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憶子粄:一粄一故事

憶子粄為乳白色,造型別致,像方形的小茶杯,除頭部露出外,粄的四周都被蕉葉包裹得嚴嚴實實。憶子粄的皮十分厚實,因為用糯米制成,口感黏韌。粄包有炒熟的豬肉丁、豆乾、香菇、蝦米、等豐富的餡料,口味鹹香。

客家憶子粄:一粄一故事

傳說在明末清初,大埔縣有一位賢良淑德、勤勞能幹的客家婦女,人稱阿松姨,因為擅長製作各類粄食,在地方上小有名氣。她做出來的粄不僅新鮮美味,而且樣式新奇、極具觀賞性。阿松姨有一個愛子名叫阿根,從小就喜歡舞刀弄棒。雖然調皮,但在媽媽面前還算乖巧,而最令阿松姨感到欣慰的是,這孩子天生就有強烈的正義感和過人的武藝。

機緣巧合之下,長大成人後的阿根有了保家衛國,跟隨“國姓爺”鄭成功一道渡海赴臺灣驅逐“紅番”(荷蘭殖民者)的機會。阿松姨雖然捨不得兒子走,但終究是個深明大義之人,臨行前塞給阿根從小到大都最愛吃的一種“箬葉粄”,並千叮嚀、萬囑咐他務必注意安全,早日歸來。天真爛漫、血氣方剛的阿根自信滿滿地答應母親:不用幾年,一定毫髮無損地衣錦還鄉,圓自己一個英雄夢,光耀門楣。望著阿根遠去的背影,阿松姨笑了,眼裡卻噙著淚花。

客家憶子粄:一粄一故事

所謂“爺哀思量子女就長江水”(客家俗諺,意為父母對子女的愛有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自打阿根離開家門後,阿松姨便過起了牽腸掛肚的日子,她不求兒子建功立業,只祈求他能早日平安回家。然而,一年過去了,五年過去了,十年過去了,卻依然不見阿根回來,甚至越來越難打聽到他的消息。用一首詩來描述阿松姨的心情就是:“憶子啼猿繞樹哀,雨隨孤棹過陽臺。波頭未白人頭白,瞥見春風灩澦堆。” (唐)鄭谷《下峽》

然而,每當感覺希望落空的時候,阿松姨都會在與兒子朝夕相處的美好回憶中找回動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始終堅信阿根依然活著,而且很快就會回到自己身邊。為此,每天吃飯的時候,阿松姨都會刻意多備一副碗筷和多做一盤兒子最愛吃的“箬葉粄”,隨時準備迎接他的歸來。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在第三十個年頭的中秋之夜,阿根真的回來了!這對時隔數十載再聚首的母子一時竟無語凝咽,相擁而泣,泣不成聲。當阿根從白髮鬢鬢的阿松姨手中接過“箬葉粄”的時候,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動容,紛紛潸然淚下。茶陽人為了紀念阿松姨偉大的母愛,便將她發明、製作的“箬葉粄”改名為“憶子粄”,簡稱“憶粄”。

客家憶子粄的做法:

1,先將糯米粉中加進少許鹽水,並用沸熱水揉搓至軟韌粘結,再分別揉成小團,撒上適量生粉,用小木棒或酒瓶滾壓成規格的粄皮。

客家憶子粄:一粄一故事

2,製作餡。肉片、豆腐乾、魷魚絲、香菇、蝦米、蒜、黑木耳等為原料,加上適量的豬油和醬油把所有的餡料剁成末炒熟調味即可。

客家憶子粄:一粄一故事

3,香蕉葉洗乾淨加適量油焯水。用蕉葉包裹後放進蒸籠裡蒸30至40分鐘時間即熟,便可食用。其味香,口感滑,鮮美可口。

客家憶子粄:一粄一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