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行「新531」工程啓動 銀行業例會上講解科技賦能智慧網

交行“新531”工程啟動 銀行業例會上講解科技賦能智慧網

8月16日,在銀保監組辦的銀行業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交通銀行被作為智慧化轉型的樣本銀行做了詳細解剖。

會上,交行副行長沈如軍表示,交行正式啟動新一代集團信息系統智慧化轉型工程(也稱“新531”工程),目的是打造數字化、智慧型交行,持續提升服務能力、管理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

根據交行的設置,“新531”指的是“1+2+5+N”為總體框架,即打造“1”個以“集中 +分佈”並存的技術架構夯實智慧化基礎,構建“2”個支持平臺,以數據應用和信息安全兩大平臺增強智慧化能力,圍繞“5”大應用領域,落實“國際化綜合化”戰略,提升集團跨境跨業一體化服務能力。同時,建立全渠道多重感知、能聽會說、能看會認的生物特徵智能化應用體系。

交行在2010年5月31日啟動了全集團境內外一體化系統重構工程,歷時八年,實現用戶、客戶、額度、權限、渠道、報表、界面、任務中心等“八大統一”管理。

解構交行“科技賦能”智慧網絡

沈如軍稱,“交行一直強調,不要為了炫技去做科技,真正的金融科技應該要為民服務。”

交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總經理徐瀚也表示,“金融科技會給銀行帶來兩個方向的發展,一是對客戶,二是對我行內部管理經營”。

客戶服務方面,交行所運用的統一客戶視圖,即是通過對客戶投資、消費記錄、產品瀏覽偏好、來往賬等海量數據的智能化分析,推出線上渠道理財產品到期續接功能,精準推薦產品並實現自動續購。通過手機銀行中“我的管家”功能,在線提供多種評估、諮詢、財富規劃等100多種業務服務。

在面向內部經營管理上,交行在風險防控、信貸管理等廣泛運用大數據技術。

以風險防控為例,交行全面整合內外部數據,實現了各類風險管理信息的集中與共享,並應用數據挖掘技術,依據經過評估分析的風險特徵,對各類業務風險進行監測排查。

7月12日,交行還與工行達成大數據金融風險防控戰略協議,將在風險大數據共享互通、風險防控策略交流優化、風險防控技術促進升級等方面開展深層次合作。

針對科技賦能,徐瀚認為,對於銀行來說主要是三方面,即預知服務機會、發現銷售機會、以及更好地管控風險。

移動互聯技術使實時在線、互融互通的金融服務成為大勢所趨。交行重點打造手機銀行和“買單吧”兩個APP平臺,增強線上業務經營能力,深入挖掘客戶需求場景。數據顯示,交行2017年手機銀行註冊客戶新增1,090萬戶,總客戶達到6106萬戶,同比增長22%。

通過對標互聯網企業,交行信用卡中心還設計、打磨交行信用卡官方APP“買單吧”,採用線上線下聯動,拓展產品使用場景等。

目前,“買單吧”APP已涵蓋用卡服務、理財、貸款、支付等各金融場景,及商城、餐飲、充值、生活繳費、電影五大生活場景,同步引入餓了麼、易果生鮮等細分行業巨頭作為外部合作伙伴,利用金融行業市場串聯優勢打造循環往復的場景網絡,營造一站式、多場景、多觸點的體驗式服務。

作為交行信用卡實施全場景營銷的工具,“買單吧”APP正在轉型成為“去中心化”的金融平臺。截至2017年末,買單吧APP綁卡用戶數量達到3,877萬戶,活躍用戶數量排名市場第二位。

落地應用區塊鏈技術

交行信息技術管理部總經理李海寧也表示,交行還關注和研究區塊鏈技術及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分析判斷出國內信用證、票據與供應鏈金融業務將首先成為區塊鏈技術在銀行領域應用的突破口。

李海寧認為,國內信用證交易要經過開證行、通知行、交單行、議付行等多家銀行和快遞服務商,每家機構在各自的賬務系統中完成記錄,機構之間信息孤立、不透明,單證處理存在真實性核實困難、處理效率低、易延誤、易丟失等諸多問題。

今年4月,交行區塊鏈國內信用證項目投產,實現了信息和單據端到端傳輸,減少單證郵寄的中間環節,極大提高了國內信用證項下交易速度,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截至7月26日,交行累計開立區塊鏈國內證20筆,金額達到1.56億元。

6月27日,業內首個區塊鏈資產證券化平臺“聚財鏈”在交行正式上線。7月24日,第一筆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融資產品的基礎資產信息由交行完成上鍊。傳統的證券化融資業務存在信息不對稱、客觀性不足、定價與風險不匹配等多處業務痛點,造成原始權益人融資成本高、投資者投資風險高、中介機構服務效率低、監管機構監管難度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