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四大部落之察哈爾部傳奇


蒙古四大部落之察哈爾部傳奇

蒙古察哈爾部居蒙古族四大部落之首,元朝中後期時號稱蒙古中央萬戶,是蒙古大汗的直屬部落,察哈爾部落也成為蒙古各部落的宗主部落,成了蒙古政權的代名詞。歷史書中的“韃靼”就是指察哈爾部輔佐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建立的東蒙古政權。

1部落初成

宋金後期﹐蒙古高原各部落互相攻伐,戰亂頻仍,同時金朝對蒙古各部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蒙古高原上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奴隸,每個人生命都處在朝不保夕的狀態。各部落為了保護自己的首領,就由首領幼時的伴當和夥伴組成親兵衛隊,稱為“那可兒”﹐蒙古乞顏部首領孛兒只斤·鐵木真在征戰時期常有36名“那可兒”。由於古突厥語將首領衛士(包括僕人)稱作“叉罕”或“察哈”,鐵木真有時也用其稱呼自己的護衛。1211年,大蒙古國建國初期,成吉思汗(鐵木真於1206年建國後自稱成吉思汗)對金朝發動戰爭前夕,將派往金朝傳達檄文的使臣稱作“察哈爾火者”,於是“察哈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歷史記錄中。

成吉思汗即蒙古大汗位後﹐從各部貴族子弟和軍隊精銳中抽調人馬,建立了一萬人的衛隊,稱作“怯薛”﹐由納牙阿將軍統領,成為當時最大最精銳的部隊。怯薛分四番入值﹐護衛大汗﹐還從事大汗家族的各種內部管理,比如宿衛、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府庫、醫藥、卜祝等事,即參預到了軍政事務的管理。

根據蒙古人幼子守灶的傳統(即家族由最小兒子繼承),成吉思汗生前把自己一部分家人和以“察哈爾”命名的怯薛中貼身僕人和衛士賜給幼子拖雷之妻,這部分人及其後裔在以後的700多年中成為黃金家族的軍事護衛和行政管理者。尤其在拖雷妻子掌管黃金家族時期,她不僅讓親姐姐的孩子--朮赤之子——拔都統領蒙古第二次西征大軍,最終促成拔都建立金帳汗國,也使自己兩個兒子蒙哥和忽必烈先後繼任蒙古大汗。這在當時政治鬥爭已經激烈的蒙古上層,除了政治智慧外,與當時拖雷妻子掌管的察哈爾在黃金家族軍政管理中的強勢是分不開的。

隨著元朝的建立,作為大蒙古國代表的元帝國(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行政機構逐步仿製唐宋時漢人所建立的中書省官僚機構,軍事護衛也逐步轉為禁軍制度,怯薛在軍事上的作用逐漸弱化,慢慢轉為只對家族進行護衛管理的“察哈爾”的一部分。元朝滅亡,元廷北遷後,蒙古內部內訌時有發生,中央汗庭和黃金家族的權威逐漸衰落,蒙古貴族為鞏固昔日大汗的正統地位,激勵蒙古大汗身邊護衛軍的士氣,開始使用成吉思汗時代就已經出現的“察哈爾”一詞來命名護衛大汗的軍隊和部落。從此“察哈爾”一詞名揚天下,察哈爾成為蒙古大汗直屬部落,如同成吉思汗直系後裔被後人尊奉為“黃金家族”一樣,察哈爾部落也成為蒙古各部最尊貴的部落。

2蒙古族巾幗英雄——振興察哈爾部的滿都海夫人

元朝末年,爆發的農民大起義,動搖了元王朝的統治。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率領著黃金家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蒙古高原,史稱“北元”。

這時,西蒙古衛拉特部落興起,開始挑戰東蒙古黃金家族的權勢。雙方經過半個多世紀戰爭,終於在1433年,衛拉特領主脫歡自任“太師”,在今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附近襲殺了東蒙古阿岱汗,取得了蒙古的實際統治地位。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脫歡的兒子也先(1439年自任“太師”)率領衛拉特部南下,對明王朝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明王朝50萬大軍全軍覆沒,也先在土木堡俘獲了明王朝的英宗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也先得勢後毫無顧慮地將其父扶持的黃金家族成員脫脫不花大汗除掉,於1453年自稱為汗,稱大元天盛汗。

