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叫韓國人爲棒子?

長挺140


說起來就有意思了,中國人很喜歡給人起外號,梁山一百零八將人人都有外號,中國的鄰國都有外號,什麼美國鷹,印度阿三,老毛子,中國還自稱兔子。

這些外號,有的新出爐,有的卻有悠久的歷史啦。比如老毛子起碼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

而阿三呢,跟上海租界時期有關,當時的英租界裡有很多來自印度的臨時工。他們幫助英國人維持秩序,因為制服上有三道槓,平時也欺負人,上海人就稱他們為阿三。

那麼,棒子這個外號有多久的歷史呢?這個歷史就悠久了,而且這個棒子的外號不是我們中國人先叫起來的,是他們自己叫起來的。

曾經有一本書叫《楓窗脞語》,作者在裡面提到了另一本描寫朝鮮的書《遼左見聞錄》。這裡面就講,朝鮮使者到清朝朝貢,他的隨從就被官員喝為棒子。

為什麼呢?

據說,這些奴僕地位很低下,是朝鮮官妓或者官奴生下的兒子,沒有人身自由,比奴隸好不了多少。這些人在使者團中當雜役,當然沒馬騎,就穿個草鞋從朝鮮走到北京,大多拿根大棒子挑點東西之類的。

所以,棒子就代表著身份,這有點像挑夫有時候被稱為棒棒一樣。

那中國人是怎麼流行起來叫朝鮮人為棒棒的呢?這要說到日本人了,且說日本徵服朝鮮之後,把朝鮮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然後又佔了我們東三省。這時候,有大量的朝鮮人跟著日本來到了東三省,這就跟印度阿三跟著英國人來到了上海。

對於這些跟屁蟲,中國人一律奉送外號。

那為什麼是棒子呢?因為給日本人跑腿時,日本人也不給他們發槍,讓他們管治安,只給一根棒子。

那這些二鬼子兇起來,可比真鬼子還狠,東北老百姓老恨他了,一來他們拿著棒子,二來棒子對朝鮮人來說,代表著一種貶稱。那就叫他們棒子不是最好?

這一叫就叫開來啦,順便說一句,咱們叫人家棒子,人家也給我們起了外號,叫掌櫃國掌櫃國。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清朝時,在韓國有很多清國人做生意,都是掌櫃的。所以,韓國人就把中國叫成掌櫃國了。


腦洞歷史觀


看到各個悟空答友回答“為什麼叫韓國人為棒子”時,不知從哪裡複製、粘貼來的答案,堂而皇之地放進來,以詐傳詐,把意淫的本領發揮到了極致,從他們回答問題的口氣裡,可以明顯感到是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這樣真的有意思嗎?

難道這就是我們當代人的素質?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才能證明你比別人高人一等嗎?社會上總有一些這樣的人,常常以自己知道些小道知識為能事,在國內,相互給兄弟省份起侮辱性外號,引起兩地網民之間的爭端,他卻在背地裡像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一樣,幸災樂禍,唯恐天下不亂。

在國家層面,同樣給很多國家起侮辱性外號。把印度叫“阿三”,把英國叫“腐國”,把俄羅斯人叫“老毛子”,把韓國人叫“棒子”,等等。你這樣稱呼人家時,有沒有想過人家怎麼稱呼你、調侃你?

要知道,在我們很弱勢時,我們也被外人侮辱過,他們叫過我們“東亞病夫”、“支那”,這些稱呼像利刃和尖刺一樣,插進了每個人的心中,很多年後,在我們心裡才不那麼難堪。根本原因是我們現在強大了,用自身實力甩掉了這些侮辱性外號。

但現在,我們有的人卻沾沾自喜,把這種惡習強加到別人身上,這樣過一下嘴癮,滿足一下虛榮心有意思嗎?根本沒有必要。

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知恥而後勇,永遠不要小瞧韓國,韓國雖然還沒有我們一個省大,但他們的發達程度我們目前根本比不上。他們的電子產品,高等教育,互聯網產業,網絡遊戲,整容技術,等等,都是全球領先,甩出我們好多條街,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調侃、侮辱人家?

