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顏值:豆瓣醬!重慶一阿姨做出時光味道

她叫羅治文,住在重慶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滬漢社區,做的豆瓣醬很受大家歡迎。

舌尖上的顏值:豆瓣醬!重慶一阿姨做出時光味道

舌尖上的顏值:豆瓣醬!重慶一阿姨做出時光味道

色香味俱全

說到豆瓣醬,大多數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四川“郫縣豆瓣”。那是很常見的調味品,既可調料,又可下飯,是川菜之魂。

金秋十月,正是做豆瓣醬的好時節,但據說豆瓣醬不怎麼好做,不過高手在民間,在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滬漢社區,就有一位叫羅治文的阿姨,豆瓣醬做得不僅有顏值,味道還非常正宗。

她利用身邊常見的食材,結合自己的創造力,為親朋好友奉上的豆瓣醬,折射出一種堅韌又感人的東西,是時間積累的味道。

“從小就跟父母做豆瓣醬”

國慶前夕,滬漢社區傳來陣陣歡笑。原來,社區為了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組織廚藝能手,並邀請社工志願者舉行了“廚藝展示活動”,吸引了近十位美食達人參加活動。

活動現場,大家紛紛拿出自己的“絕技”參賽:李大媽製作的鹹菜,好吃可口;王嬢嬢端來的餈粑,酥脆清香,受人歡迎。其中,一位阿姨製作的豆瓣醬尤其搶眼,顏色鮮豔,香味濃濃,看上去垂涎欲滴。

她叫羅治文,熱情、開朗,一位頗有親和力的阿姨。

“我從小就跟父母一起做豆瓣醬,每年這個時候,我就知道要開始做了。”羅治文說。

“每次做好,都會給親朋好友分點。”羅治文說,小時候在家,就是吃爸媽做的豆瓣,現在搬到主城三十年,都是自己做,因為親朋好友喜歡吃,自己做豆瓣醬總有一種開心的感覺。

已經淌進她的血液,變成永恆

豆瓣醬,對羅治文來說,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記憶和情懷。

從小在璧山長大的羅治文,說起豆瓣那是感觸最深的,因為小時候在家吃的豆瓣都是爸爸媽媽自己動手做的,感覺很特別。

羅治文說,那些年,每次在做豆瓣醬前,都會跟著爸媽去集市上購買原材料。“當時是用硬胡豆泡上幾天發芽後,再分離皮和瓣,胡豆瓣曬乾到一定程度後,就開始進行下一步。”

接下來的步驟,是她最喜歡的,感覺開心不說,還有一種大快朵頤的感覺。先是準備一個大的木盆,把大蒜剝好,生薑洗了放在裡邊,“然後用底部帶著一把向外彎曲的彎刀剁,等把生薑大蒜剁成溶的時候,就把胡豆瓣和辣椒粉倒入裡邊加水攪拌。”“剁”的暢快,羅治文至今記憶猶新,已經淌進她的血液,變成永恆。

最後,等攪拌均勻了,在豆瓣表面倒上能夠完全淹沒的菜油,再蓋上密封裝壇,這就算大功告成。

自我創新廣受歡迎

三十年前,羅治文成家後,就嘗試著自己做,並不斷改善,將豆瓣醬做得色香味俱全。

“我1986年結婚,兩年後搬到重慶,很多習慣都改變了,但做豆瓣的情結始終沒有變。”羅治文說,到現在,她不僅能做出像爸媽那種具有傳統意義的普通豆瓣,還能做出自我創新的,能直接下飯的新式豆瓣。

因為現在生活好了,新式豆瓣的材料要遠多於傳統豆瓣。裡邊不僅有傳統豆瓣的原料,還加入了蝦仁、香腸粒、臘肉粒、花生、芝麻等。

當然,做工也比普通豆瓣要多出幾步。“最先把普通豆瓣放在一邊,然後再將蝦仁、香腸粒、臘肉粒放入鍋中翻炒。等熟透後再放入豆瓣,稍微再翻炒一下,就可以起鍋了,再放入能密封的容器裡就好了。”她說,將之放入冰箱,等吃飯時再拿出來,那真是美味至極。

自從做了這種豆瓣後,大家稱讚不絕,“這次國慶出去旅遊前,就做了一大碗豆瓣。”羅治文說,因為吸取了以往的經驗,怕一掃而空。

“有一次出門,計劃了五天的量,結果第一天就吃完了,所以現在每次出行,總會帶很多豆瓣,有時候外邊的飯菜吃不慣,這個時候,豆瓣醬總能成為大家的美食。”

聲音

劉莉平(鄰居):羅姐做的豆瓣醬的確口感好,畢竟是摸索了好多次,才有現在的味道。

吳強(居民):我喜歡吃羅老師做的豆瓣醬,有一種濃濃的爽口的感覺。

王詩(學生):我在網上買了很多次,但都沒有羅阿姨做的好吃,主要是豆瓣,沒有那種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