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人頭戴的腦袋後面兩片布是什麼東西?

古今說史


日本人稱“帽垂”,我們稱“屁簾”。別小看這兩片“屁簾”,也是一專多能,主要目的是防曬,兼具防蚊、防蟲、保暖、防寒等諸多作用,歷史相當悠久。

日本人有一個特點,特別善於學習,中國強盛時向中國學,歐洲強盛時向歐洲學,美國強盛時向美國學,但他們學習不是為了拍你的馬屁,而是為了有朝一日超越你,狠狠痛扁你。

“屁簾”最早就可以追溯中國唐朝

日本軍事學習精神尤其突出,如日本陸軍軍服幾經變化,學習過強大的唐帝國,學習過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學習過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這個“屁簾”最早就可以追溯唐朝。

中國軍隊在唐朝時便開始裝備“吹反兜鍪”,即有護頸作用的頭盔鎧甲,實際上是一種帽簷,但可以翻下來擋住脖子和臉頰,最主要的目的是用來抵擋敵人的冷箭,防止偷襲。

小日本曾在和唐帝國軍隊交戰中慘敗,一看這個鎧甲很好用,就原封不動照搬過去。

明治維新時,日本學習法國軍制,當時的法國陸軍軍帽也有類似的設計。

現代的“屁簾”始於佔領臺灣時期

日軍現代意義上的“屁簾”起於1899年。當時日本通過甲午中日戰爭侵佔臺灣,並在臺灣駐軍。當時的日本軍方正式規定駐紮臺灣的日軍必須使用“屁簾”(日本方面叫做帽垂布)。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臺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十分炎熱,日本士兵容易受到烈日灼曬,甚至曬傷皮膚,影響軍隊戰鬥力,所以軍方才要求統一穿戴有“屁簾”的軍帽。

除了遮陽防曬這一基本作用,“屁簾”還逐漸發揮出一些新功能

1、防蚊叮蟲咬。

亞熱帶、熱帶地區的蚊蟲叮咬是件很煩人的事情,搞不好還會傳播疾病,造成瘟疫蔓延,導致非戰鬥性減員,這個“屁簾”就可以起到保護脖頸,防止蚊蟲叮咬的作用。

2、保暖防寒。

到了中國東北等寒冷地區,這個“屁簾”仍然可以保護脖子和麵頰,防止面部和頸部凍傷,大家都知道,北方的冬季十分寒冷,稍不注意很容易把手腳和脖子、耳朵、面頰凍傷。

3、防碎片傷害。

即便是頭戴鋼盔的士兵,也保護不了頸部,而“屁簾”澤可以一定程度防止四處亂飛的彈片、碎石等潛在傷害。

4、防雨水滲入。

下雨的時候被雨水灌進脖子,全身溼透的感覺可不好受,“屁簾”一定程度就可以起到防滲作用,雨水可以順著這層布流向兩側而不會進入衣服內部。

5、防止大刀砍脖子。

長城抗戰時,鬼子被中國大刀砍怕了,時刻擔心大刀往自己頭上砍去,這層“屁簾”雖然不是鋼盔,但韌性很足,可以對付大刀鋒刃,一定程度減輕傷害。

6、防毒防煙防沙塵暴。

“屁簾”可以用來捂住鼻子或眼睛,防止有毒氣體侵入呼吸系統,也可以屏蔽燃燒造成的煙塵,甚至是前來搗亂的沙塵暴。

7、測試風向風力。

除了日本的膏藥旗可以測試風向風力,“屁簾”也可以拿下來掛在刺刀上,用來測試風向風力,簡便易行又實用。

當初日本發明“屁簾”時,恐怕也未料如此眾多的用途。親愛的朋友們,關於日本軍帽“屁簾”的用途,你們還有哪些腦洞?歡迎留言補充。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只要是看過抗戰片的人,都會發現日本作戰士兵頭盔上有兩塊布,可能普通看電視劇的人,僅僅覺得這是日本人的習俗,也沒有什麼,其實這兩塊布有大用處。

這兩塊布叫做屁簾,最大的用處就是防曬。

早些年的時候日本有這樣一種兵種叫做足輕,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打仗。但是在打仗之餘,他們也會充當簡單的搬運工,經常會幫著搬運一些東西,而搬的時候大多都得頂著太陽。要知道日本的夏季是很熱的,為了防護住脖子和後腦,這些人就創造了屁簾。這個屁簾其實挺不錯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看著難看。