就拿韓國足球來說,跟我們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職業聯賽,20多年過去了,我們是什麼水平,韓國又是什麼水平?韓國隊一個孫興慜的影響力和實力,要超出我們好幾個足球隊,我們不覺得汗顏嗎?

尊重別人也是在尊重自己,給他人起帶有侮辱性質的外號,實質上是在丟棄自己的尊嚴。當你把時間浪費在過嘴癮,浪費在看別人出醜的時候,人家很可能對你置若罔聞,把你當一個精神病在看待,人家在悶著頭抓緊時間學習和發展,你說誰吃虧了?


鴻鵠迎罡


棒子無非是對韓國的一種蔑稱,但是為什麼要叫韓國人為棒子呢?這一稱呼也是有歷史淵源的。

古代朝鮮是中國的屬國,它必須要定期派使團向中國的皇帝朝拜、進貢的。

在清康熙年間,王一元所著的《遼左見聞錄》中就有過記載。

在這本書裡記載說,朝鮮來中國的使團裡有一種賤民,這種人在朝鮮被稱為“棒子”。

朝鮮王國是一個身份等級十分嚴格的國家,官府中的不同職務要由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士來擔當。

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朝鮮朝貢使團中,有地位高的人,也有這麼一批地位低下的馬伕,抬轎子的,引路的人。

他們徒步行走萬里來到中國,途中不能騎馬。

休息時也不能住在屋裡,只能在庭院裡,過著露宿的生活。

這些僕役出身低微,他們在使團中是處於最底層的,待遇極為低下。

這些僕役有時候會被叫做“Bangza ”,這在當時朝鮮漢籍文獻中寫作“幫子”、“榜子”或“房子”。而在韓語裡,Bangza是古代在地方衙門幹活的男性僕人。

例如韓國家喻戶曉的《春香傳》裡的Bangza,就是在衙門裡服役的男僕。

由此可見,不管是幫子,榜子還是房子,最後都演變為了棒子。

而這個詞語一開始並不是中國給起的,而是當時的朝鮮自己對僕役這類人的稱呼。

但是“棒子”一詞又是怎麼從一個特定的,專指朝鮮地位低微的服役者這個稱謂,轉變為中國對全部朝鮮人的蔑稱呢?

當時在朝鮮使團中,這些地位低下的服役人,素質也是極為的低下。

他們走私中國境內的違禁物品,同時也盜取使團裡的貢品,他們還在中國的市鎮搶奪物品。

他們在中國境內不斷地幹些偷雞摸狗,違法亂紀的事,給中國政府和百姓都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這無疑令中國人感到很厭惡。

而且當時明清時期,中國對周邊藩屬國採取的是懷柔政策。

也就是當藩屬國來進貢的時候,朝廷就會要求地方政府還有驛站衙署得為來訪的使團提供各種的便利。

這樣呢,是為了達到“懷柔遠人”的目的。

但是這些政策具體實施起來,不可避免地就會引發朝鮮使團與沿途的百姓之間的矛盾。

在明時,朝廷要求遼東驛站在朝鮮使團經過的時候,當地要提供車輛協助使團的出行。

但當時的遼東,因連年水患,百姓的生活也是勉強地餬口,哪還有錢來出車輛呢?