1454年,也先被脫脫不花汗支持者起兵殺死,衛拉特部勢力瓦解。此後,蒙古各部相繼爭奪蒙古高原上的霸主地位,互相攻殺。蒙古的統治核心多次發生政變和內訌,混亂局面交互出現,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權威再度衰落。在戰亂中,蒙古民眾期盼著統一與和平,這個重任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由滿都海夫人完成了。

滿都海·徹辰生於1448年(明正統十三年),父親是土默特恩庫特部的丞相。滿都海自小習文練武,政治軍事才能出眾,她一直心懷雄心壯志,對蒙古的相互傾軋十分不滿,想通過自己努力改變現狀,恢復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時代的榮光。所以,當白髮蒼蒼的北元可汗滿都古勒向她下聘禮時,滿都海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滿都海嫁於滿都古勒汗時,為小哈屯(小夫人,即側室),但由於滿都海的組織才能出眾,逐步讓大汗的直系部眾效忠於自己,直到最終繼承了大汗直系部眾的管理權。

當時,北方的蒙古草原各部相互之間戰爭不斷,老百姓苦不堪言。地處西部的瓦剌(也譯作衛拉特)對汗廷虎視眈眈,而汗廷與明朝邊境也經常發生小規模戰爭。同時,蒙古漢庭權臣當道,當時太師伊斯滿陷害滿都古勒汗的族孫又是汗位繼承人巴延蒙克,最終派人殺害了巴延蒙克。萬幸的是,巴延蒙克的兒子巴圖蒙克因寄養在一戶牧民家而躲過一劫。

在內憂外患中,滿都古勒汗去世,汗位的繼承問題成了一個焦點。因為滿都古勒汗無子,唯一的繼承人巴延蒙克也已死去。許多人忽然發現,如果誰能與掌握大汗直系部眾的滿都海結婚,誰就能當上蒙古大汗。此時,圍繞著大汗的繼承問題,各個政治派別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科爾沁的烏訥博羅特王是最具競爭力的人,他開始向滿都海求婚。滿都海夫人認識到,烏訥博羅特王不是成吉思汗後裔,如果其繼承汗位,將會招致整個黃金家族的不滿,蒙古又將發生一場大的衝突。於是滿都海怒斥了烏訥博羅特王,並毅然下嫁年僅七歲的巴延蒙克之子巴圖蒙克,並輔助巴圖蒙克繼承大汗之位。巴圖蒙克就是後來被稱為‘中興之主’的達延汗。

滿都海在輔助達延汗時期,完成了如下歷史功績

(一)穩定社會秩序,正式確立了察哈爾部落的宗主地位

針對當時中央汗庭和黃金家族沒有軍事力量和部眾護衛的實際,滿都海將蒙古大汗身邊護衛軍和部眾賜予成吉思汗時代就已經出現的“察哈爾”這一光榮的稱謂,正式確定察哈爾部落為大汗的直屬中央部落。從此察哈爾成為蒙古大汗直屬部落,蒙古眾部落之首,同時也成為蒙古政權的代名詞。達延汗時期將蒙古分為六個萬戶,察哈爾被封“中央萬戶”,由大漢親自統領。這大大加強了中央漢庭的力量和權威,使黃金家族權威在忠誠的察哈爾部落支持下一直延續到上世紀抗日戰爭時期。

(二)征討瓦剌

對蒙古汗廷最大的威脅,是盤踞在西北的瓦剌。故而,達延汗一繼位,滿都海夫人即開始了對瓦剌的征討。《蒙古源流》記載:“聰睿之滿都海·徹辰夫人,髻其垂髫之發,以皮橐載國主達延合罕,自為前部先鋒,攻伐衛喇特四部,戰於塔斯博爾圖之地,大加擄獲焉。”當時達延汗年僅9歲,坐在滿都海馬上的布袋裡,察哈爾鐵騎一戰聞名蒙古草原,常常被人們用“刀鋒之刃”代指勇猛的察哈爾騎兵。衛喇特經過這次大敗後元氣大傷,直到200年後清朝康熙年才在首領葛爾丹領導下再次崛起,可惜生不逢時,最終被康熙大帝消滅。

