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請多鼓勵孩子


家長,請多鼓勵孩子

在教育孩子時,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痛苦的記憶。孩子畢竟是孩子,不是成人,最怕貼黑標籤。什麼叫黑標籤?你真笨,你不行,你天生不是這塊料,這就叫黑標籤。

一般來說,生活中無外乎衣食住行,沒什麼難的,所有人都能學會。不是人人都要當冠軍,不必要求那麼高,普通生活常識不需要那麼高的天賦,您不要著急下結論。外語、數學、語文打不了滿分,但基本生活常識肯定能學會,而且把這些學會很重要。

為什麼不要指責?如果孩子開始嘗試做的時候被指責,就在心裡形成了苦,他下一步就不想做了,他開始逃避、找藉口。孩子來幫您刷碗,剛刷一半,被您訓斥:“這碗讓你刷的,浪費這麼多水,沒見過這麼刷碗的。”第二天您再讓孩子刷碗,“媽媽,對不起,我要寫作業。”他為什麼不願意再刷碗了?不是不願意刷,是不願意刷碗之後被你指責。


家長,請多鼓勵孩子

包括孩子上學,為什麼很多孩子上著上著就不願意上學了?不是不想上進,是不願意接受在學校的那種心靈痛苦,所以他要選擇逃避。為了逃避,才出現了藉口,這時候您如果不幫他,不理解他,還和學校一起逼迫他,孩子快瘋掉了。

孩子和大人不一樣,我們會的,孩子不能馬上就會。想當初我們學東西,也沒有馬上就會了,也是學好幾次才會的。在行上不能急,開始就急於求成的話,容易傷到孩子,慎於始。有不好才會有好,有不會才會有會,教育少不了這個過程。孩子內心想上進,您要給他這個過程。

做教育,要在鼓勵中等待,在等待中鼓勵,給他希望、給他信心、給他方法、給他祝福,讓孩子有個奔頭。“爸爸,這次我數學考得不錯。”“是嗎,女兒,我發現你對數學挺有天分。”“爸,將來我好好學數學。”給她一個希望,希望是動力源,她會帶著希望往前衝。

給她信心,“媽,您說這事兒我能行嗎?”“你行!”“爸爸,這事怎麼辦好?”給她方法。等她做完以後,給她祝福。當孩子看見希望時他願意做,當孩子有信心時他願意做,當孩子有方法時他願意做,當孩子被祝福時他願意做,這就是使作善的那個“使”字。

“媽媽我考大學行嗎?”“沒問題啊。”“媽媽我怕考不上。”“考不上也能成人啊,我兒子是個人才。”“什麼是人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謝謝媽媽。”這是給希望。

“媽媽我外語恐怕不行。”“沒問題的,媽媽外語當時不好,後來學得也很好。”這是給信心。

“學外語有方法,媽媽告訴你怎麼學,一學就會了。”教方法,給方法。

“兒子,祝你成績越來越好!”給祝福。

這些比指責訓斥管用。不要讓他絕望,不要讓他自卑,不要給他強制,更不要給他詛咒。我們經常做錯的,第一個不給希望給絕望,你別學了,沒用的,你不是那塊料,孩子信心一下子就沒了。我看你這次考試懸,基本全班你最後一個。說這幹什麼?就不能祝福他一句嗎?不符合這四個標準的,都是錯的。

有一個詞叫“毒舌”,看看我們這些父母親有沒有過毒舌?他是孩子,他不會是您不會教,問題出在您這裡。怎麼使作善,什麼時候該示弱,什麼時候該引領,什麼時候該幫助,幫他一下他就過去了,孩子很開心就會了,就成長了。

選自《教子有方:家長必讀的十六堂國學課》

李柏映 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