為了貫徹朝廷的政策,那些官兵就會逼著當地人出具車輛,不出就會動酷刑。當地的百姓被逼無奈,有的只能賣兒女,還有的被逼自殺。

在乾隆年間,有朝鮮使團來朝貢。當時周流河水深且湍急,常有沉船的事故發生。

但是使團需要中國百姓來擺渡,當地人因為這兇險都不願意。

後來皇帝介入了進來,斬殺了幾人,引發了一場慘劇。

通過這些事例我們不難想象,沿途的中國百姓心裡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看待朝鮮使團的。他們的到來,加重了沿途百姓的經濟負擔。

使團中的“棒子”的盜竊、搶奪行為更是讓中國百姓深惡痛絕。這樣“棒子”這一詞,逐漸在中國人心目中成為了令人厭惡的朝鮮人的形象。

所以最終就擴大為對所有朝鮮人的輕蔑的稱法。

當然還有朝鮮人喜歡吃玉米,常在收穫後將玉米掛滿屋前屋後。而玉米在中國北方稱為棒子,所以呢,當時中國人稱朝鮮為高麗棒子。

還有就是,在日本佔領中國東北的時候,低層的保安大多都是韓國人。日本人不給他們配槍,只發一根棒子。韓國人就用棒子去欺負中國人,於是人們就把這些韓國保安叫做棒子了。

不管是哪種說法,棒子一詞延伸到現在,都是對韓國的蔑稱。

正如,韓國總是愛吹捧自己,把自己的景福宮堪比北京故宮。

它還搶奪中國的傳統文化來進行“申遺”。

就連昌平冬奧會開幕式上的人面獸像也是許多年前從中國偷走的山海經壁畫形象。

所以中國現在有時仍稱韓國為棒子,真真的是對他們的行為表示不滿。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就跟印度人在中國被稱為“阿三”一樣,韓國人也有一個很別緻的名字——“棒子”。僅從字面上理解,也能夠感覺到,“棒子”,似乎不是什麼好詞兒。的確如此,我們一般稱韓國人為棒子,帶有蔑視或貶意。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叫韓國人為棒子呢。

韓國人或者說朝鮮人被稱為“棒子”的歷史由來已久,也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棒子”誕生於偽滿洲國時期,是東北人民對於日本人的幫兇——朝鮮警察的稱呼。由於早在甲午戰爭後,朝鮮半島就已被日本佔領。因此,雖然是二等公民,但日本人對朝鮮人的信任遠大於中國人。

所以,為了便於統治東北地區,日本從朝鮮半島徵招了大批朝鮮人作為警察維持治安。這些朝鮮警察,也被稱為“二鬼子”,是典型的狐假虎威,雖然沒有槍,人手一顆棒子,卻對中國人十分兇殘,動不動就喜歡拿棒子打中國人。因此,當時的中國人稱這些朝鮮警察為“棒子”,以表達對這些二鬼子的痛恨。

第二種說法的歷史更為悠久。據說還是清朝乾隆皇帝所賜。“棒子”在北京的方言中也有棒槌的意思,代表愚昧無知,缺心眼兒。據說有一次,朝鮮國王來北京覲見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因此在紫禁城宴請。


在席間,侍者端來了一盆淨手水,作為皇家用水,也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兒,淨手水中添加了花瓣和鹽。但是朝鮮國王不知道,也沒有見識,他以為是湯,端起來就喝了幾口,還大讚好喝。此舉逗得乾隆哈哈大笑,說朝鮮國王“就是個棒槌”,在封建社會,皇帝自然一言九鼎,從此,“棒子”也成為了朝鮮人的代稱。

除此之外,其它說法就更多了。例如,朝鮮半島盛產人參,也就是著名的高麗參,人參在中國也被稱作棒子,所以用高麗棒子來代稱朝鮮人。還有就是朝鮮人稱自己的僕役、家奴或私生子為棒子,久而久之,他們也就都被稱為棒子了。



鳶飛九天2018


叫韓國人為棒子,起初只是因為韓國人愛用“棒子”。

清朝時,朝鮮使臣來朝見滿清皇帝,隨行人員都是拿著棒子扛東西。這些使團中幹苦活的雜役被稱為“幫子”,之後慢慢流傳成了“棒子”。而且,棒子確實是當時朝鮮人日常幹活時離不開的工具。