(三)剿滅伊斯滿太師

伊斯滿太師謀害了巴圖蒙克之後,仍專橫跋扈,不把滿都海夫人和達延汗放在眼裡。於是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由於伊斯滿太師方面對於戰事毫無準備,滿都海很快就剿滅伊斯滿太師。剿滅伊斯滿太師,既為大汗報了仇,鞏固了汗廷的權威,也使得滿都海夫人的威望進一步提升。更主要的是滿都海廢除了太師制度,使北元漢庭政權杜絕了權臣當道的隱患。

現在,在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有一座美麗的公園,人們親切地稱呼它為滿都海公園。

3蒙古最後的大汗——林丹汗

林丹汗本名林丹巴圖爾,是成吉思汗之嫡系後裔、達延汗的7世孫。1604年,13歲的林丹於繼承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時,內外處境非常艱難。當時,蒙古諸部各自為政,蒙古大汗只能實際支配和領導察哈爾部,尤其漠北的喀爾喀部(現在蒙古)在衛拉特部的威脅下連名義上都不承認可汗的合法性。明朝則在腐儒與宦官的把持下,朝政荒廢,繼續執行著200多年前老祖宗定下的與蒙古為敵的國策。而新崛起的後金,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正開疆拓土,逐步蠶食和瓦解與其接壤的蒙古部落,開始變得強大起來。

但懷著既要加強察哈爾部勢力,更要恢復成吉思汗霸業理想的林丹汗,開始改革內政外交。

內政上方面,他興建蒙古都城察漢浩特(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內),讓蒙古各部首領定期到察漢浩特朝會。這不僅加強了各部的聯繫,還增強了大汗權威。同時,他極力推廣前任可汗圖們汗制定的法典來約束諸部,使許多部落重新聽命大汗,尤其南喀爾喀部(內喀爾喀)被林丹汗控制在自己手中。

外交方面,他用馬刀加橄欖枝的手段迫使明朝與北元進行互市貿易,來得到蒙古需要的生產和生活物資,增強自己的實力。1615年,林丹汗親率8萬蒙古騎兵抄掠明邊,自廣寧至錦州長達數百里的戰線上頻繁出擊,聲勢浩大。隨後,林丹汗以與明朝進行貿易為條件送還擄掠的人口。即使後來明朝與林丹汗交惡,林丹汗也一直堅持聯明抗清的外交政策。

林丹汗雖然初步取得了改革成效,但後金的興起,徹底打亂了林丹汗的夢

想。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發動侵明戰爭,翌年在薩爾滸大敗明軍,取得了整個東北的控制權。同時,努爾哈赤將鎬頭伸到蒙古的牆角,先後與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聯姻。

面對後金的強勢,明朝與林丹汗同時感到了威脅,1619年,明朝派監軍王猷出使察漢浩特,雙方達成協議,明朝每年付林丹汗賞銀40000兩,林丹汗協助明軍守衛廣寧城。

努爾哈赤得到遼陽和瀋陽後,於1622年大舉進攻廣寧,明守將王化貞倉皇棄城逃竄。等按時到達的林丹汗1萬軍隊到廣寧時,廣寧早已失陷。蒙古軍隊隨即轉守山海關,在北元和明朝共同防禦下,後金對明朝連年的攻勢才終於被遏制下來。但這時,林丹汗卻在施政上接連犯下致命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在西藏薩迦派僧侶沙爾呼圖克圖的勸說下,讓崇信黃教(藏傳佛教喇嘛教的一支,尊崇達賴和班禪)的蒙古大眾改信紅教(藏傳佛教喇嘛教的另一支)。黃教經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引進後在蒙古經過數十年的傳播,已經根深蒂固,林丹汗突然改宗,引起蒙古其他部落不滿。而後金,則適時打壓薩滿教而讓後金部眾全部改信黃教,使信奉黃教的蒙古部落開始親近後金,疏遠林丹汗。

