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師拍給新生和家長看的這部微電影,有家長看哭了!

聽說,就在今年的新生家長會上

看完片子

不少家長感慨頗深,甚至有人留下了眼淚

浙師拍給新生和家長看的這部微電影,有家長看哭了!

這是某位家長的心聲:

學校用當下年輕人最喜歡的方式,用一部微電影來反映兩代人間相互理解的問題,這樣的方式很接地氣,也證明浙師大把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還有位家長這樣說:

浙師拍給新生和家長看的這部微電影,有家長看哭了!

聽了那麼多

到底是什麼樣的體裁和內容

能讓家長們如此感慨?

大學,是獨立的開始,

當離開父母來到這片嶄新的天地,

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堅強和勇敢。

在這個成長的重要階段,

請多一點耐心,

用接納和包容看待面臨的境遇,

用傾聽和理解對待身邊的人們。

原來,這是浙師今年特意為新生家長和新生準備的原創作品,著眼於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代際關係處理問題。

剛剛跨進大學校門的孩子第一次離開家、離開父母,從多年的中學模式一下子過渡到全新的大學模式,不只是孩子們,就連家長也不一定足夠熟悉與適應。

影片選擇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從兩代人之間的關係切入,反映出了兩種典型的家庭相處模式。一位主角被家長極度控制渴望掙脫和自由,一位則是被冷落忽視渴望交流,電影以《風箏》為題,以劇中兩位主角在舞臺上表演話劇的“戲中戲”模式,折射出想表達的主題。

負責牽頭製作的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素質拓展中心老師曹瑋說,“他們一個象徵著被拉扯的風箏,另一個象徵斷線的風箏。”影片折射出中國當代社會對於孩子或過分控制或過分疏忽的現象,給家長們帶來了極大的觸動。

孩子上了大學之後,家長該如何做智慧的大學生家長,孩子們又該如何理解父母。曹瑋建議:“家長不能過分控制孩子,要學會放手;但是也不能撒手不管。孩子在大學遇到挫折,是需要家裡的支持與關心的,他們的情緒不能沒有一個發洩的出口。但同時,孩子上大學對父母其實也是一種挑戰,父母也需要一個適應期,孩子需要學會理解,耐心地聽一聽父母的嘮叨。”

浙師拍給新生和家長看的這部微電影,有家長看哭了!

《風箏》的編劇兼主演,浙師大地理環境學院的胡恩凱在接到這個任務時,老師給他的目標群體是全省的新生家長,然而他越寫越覺得,“家長”前需要加上兩個字,“及其”。

胡恩凱通過生活經驗發現,與父輩的關係問題一直社會中存在時間最久、個人困擾時間最長、矛盾變化最大、涉及人群最廣泛的問題,可在文學作品乃和學術研究領域,這個問題的關注度一直十分缺乏。

《風箏》團隊從四月份開始準備,從故事情節到編劇到拍攝都是原創的。曹瑋介紹道:“我們聯合了文傳學院的拍攝團隊、人文學院的阿西劇社,由學校相關老師指導,還有邀請了畢業20年的阿西劇社老社長助演。整部作品的完成,可以說是完整意義上的‘師大製作’。”

8月7日到9日,他們用了3天完成了拍攝。曹瑋說,一開始打算做心理情景劇,後來覺得微電影的形式可能更能調動家長情緒,使家長更易融入,更願意去接受影片傳達的觀念,而不是被動說教,於是最後決定改編成微電影。

浙師拍給新生和家長看的這部微電影,有家長看哭了!

“這部家庭教育宣傳片的受眾很廣,也很有意義,可以引起家長對孩子一些問題的關注。”曹瑋表示,《風箏》還將會作為“大學生心理第一課”,在浙師大全體2018級新生的大學生心理調適課上放映,接下來也會發布在網絡平臺上,在全省推廣。

記者 | 梁藝軒 馬樂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