等到清末民初時期,日本入侵朝鮮和中國東北。很多朝鮮人給日本人當走狗,拿著根棒子當“二狗子”警察。本來都是亡國之人,但是,人家朝鮮人跟在日本人屁股後面時間久了,自然更受寵。其實,日本人也不是完全信任他們,不給他們發槍。朝鮮的“二鬼子”們就拿根棒子上街。但是,韓國人自以為高中國人一等,天天拿著根棒子隊中國人吆五喝六的辱罵。所以,棒子一詞最初是用來形容那個年代的駐紮在東北的朝鮮人軍警的。

不過,現在,棒子一詞也成了對韓國人表示蔑視!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先駁斥一個流毒無窮的百度百科式回答——韓國人之所以被稱為棒子,是因為東三省淪為日本殖民地時,一些朝鮮人也跟著來到東北當警察,這些傢伙在日本人眼裡是二等公民,沒資格持槍,全靠一根棒子狐假虎威,欺負中國老百姓,故此得名“高麗棒子”。

這個回答不符合史實,完全是出於想當然。

高麗棒子,本來叫“高麗幫子”,其中“幫子”是朝鮮與漢語的雜合體,本義是“私生子”,引申義是“奴僕”,這個詞大概形成於三百多年前,不僅中國人這樣說,連朝鮮人也這樣說。

(來華朝貢的朝鮮使臣)

舉例言之,乾隆年間,朝鮮使臣洪大容入京朝貢,在路上瞧見一個乘坐轎子的漂亮姑娘,洪大容色膽包天,死死地盯著人家。姑娘生氣了,放下簾子,抬轎的“幫子”也生氣了,用漢語大罵洪大容。隨後一群中國小孩聚攏過來,指著洪大容喊道:“高麗幫子,高麗幫子!”洪大容翻身上馬,落荒而逃。

這件事是洪大容在日記中自己寫的,他將轎伕稱為“幫子”,意思就是奴僕。中國小孩喊他“高麗幫子”,意思就是來自高麗國的奴僕。

(晚清時期為朝鮮貴婦抬轎的高麗“幫子”)

據康熙朝流放東北的文臣王一元在《遼左見聞錄》一書中考證,“幫子”本為朝鮮賤民——按朝鮮制度,若有婦女與人通姦,則會被罰為官妓,她當官妓時生下的孩子,就被稱為“幫子”。這些幫子沒有任何政治地位,只能從事最低賤的工作。

當時朝鮮(包括現在的韓國)是大清附屬國,緊鄰我國東北,故此來往頻繁。我國居民知道朝鮮人呼賤民為幫子,也在生氣時將所有朝鮮人統統罵為高麗幫子。時日一久,高麗幫子就成了更具體更形象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的“高麗棒子”。

過去的高麗棒子包括現在的朝鮮人和韓國人,但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高麗棒子只包括韓國人,不包括朝鮮人,這是因為韓國人民族情緒過於高漲,民族自信心過於爆棚,吹牛逼吹得太過分,不僅將歷史教科書上的高麗疆域擴展到我中原腹地,還將中華民族創造出來的許多文明成果都納為己有,自吹是他們自己發明出來的,所以才惹火了我們中國人,才開始獨享“高麗棒子”這一“美稱”。

郭德綱說得好,孔子和屈原不一定是韓國人,但孫悟空一定是韓國人,因為“他手裡拿著一根棒子”。

(左一是韓國版的孫悟空)

(右二也是韓國版的孫悟空)


開周說宋


棒子並非韓國人的專稱。1950年代獲斯大林文學獎的周立波小說《暴風驟雨》中,東北的地主,稱窮人為窮棒子。1950年代,中國河北有個有名的王國潘農業合作社,被人稱做窮棒子社。此外,從前山東人在外的別稱,也叫山東棒子。