第二個錯誤是沒有籠咯掌控著的非察哈爾部落,造成這些部落投入敵方陣營。如內喀爾喀與後金通婚,引起了林丹汗的疑心。在他嚴厲指責和出兵威脅下,管理左翼內喀爾喀的大臣遂率領內喀爾喀部眾,投奔遼陽城,歸順了努爾哈赤。而平時與林丹汗不和的烏珠穆沁、蘇尼特、浩齊特等屬於擦哈爾的小部落也離開林丹汗投奔了漠北外喀爾喀。1624年,與林丹汗的察哈爾部關係最為緊張的科爾沁部乾脆拋棄林丹汗,與努爾哈赤結盟。

第三個錯誤是面臨東部蒙古的背叛,林丹汗制定了征伐西部蒙古的決策,徹底放棄了對後金的制約。1627年,林丹汗在左翼眾叛親離下率數萬部眾踏上西遷之路,以避後金兵鋒。林丹汗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擊潰了右翼元上都的哈喇慎部和歸化城的土默特部。但其留守於東部的蘇尼特、烏珠穆沁、浩齊特、克什克騰、敖漢、奈曼等察哈爾部被後金先後征服。西遷的林丹汗,在征戰中得罪了大多數西部蒙古部落,同時也失去了東部蒙古部落的統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離振興蒙古的夢想越來越遙遠。皇太極看準這個機會,於1632年三月,率後金和歸順的蒙古各部約10萬軍隊征伐林丹汗。林丹汗亡命青海,缺衣少食,在1634年夏秋之際,因天花病死於青海大草灘,結束了叱吒風雲的一生。

林丹汗在明朝末年能夠摒棄前嫌與敵對了200多年的明朝聯合抗金,可以說是很有政治眼光的。明朝末年蒙古、後金和大明的形勢,與歷史上北宋末年宋、遼和新崛起的金形勢非常相似。但宋和遼在近150年敵對仇恨中,沒有像蒙古和明一樣聯合,結果遼和北宋分別在金成立10年和12年後分別被金滅國。而由於林丹汗的政治眼光,蒙古和明分別堅持17年和26年,而且明朝還不是直接被大清滅亡的。

1635年,林丹汗的遺孀及兒子率領餘部奉傳國玉璽投降多爾袞,北元政權正式宣告滅亡。隨後,蒙古各部奉皇太極為蒙古可汗,並尊呼為"博格達徹辰汗",清朝皇帝又兼任蒙古可汗的二元身份至此開始,直到滿清滅亡。北元滅亡的第二年,皇太極將後金改為大清帝國,8年後取代明朝開始了華夏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

4布爾尼叛亂與清政府對察哈爾的懲罰

孛兒只斤·布爾尼是林丹汗之孫,清朝初期被封為察哈爾親王,但他不甘屈從清朝的統治,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趁滿清軍隊到南方平定吳三桂“三藩之亂”京城空虛時,起兵叛亂。察哈爾左翼四旗官兵,不顧軍隊首領阻攔,在宣府譁變,投向布爾尼,布爾尼很快奪取大清的御馬廠,並挺進張家口。

康熙及時啟用大學士圖海,圖海召集京師八旗貴族所有家奴,共數萬人,揮師討伐布爾尼。出征途中,圖海以金銀珠寶誘惑士兵,每到州縣村堡,即令家奴搶掠一番,快到察哈爾境內時,又以察哈爾數百年基業,珠寶不可勝數,若能獲取終身富貴來鼓舞士氣,清軍人人士氣高漲。農曆4月22日,圖海隊伍在達祿一戰大敗布爾尼,並最終將布爾尼射死在草原上。“布爾尼之變”不到兩個月即告平定。