我們都知道日本有一次改革,叫明治維新。這次改革之後,日本改變了以前的軍服,創造了新的軍服,原本新軍服為了好看捨棄了屁簾,卻不料沒過多長時間就又把屁簾裝上了。

其實最初屁簾並不是日本人發明的,而是法國陸軍的必備,是他們首先創造的屁簾,作用也是一樣的就是防曬。當初法國在非洲有殖民地,自然就有士兵在那裡駐紮,要知道非洲的氣溫是非常高的,因此法國陸軍想了個辦法,就是類似於屁簾的設計,當然這一裝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驅蚊作用。

之後在1899年的時候,日本政府提出要求,駐紮在臺灣的士兵要使用屁簾。因為臺灣緯度低,天氣熱,所以得使用屁簾。1938年的時候,日本重新了創造軍服,這下又把屁簾裝上了。有時候日本物資缺乏,那就使用毛巾等代替屁簾。1942年之前,很多日本士兵都待在中國進行戰鬥,並且很大一部分兵力都待在中國的南方,諸如湖南,湖北,廣州等地,這裡的氣溫非常高,一旦防護不好就會受暑,這時日本的屁簾就又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時候日軍在烈日下就要行軍,屁簾很好的遮住了太陽。


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知道日軍為什麼帽子後面會有布,其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因為這兩塊布使得日軍看起來軍容差,也看起來有點傻。屁簾也不是完美無缺,主要問題就是導致軍容較差。但是軍隊作戰自然是實用放在第一位,形象那些要往後放。


奇點歷史


之前有個朋友問薩沙,抗戰鬼子的帽子上有一種屁簾,像個簾子一樣拖在後腦上面。這是什麼玩意?幹什麼用的?看起來怎麼這麼難看?呵呵,這玩意還真有點用處,也是日軍制式裝備。聽薩沙說一說吧。

薩沙寫了幾本抗戰的書,很多朋友把我當專家。其實抗戰的知識淵博如海,我懂得真就是九牛一毛而已。不過,這個所謂的屁簾,薩沙還真知道是什麼東西。聽我來吹一吹。

早在三四百年日本戰國時期,就有類似的屁簾設計。當時的日本足輕(足輕是日本古代最低等的步兵,他們平常從事勞役,戰時成為步卒),一般裝備很爛。他們沒有武士的頭盔,帶著一種斗笠(日本叫做陣笠)。陣笠就是一種簡易頭盔,是竹子、木頭上塗上一層生漆製成的,基本沒有防禦能力。

這玩意的作用,就是防曬,防雨,也可以接水喝。陣笠的後面就有一種屁簾,和抗戰時候的屁簾大同小異。

屁簾的作用只有一個,就是防曬。

當年足輕的衣甲很爛,日本夏季陽光往往挺熾熱。足輕不但要打仗,還要從事重體力的搬運等勞力,經常頂著大太陽工作。他們的帽子遮不住脖子和後腦,防止曬傷就只能用屁簾。

客觀來說,這個設計還是挺有用的。屁簾並不妨礙士兵的行動,就是難看了一些。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採用新軍服,廢除了舊式所有軍服的設計,也包括屁簾。

不過,沒有多久日本就恢復了這種屁簾。

當時日本陸軍是學習歐洲最強大的法國陸軍(法國被德國擊敗以後才改學德國),很多裝備都是原封不動的山寨或者購買。

而法國的殖民地軍隊制服帽子,就有類似的屁簾設計。法國佬設計目的和日本古代一樣,也是防曬。法國人在非洲有不少殖民地,軍服的防曬是必須的。同時,在非洲很多熱帶叢林中,這種屁簾還有防止蚊蟲的能力。

在1899年,日本軍方正式規定駐紮臺灣的軍人必須使用屁簾(日本叫做帽垂布)。為什麼從臺灣開始?還不是因為臺灣殖民地是日本軍隊最靠近南方的地方,最為炎熱。

到了1938年,日本陸軍重新規定了軍服的制式,強調軍服必須使用屁簾。

從此時開始,所有屁簾由日本軍工廠正式生產,採用最好的布料。後期因為日本國內資源困難,開始使用各種下腳料,包括毛巾。

在1942年之前,日本陸軍主力全部在中國作戰,尤其在中國南方作戰。日本的氣候和中國有一定區別,其一就是日本人受不了中國的炎熱。

對於日本人來說,夏季氣溫30度就是難以想象的高溫了。但在武漢會戰的湖北、長沙會戰的湖南、廣東戰役的廣州、廣西會戰的南寧,夏季平均氣溫都要比日本高出至少5度以上,很多時候還有40度的高溫。日本人對於這種溫度是極其不適應的,經常出現中暑死亡或者大面積疫病情況。