九命白妖


就像北邊的俄羅斯我們叫他“老毛”,旁邊的印度我們叫他“印度阿三”一樣,韓國同樣有著一個“不甚高雅”的外號,叫“棒子國”,韓國人則被稱為“高麗棒子”。

關於“棒子”的起源,網上的說法其實很多,大抵都是以訛傳訛,毫無根據的誤傳而已,筆者先簡單羅列一二,然後給出“棒子”的真實出處。

第一種說法,主要是說日本佔領東三省以後,韓國人充當了日本人的走狗。在東北幫著日本人,管理國人。

但是日本人對韓國人同樣的不委以重任。日本沒有給韓國人派發槍械,只是人手一個棒子。說起這韓國人,實在是很兇狠。經常的手裡拿著棒子,對國人進行毆打。國人對這手拿棒子的韓國人,印象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漸漸地“棒子”一詞就被逐漸的叫開了。

第二種說法似乎更加不足為信。說是乾隆時期,朝鮮國王來北京面見清朝皇帝,乾隆在紫禁城設宴款待。用餐前太監們端來了一盆洗手水,朝鮮國王一看水裡還有花瓣和鹽,誤以為是茶水。於是端起來喝了幾口,還對著乾隆說好喝好喝。乾隆一看,捧腹大笑,笑著對朝鮮國王說道:你就是個棒槌。乾隆金開玉言,引得百姓爭相效仿。從此以後,韓國棒子就逐漸的流傳開了。

第三種說法,主要和唐朝時期打敗高麗族一事有關係。說唐朝將領在遠征高麗的時候,遇到了高麗族的頑強抵抗。當時百姓手裡,都拿著一根大大的木棒,著實令唐軍頭疼。經此一役以後,唐朝人都稱呼“高麗”為“棒子”。

以上三種說法,可以說在歷史上是毫無根據的,也不是韓國棒子的真正起源。

要說這“韓國棒子”,其實最早的時侯叫“韓國幫子”。“幫子”在朝鮮制度中,指代朝鮮的賤民身份。在朝鮮的法律中規定,如果已婚婦女和人通姦,那她就會被罰為官妓。而官妓生下的孩子,就被稱為“幫子”,指地位低下的人。

朝鮮的文學家洪大容的日記中就曾經記載了乾隆年間發生的一件小事,只見日記中寫道:

乾隆時期,當時洪大容作為朝鮮的使臣來到了中國。在路上,看見了一個漂亮的姑娘乘坐著嬌子。洪大容被姑娘的美色所迷倒,死死的盯住姑娘瞧。姑娘生氣了,抬轎子的“幫子”也生氣了。此後,一群中國的小孩圍在一起,指著洪大容喊道:“高麗幫子,高麗幫子”,惹得洪大容落荒而逃。

日記中洪大容稱呼抬轎子的奴僕“幫子”,中國人稱呼他“高麗幫子”,同樣指高麗國的奴僕。

因為當時,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來往比較頻繁。中國人知道朝鮮稱呼國內的賤民為“幫子”,索性生氣的時候,也把所有的朝鮮人稱為“幫子”。後來,為了更加形象,於是改為“高麗棒子”。

久而久之,“棒子”便成了“朝鮮人”的代稱。在過去,“棒子”包括了朝鮮人和韓國人。到了現代,因為韓國人的裝逼指數非常高,經常的吹一些牛皮,惹得中國人的不快。索性就把“棒子”這個詞,送給了韓國人。


奇點歷史


皇帝不稱朕,專注史評與時評

“棒子”是中國民間對所有朝鮮(韓國)人的戲謔性稱謂,並非只“叫韓國人為棒子”。

這個詞是怎麼跟朝鮮人掛鉤的,說法不一,如有人說,因朝鮮人喜食玉米,常在收穫後將玉米掛滿房前屋後,玉米在中國北方稱棒子,於是“高麗棒子”就成了朝鮮人的代稱;還有人說,“偽滿”時期,日本往東北遷入大量朝鮮人,這些朝鮮人倚仗日人勢力,欺壓中國百姓,動輒揮舞朝鮮婦女使用的洗衣棒毆打中國人,中國人便把他們形象地稱之為“高麗棒子”。