通過平叛,年輕的康熙大帝不僅獲得了對漠南和漠北兩大蒙古區域至高無上的權威,而且也為日後實施“以夷制夷”政策、藉助蒙古部落強大的作戰能力征服西域和西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後,清政府對察哈爾部進行一系列懲罰:首先,將參與叛亂的察哈爾貴族全部降罪,並處死了布爾尼父親,徹底削弱了察哈爾貴族對察哈爾部落的控制。第二,“移其部眾遊牧於宣化、大同邊(長城)外”,分八旗為東西兩翼(今之左翼右翼),規定“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官不得世襲,事不得自專”,同時用“摻沙子”辦法將巴爾虎、布里亞特等其他蒙古部眾夾雜在各旗子民中間,這不僅使察哈爾部落遠離原來熟悉的駐地,且部落在新遷入地區議事時出現了不同聲音,也從制度上剝奪了察哈爾貴族決定大事的權利。第三,在察哈爾西遷區域逐步“招墾實邊”“墾荒開地”,使察哈爾逐步由遊牧經濟走向農業經濟。這樣,能夠成為戰爭工具的牧馬逐步被耕牛取代,清政府本意是為了減少擦哈爾部對其統治的威脅,但在無意中竟將該地區打造成了“中國土豆生產基地”,成為目前中國三大土豆主產區之一,同時也是全國重點馬鈴薯(土豆)培育基地與出口基地,京津薯菜採購基地。

清朝為更好的統治蒙古族,弱化蒙古貴族在部落萬戶制度下的權利,開始在擦哈爾等蒙古諸部實行盟旗制度。即居住在一個地區的幾個旗(與漢地縣同級),要通過會盟的方式組成一個盟(相當於漢地州),選舉盟長、副盟長各一人對本地區就行管理。由於盟裡各旗不一定是原來一個部落的,因此這個制度從根本上削弱了蒙古貴族對其部落的控制。1633年,陰山山脈和河套以北科爾沁的四子王旗、喀爾喀右翼旗、茂明安旗、烏喇特前、中、後三旗,在今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東北十三公里處四子王旗境內的烏蘭察布山(即漢語紅山口地區,烏蘭蒙古語是紅色,察布是山崖),舉行會盟,成立烏蘭察布盟。後來隨著擦哈爾部落遷入,擦哈爾蒙古族成為烏蘭察布盟蒙古族中主體部落。烏蘭察布盟經歷了清、民國和新中國幾個時期,直到370多年後的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撤盟設市,烏蘭察布市取代烏蘭察布盟成為新一級政府組織機構。

5西遷新疆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清政府為加強對新疆的統治, 填補西蒙古準噶爾部被削弱而出現的邊疆力量空缺和抵禦沙俄的擴張,分批將驍勇強悍、善於騎射且本身是遊牧民族的察哈爾蒙古部中部分部眾西遷新疆駐防。在如何選派察哈爾兵時,當時清朝大臣傅恆提議道:“從察哈爾兼管新舊額魯特及察哈爾八旗單身貧困餘丁內,揀選年富力強,情願攜眷遷移者1000名,分別遷往伊犁、烏魯木齊永久駐防。”10月,理藩院尚書富德專程前往察哈爾八旗牧地多倫諾爾,挑選了1000名年輕力壯、技藝嫻熟的察哈爾兵丁,向新疆西遷第一批察哈爾蒙古兵。1763年2月,清政府再遷1000名察哈爾官兵攜眷前往伊犁駐防,成為第二批西遷新疆的察哈爾蒙古兵。

考慮到西遷的察哈爾兵都是攜眷行走,路途所遇到的困難很多,所需費用也高。因此,清政府對其兵丁的待遇都高於換防兵。為確保西遷兵丁的路途安全,遷出每旗還配置3名官員,總管西遷人員後勤俸祿。由於準備工作做得好,西遷工作非常順利。西遷官兵在西遷時還驅趕大批牛羊牲畜到新疆,“攜帶羊群,徐徐前行”,隊伍非常壯觀,西遷的牧群為新疆當地牲畜改良和畜牧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察哈爾官兵的西遷,不僅使自身歷史產生了變化,而且對伊犁地區乃至整個西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察哈爾軍民遷入伊犁地區的博爾塔拉後,伊犁地區的軍事防禦呈南、北、西遙相呼應局面,“有滿洲蒙古八旗兵,有綠營屯兵,有錫伯、索倫、察哈爾、額魯特等兵環衛森嚴,所以靖邊圉,資控馭,最為整肅”。新中國成立後,新疆政府設立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表達230多年來察哈爾蒙古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做出的卓越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