在這種天氣,日軍的屁簾就發揮了自己的作用。有這個簾子遮擋,在暴曬下行軍就要好很多。

就是實用,這個屁簾在侵華日軍廣泛的裝備。

於是,我們看到的所有抗戰電影(除了冬季的戰爭),日軍的帽子基本都有這種設計。

屁簾也不是完美無缺,主要問題就是導致軍容較差。

在中國,一般老百姓是不會用這種東西的,只有在城市打工的苦力才會用毛巾搞出類似的玩意。

日本兵的屁簾往往成為中國老百姓嘲笑的東西,就軍人的形象來說也是很不好看的。

不過,日軍總體來說還是不顧什麼形象,先顧實用的部隊。直到日軍投降,屁簾始終是日軍的制式裝備。

因為這個屁簾看起來很滑稽,所有橫店抗日神劇中也必備。


薩沙


實戰中軍人戴的帽子是戰鬥帽,不同於軍帽。戰鬥帽講究實用,軍帽講究美觀。如我國的迷彩帽,色彩上效仿於用柳枝編的偽裝帽,看上去沒有硬簷軍帽挺括威武。我們平時在影像中看到的日本兵戴著豬耳朵似的兩片布的帽子,就屬於戰鬥帽。



日本的戰鬥帽也叫略帽,後面兩片布叫帽垂,和我國早期的電焊工戴的帽子相似,又和水泥廠、工地以及火車貨物裝卸場等揚塵多的地方的防護巾相像,有時還讓人想起防毒面具。


日本人做事有周到貼心的長處,在戰鬥帽的設計上會首先考慮用途的廣泛性,以適應長途遠征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意外情況和不便。



一、防彈片、防碎石、防塵土


與防電焊飛花相似,兩片布能把炸碎的彈片、石頭、塵土擋在脖頸之外,多了一層過渡防護,且乾淨衛生。


二、防炮聲


炮兵容易被敵我雙方炮彈爆炸聲震傷耳膜。


一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軍人如果失去聽力,也就算廢了。


日本帽垂對劇烈的震動能起到一定的緩衝、化解作用,可相應減少耳朵受損幾率, 從而增強戰鬥力。


三、應對特殊地理環境


日本人侵略成性,世界的各個角落他都想去佔有,也就有可能遇到各種地理環境和天氣。


如遇到荒沙漠野,帽垂可防曬、防風、透氣;


如遇熱帶叢林,帽垂可防蚊蟲叮咬。


1930年以前,日本的戰鬥帽是沒有帽垂的。但 日本頭盔的內襯很薄,冬季常和腦袋凍在一起,摘不下來,用熱水澆過再拔,會連頭皮一起揭下。


有了柔軟透氣的略帽後,先戴略帽,再套頭盔,就沒有頭皮受傷的情況發生了。


四、集中注意力


兩片布限制了視野寬度,有利於士兵集中於前方目標,專心致志,提高戰鬥力。


五、防刀砍


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認為剖腹而死是光榮的,而被砍頭是屈辱的,加之本身他們不善於近距離剌刀戰。


但在一些侵略戰爭中,偏偏遇上一些專門砍腦袋的武裝組織,如二戰中我國馮玉祥的大刀隊。


有了帽子後的兩塊布,就擋住了脖子的具體位置,對方下刀時就不容易找到脖頸,從而避免腦袋一下被砍掉。


六、防毒防火


日本人使用生化武器,在邊緣帶可用帽垂充當過濾布捂住囗鼻,防止中毒。


同樣,戰場起火時,帽垂也可起到防窒息作用。


七、測風向、風力


帽垂是可拆卸的,需要時拿下來掛槍桿上測風向、風力。


這種說法不靠譜:需要測風時,一般應有專人負責,哪需全員參與?