然而這都不是正確的解釋,玉米並非朝鮮特有的作物(東北人管它叫苞米),在房前屋後掛滿棒子,在中國農村也很普遍。

實際上,“高麗棒子”是老詞兒,早在清代就已經出現了。

康熙時人王一元在所撰《遼左見聞錄》中記道:

朝鮮貢使從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其國婦女有淫行,即沒入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齒於齊民。鬢髮蓬鬆,不得裹網巾;徒行萬里,不得乘騎;藉草臥地,不得寢處火炕——蓋國中之賤而勞者。

這是“棒子”一詞最早見於史料。

根據王一元的記載,“棒子”就是古代朝鮮王國遣華使團中的賤奴。後世流行的“高麗棒子”一說,應該與此有關。

(清代朝鮮來華使團/皇帝不稱朕)

韓國學者黃普基對“高麗棒子”一詞做過專題研究(參見《歷史記憶的集體構建:“高麗棒子”釋意》,《南京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5期),指出“棒子”可能源自朝鮮時代的奴稱“幫子”。

通過查閱朝鮮使臣所著《燕行錄》等書,可知清人將跟隨朝鮮貢使的隨從,稱為“bangzi”(幫子)。如洪大容某日出遊,遇到幾個滿洲獵戶,雙方用手談交流,洪大容不願對方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寫道:“我是白身人,沒有官職,特來遊玩,敢問列位,住在何處?來此何干?”獵戶不信,就指他隨從說:“此人身邊跟著兩幫子,必有官品。”這與《遼左見聞錄》的記載是一致的。

劉琳《“棒子”由來的歷史考察》(《韓國研究論叢》2014年第2輯進一步研究認為,“幫子”源自“房子”。

據北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在高麗王朝(朝鮮之前的王朝)的首都開城,有座由王宮改建的專門招待中國使臣的館舍,名為順天館。這裡“制度革侈,有逾王居”,其中服侍宋使的僕人,就被稱作“房子”。“房子”作為奴稱,一直沿用到李朝中期(尚見於十七世紀的史料)。

(古代朝鮮等級森嚴/皇帝不稱朕)

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的詞典,都將“房子”和“幫子”視為同義詞,歸入同一詞條,並釋為“朝鮮時代在地方官衙中當差的下人”。劉琳認為,“幫子”一詞是清國接待朝鮮使臣的“通官”(翻譯官)對“房子”的轉用。

“房子”和“幫子”在韓語發音裡是一樣的,都是“bangjia”,但“房子”在漢語裡特指房屋,通官很可能自行將其換成了有協助意義的“幫”字,用來指朝鮮奴僕正好。

乾隆年間的《皇清職貢圖》記道:

“朝鮮國民人,俗呼為高麗棒子。”

可見在乾隆時,“高麗棒子”已成為清人對朝鮮人的俗稱了。

事實上,大部分清人所能見到的“朝鮮國民人”,無外乎是跟隨燕行使來華的朝鮮奴僕。他們為何稱呼這群奴僕為“棒子”呢?黃普基解釋說,在貢使來華的旅途中,經常用棒子痛責奴僕,場面殘酷,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遂以訛傳訛,將“幫子”誤稱為“棒子”。

洪大容《乙丙燕行錄》記載,使團所住館舍看守的兒子,年紀小,十分輕妄,經常與使團人員諼罵戲弄,“還拿著棒子學我國軍奴被打的模樣,好笑”!清朝人學朝鮮軍奴捱打慘樣,說明朝鮮杖刑確實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棒子已成為朝鮮人的特殊“標誌”。

可是,清朝也有杖刑,為什麼偏偏是朝鮮的杖刑給清人留下深刻印象呢?

