間內外向性,宜人性,責任心或情緒穩定性(一種對憂鬱程度的衡量)的感覺。

儘管研究者在幾年間收集了超過400位參與者的數據,而目前的研究使用了其中248位參與者的數據,這些參與者都回答了兩週內關於他們每天的日常特性,並且在其中的一週佩戴了音頻設備。Sun說到,他們花了五年時間去轉錄這些數據,並請外部觀察員來評估第一年的數據。

自我認知的侷限性

六位實驗助理對每位參與者的音頻剪輯做了評估,用他們的觀察結果與參與者的自我意識進行比對。六位評估者大致同意其他五位對參與者行為的觀察:93%的變化為外向性評級,76%的變化為責任心評級,73%的變化為情緒穩定性評級,62%的變化為宜人性評級,這些評級時基於真實的變化,而非評估者間的爭議或其它統計噪音。

參與者對自己行為的評級與外部觀察員對外向性或他們有多外向,有多盡責,或多可靠和有責任感的評級一致。

但在情緒穩定性和宜人性上,參與者與外部觀察員的一致性則很小。

產生這樣的結果一部分因為外部觀察員只能通過音頻來評估,Sun說到,他們無法獲知像身體語言等線索。但是可能還有一些其它原因要考慮,她提到。情緒穩定性不是一個必然存在的顯性特性——一個人可以心裡很焦慮很擔憂但並不表現出來。因此,她與Vazire推測,參與者在對自我情緒穩定性的評估上是準確的,但是這個特性對外部觀察員是不可見的。

另一方面,宜人性並沒有如此隱秘。

“人們應該很容易聽出參與者是善意而非粗魯的,”Sun說到。“參與者所想的他們的表現與觀察員聽到的不太一致可能是由於人們對自己是否是個混蛋這個問題有些牴觸並寧可直接否認。”另一方面, “錯誤是雙向的:一些參與者認為,當觀察員評價他們是友善的禮貌的時,他們是粗魯的。這類人可能是在日常交往中非常和藹可親的類型,他們對自己有著幾乎不可能達到的高標準,”Sun提出。

認識與反省

“在未來能夠發現哪類人在自我認知上會犯什麼樣的錯誤可能很有趣,”Sun說。“這些發現對那些在研究中經常要依靠自我報告的研究者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可以信賴外向性及責任心的測評,情緒穩定性的可能也可以,”她說“但是宜人性可能不行。”

Sun提到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們是否可以每時每刻意識到或回想起自己的行為。如果你表現的像個混蛋,那麼及時意識到這點並致歉通常是有益的。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短期行為而非整體個性很重要。

“相比知道大體上自己是個混蛋,自我認知更加有益,”Sun說到。

此研究正在同行業評審期刊上進行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