另外,有作戰經驗的人,憑沙塵就能很科學地測算風向、風力。


任何國家的戰鬥帽,除設計上把實用性作首選目的外,都含有那個國家的信仰、傳承和文化。


在日本天皇制度的影響下,略帽帽垂就有了護身符的意味,一片代表“八紘一宇”,是明治天皇留下的狂言,意為被我征服的國家畏懼我、順服我,天下一家,皆為日本所統一。另一片代表“四海一家”,指日本神國使世界一統。


從傳承來說,略帽帽垂有明顯的大和風,且有古代士兵“足輕”所戴斗笠狀的笠陣痕跡。



有書君在這兒咧咧了半天,說了一堆與中國人民有民族仇恨的日本軍國帽,並非吃豬尾巴吃多了鹹(閒)出了毛病來,而是想說:日本一個小小的帽子就能設計出這麼多用途,我們在做任何工作時是不是也應該學其所長,精心一點呢?

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一個國家取得進步和發展的應有思想。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就以小日本的智商,他們也發明不出這麼高明的東西 ,雖然看起來奇醜無比。

最早用於法國的北非兵團,因為北非,你懂的。大片的沙漠,炎熱的天氣,到處是蚊蟲,在那樣的天氣下,呆不了多久,在臉上和脖子上就會被曬成黑紅色,然後可能潰爛。如果有蚊蟲叮咬,那就更可怕,可能沾染疾病,甚至瘟疫。

To be or not to be,到底怎麼辦?

作為盛產思想家和藝術家的浪漫之國,法國人最終想出了,在帽子的邊緣封一塊長布條,除了正前方有帽沿的地方外,全部包裹起來。




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學習歐洲的先進文明,包括服裝。

在當時法軍號稱天下第一陸軍,牛逼的不行,就成為日本學習的對象。

只是日本人做了一些改革,把法國人的一塊布改成了二塊布、三塊布,甚至有的時候是四塊布。



有人會問,你這麼說有根據嗎?當然有。

根據《日本服制史》中的記載,明治時期引進法式陸軍服制的垂布時,也說明了是借參考和借鑑了法軍的北非軍團之裝備,考慮到烈日酷熱下長途行軍士兵的實際狀況而引進的配有垂布的軍帽,但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進。



這個東西,在日本軍隊中,俗稱“遮陽布”或“護頸布”,也就是說為了防嗮護頸而設計的。

從目前的資料中來看,日本曾要求駐紮在臺灣的軍隊必須裝備這個東西,後來在抗戰爆發後,日軍基本上都裝備了這個東西,尤其在進入中國南方作戰開始,更是不可減少的防曬利器。

當日本人進入廣東後,被當地人民稱為蘿蔔帽子,因為看上去蘿蔔葉子一樣。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我還沒有辦法證明,說有布的是日本陸軍中的野戰部隊,日本憲兵的帽子上就沒有布。



從更多的資料來看,作用還是比較多的。

當日本人在本土作戰或在中國北方作戰時,在鋼盔的下邊裝上這個布,可以防止汗水變冷後,導致士兵生凍瘡;當受到炮擊時,漫天的塵土不會鑽進脖子裡。

最重要的功能還是防曬,當日軍進入中國南方江西湖南廣西雲南時,不得不頂著40多度的高溫前進。在這個溫度下,很容易被曬傷。當進入山林時,又要面臨蚊蠅的叮咬,有了這塊布,就減少了很多麻煩。儘管如此,日軍在進入中國南方後,還是出現了大量的非戰鬥性減員。


日本天皇為了激勵士兵的作戰勇氣,把常規的兩塊布命名為:八宏一宇,四海一體。也就是在日本的神話體系中,可以保證參戰的日本士兵刀槍不入,但全是扯淡,到了戰場上還是一點用都沒有。當然日本天皇說了,被打死的人都是對天皇心不誠的。


新知傳習閣


日本人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民族,在他們的歷史中有過兩次非常重要的大轉變學習。

第一次大改變就是在白江口被大唐騎兵擊敗後的全面唐化,從這一次失敗後,他們開始沒有絲毫保留節制地全面學習起了唐朝文化,雖然說是學習,但更多時候是全面照搬,這種照搬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也留存了很多影子在日本的文化中。
第二次重要的轉變是日本近代史中的黑船事件,在黑船事件之後日本打破了死氣沉沉的封建社會,開始全面照搬起了歐美先進的科技文化,在他們一開始的填鴨式學習後,他們很快從落後的東方封建國家躋身到了先進的西方陣營中,和西方列強們展開了對中國這個古老富裕國家的侵佔掠奪。