劉琳說,在朝鮮王朝中後期,出現了一種特別的刑具,名為“棍杖”,又稱“軍門棍”。法律雖然規定選用彈力好且相對較輕的韓國柳製造,但棍杖往往用檀木或橡木製成。使團用來責打犯錯奴僕的,正是這種軍門棍。


清朝的笞、杖具都用竹製,分大、小竹板兩種,長度均為5尺5寸,又大竹板大頭寬2寸,小頭寬1寸5分,小竹板大頭寬1寸5分,小頭寬1寸。朝鮮的棍杖,有行用小棍、行用中棍、行用大棍、重棍和治盜棍五種,大頭寬分別為4寸、4寸1分、4寸4分、5寸、5寸3分,除長度與清朝竹板相近外,寬度和厚度都明顯大過竹板。

(清代的“杖刑”/皇帝不稱朕)

朝鮮的棍杖與清朝的竹板,在外觀上差異明顯,尤其是棍杖寬度是大竹板的兩到三倍,使用起來,血肉橫飛,確實駭人。再加上通官們又常稱朝鮮奴僕為“幫子”,久之成俗,就連朝鮮人到清國後,也會自稱為“幫子”。一般老百姓不知其字,但久習其音,漸漸就將“幫子”移稱為“棒子”了。

我覺得,關於“高麗棒子”來歷,以上解釋較有說服力!(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之前在知網上看過一篇論文,大致就是寫的朝鮮半島居民為什麼會被稱作“高麗棒子”,讀到腳註發現,這論文竟然是一個有經費支持的,國家級課題的結題報告。看來,這個問題已經上升到了學術高度了。

這裡從不那麼學術的角度,略解釋一二:

第一、第一種來源說法是“高麗棒子”一語來自明清時期朝鮮貢使團的雜役,古代朝鮮為中國的屬國,必須定期派使團向中國皇帝朝拜、進貢,接收咱們中國皇帝的旨意。比如朝鮮發生什麼政變,新任的君王最關心的除了國內局勢以外,就是咱們的皇帝接受不接受,給不給冊封了,這個關係到朝鮮君主統治的合法性。所以,來中國朝貢活動也特別受重視,貢使團規模龐大,少不了許多雜役,這些雜役都是賤民出身,很多是奴籍(朝鮮的身份從母制,母親是奴籍,子女就是,不管父親身份多高貴),“棒子”原為朝鮮人對私生子的稱呼,後來被應用到了地位低下的賤民身上。


而且,這些人在中國境內偷摸扒竊、違法亂紀,給中國政府和百 姓帶來很大困擾,因此造成了中國人對朝鮮人的惡劣印象,再加上明清朝廷以“柔遠”之姿態大力優待使團,不計犧牲沿途官民利益,致使中國百姓將帶來的不便歸咎到朝鮮使團頭上。

第二、朝鮮的李氏王朝和明朝交好(李氏王朝就是明朝扶植建立的,明亡後,一大批朝鮮人竟然選擇自殺去殉大明。甚至還有個叫車麗亮的死士還對皇太極進行了刺殺行動,以向中華正統的大明皇室表達忠心;朝鮮崔姓大使拒絕向清朝統治者進行朝賀。當聽到崇禎皇帝自縊而亡的消息後,他歷經艱辛的來到崇禎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將自己餓死在了崇禎的墳頭,為崇禎和明王朝殉葬。)

朝鮮對清朝表面臣服,但內心終有不甘。比如,暗地裡還使用明崇禎年號200多年(除了對清廷的公文賀表使用滿清皇帝年號外,其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地方官上的疏章、箋文也如此。而當有人使用滿清年號時,便會引來口誅筆伐,甚至可能被“告御狀”),直到1904年朝鮮亡國。大清國對這種小九九看的清楚,所以用這種侮辱性的稱呼解解氣。據史料記載,“高麗棒子”一語在明朝罕見,但是清朝開始流行.有清人隨筆寫道,康熙年間,北京城的朝鮮使團被群眾圍觀,大家都笑話朝鮮人著裝和髮型怪異,指指點點,小孩子一邊追著跑,一邊叫喊“高麗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