大家在看關於日本侵略戰爭的影視作品時,應該都注意到了他們軍帽上看起來非常滑稽的布條了吧?這種布條在日本的軍隊中被稱為“帽簾”,但因為看起來非常滑稽的原因,所以這種布條在中國民間被稱為了“屁簾”。


這種帽簾的出現實際上與日本歷史中的兩次重大改變學習有關。

唐朝軍隊頭盔中的鐵簾以及日本人的學習

在唐朝的盔甲中也是有類似於帽簾這種配備的,在唐軍頭盔中有著用鐵片或者木片製成的鐵簾子。

這種鐵簾子能為士兵們在戰場上保護脖子不受對方的斬首,又不影響到脖子轉動的靈活度,而且又能防曬,實用感十足,所以在唐朝時期被大量運用在軍隊中。


在日本學習唐朝文化時,他們不僅學習走了唐刀的樣式,還學習了盔甲的樣式,所以日本的大名們也開始裝備上了模仿唐朝的盔甲,這個時候日本才開始出現了這種懸掛在盔甲上的簾子。

不過日本的物資非常貧瘠,他們的鐵料實際上是很少的,所以很多時候能用得起鐵盔甲鐵簾的一般只有“領主級”的大名才能享用得起,一般的武士們用的則是木甲、木簾。

日本的農夫士兵以及頭上的布簾

而在大名和武士之下,日本的軍隊中還有一個階級,那就是由農夫們充場的普通士兵。

在日本尋常打仗是武士們的工作,平常一場戰鬥是十幾名、幾十名、上百名武士互相用刀砍殺。

然後在他們的身後有著幾百號、上千號的農夫穿著藤甲、拿著魚叉農具在後面為他們助威,這些農夫基本上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如果哪一方的武士贏了,那就意味著這場戰鬥是哪一方贏了。


因為農夫士兵們的低下性,這個時候出現在他們頭上的簾子材質就變成了最廉價的布條,在很多時候這種簾子是起不到防護作用的,更多時候作用還是防曬,後來隨著日本歷史的變遷,大名、武士們頭盔上的簾子消失了,但是農夫士兵們頭上的簾子卻保留了下來。

一直到近代,因為要學習先進的西方文化、淘汰掉絕大多數傳統的東西,所以布簾才開始從日本的軍隊中消失滅跡。


日本因為學習西方文化,將帽簾經歷了淘汰到重新使用

其實在很多時候,這種簾子是敗也明治維新,成也明治維新的。

當時日本人的學習能力雖然給他們帶來了很多進步,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是有些盲目的,在當時他們的觀念中是有這種看法的:

西方有的必然是先進的,而西方沒有的就必然是落後的。

(明治維新後西化的日本人)

所以他們在發現西方沒有這種簾子的時候,就淘汰了這種簾子。

後來他們又無意間知道歐洲駐紮在非洲地區的士兵也有著這樣的簾子,這種簾子在非洲非常的實用,既能防曬又能防蚊,所以日本人就又重新將這種簾子普及到了自己的軍隊中。

首先出現在的地方就是當時他們的殖民地臺灣,因為臺灣相較於日本本土陽光比較猛烈以及蚊蟲眾多,所以這種簾子在臺灣的日本軍隊中開始擁有了用武之地,重新出現在了日本的軍隊中。


因為侵華戰爭的原因,帽簾全面普及在日本軍隊中

在民國時期,張作霖因為想要藉助日本人制衡俄國人,所以將一部分的日本軍隊放入了中國境內。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將整個東北丟給了關東軍,然後日本的軍隊才開始介入東北比較北方的黑龍江地區。


在日本關東軍駐紮在黑龍江的時候,他們遭遇到了嚴寒,他們發現在戴頭盔的時候,經常會因為結冰而導致脖部皮膚和頭盔粘在一起,一不小心就可能會扯掉一塊皮膚,最後沒辦法的他們又將在臺灣的帽簾普及到了嚴寒的東北,有著帽簾的阻隔,日本軍隊中才避免在嚴寒地區頭盔十粘住皮膚的尷尬。

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帽簾開始普及到了所有日本軍隊中,在他們燒殺搶掠的過程中,中國的太陽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折磨,所以在這個時候帽簾實際上是起到了阻擋太陽的作用。


所以說日本軍人頭上掛的布條實際上起源於日本人在歷史中的兩次跟風,日本人開始時所學習的東西雖然大多數是實用的,但很多時候卻還是單純為了跟風而跟風,就比如歐洲人留八字鬍的時候,他們就開始留八字鬍,但是當德國人因為使用生化武器的原因只留下了一小撮鬍子,他們也開始將鬍子剃成了一小撮,所以這就是他們的跟風習慣,這個布簾也是同樣的道理。


孤客生




在電影《舉起手來》當中,潘長江扮演的日本鬼子形象深入人心,特別是帽子上的那兩塊布,更讓他顯得非常的滑稽和搞笑。翻看二戰時期的老照片就會發現,當時的日本士兵普遍是這個裝扮。



這是日本的制式軍服裝備,一開始發明的不是日本,但是卻是通過日本而被人們所熟知。這兩塊布,看起來非常難看,但是他的作用卻比你想象的還要大。




這種兩塊布的設計被人們叫做屁簾,其實屁簾在日本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只有步兵才會使用。因為步兵在日本軍隊中是最低等的,沒有人願意在他們身上多花錢,連頭盔都帶不起,使用的是斗笠,斗笠後面就有屁簾。




一直到了二戰,日本來到亞洲作戰,又開始重新使用了這種設計。中國地域廣闊,氣候也各種各樣,東北太過嚴寒,而臺灣那邊又太熱。日本部隊甚至規定他們必須使用這種帽子。




在東北可以護著耳朵不被凍傷,在臺灣又可以讓自己的脖子不被曬傷,還能防止蚊蟲叮咬。不僅如此,在戰場上還能夠防止亂飛的彈片擦傷臉部,可以說救了數萬日本士兵的性命。當時日本甚至用最好的布料來生產它。

記得點點右上角的關注哦!

小飯的私家花園


日本軍帽後的兩片布,被戲稱為“屁簾”,這種設計作用還是很大的,以前古代的士兵,大部分軍帽也是這種設計,如果沒用,在資源匱乏的日本,不會這麼浪費資源,做兩片沒用的布做裝飾的。



第一,防曬保溫。

在氣候變化大的中國戰場,溫度高時會達到快40度,為了避免脖子被太陽灼傷,在帽子上加一個帽垂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日本初期佔領的東北地區,冬天又異常寒冷,加一個帽垂可以防止凍傷耳朵,起到保暖的作用。



二,戰場擋碎片。

戰場上戰鬥打響,會激起很多飛沙走石,除此之外,還有炸彈碎片,加了一層布簾後,碎片打到布簾上,因為布簾是軟的,它會把石片的力道化解,而且不會因為彈片鋒利的邊緣被劃傷,導致脖子的大動脈被劃傷而大出血,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是基本救不回來的,所以布簾的作用很大。


軍事一點通


日本軍人的軍帽腦袋後面兩片布叫帽垂布,主要是為腦後脖子防曬之用。這個裝束起源於3O0年後的日本戰國時期,國家命名的武士發有專有頭盔,而低級士兵則戴一種由竹條編制的帽子塗上柒,類似於中國民間斗笠,日本稱為陣笠。帽後垂兩塊布主要用於防曬。日本明治維新後,實行軍人統一軍制服,廢除了腦後的兩塊布,後來發現在臺灣與朝鮮殖民期間,中暑導致瘟疫發生,士兵帽後恢復了帽垂布的裝束,因為中國南方高溫達40度,日本最高也就3O度左右,有了腦後垂布以致腦後與脖子防曬,中國的民眾稱為屁簾,現在日本正式軍制服實行美製式,完全廢除了帽垂布的軍帽了。


感悟77741162


日本兵頭戴帽子兩邊垂下兩塊破布,遮住了耳朵,業界稱之為“軍帽垂布”,也有的簡稱之為“帽垂”,民間戲稱為“屁簾”。這種帽子的設計源自於法國,主要是為了在沙漠地區作戰的時候避免被太陽照射燙傷和防止灰塵迷眼,還可以避免蚊蟲叮咬。

但是,其實帽子兩邊加布的做法並不是日本發明的,而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

我國早在秦朝的時候,軍隊的帽子就有類似的設計了,而且有不少種類:有布的,皮的、還有金屬的等等,大家看過古代戰爭戲的應該有印象。

大家看看,我們中國人的老祖先是不是很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