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特色美食——重慶篇

排名不分先後:

1.重慶火鍋。

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縴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2016年5月,“重慶火鍋”當選為“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首,本次評選是按文化含量、知名度、美譽度、代表性、獨特性、地域性、時代性7大標準進行評選。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重慶篇

重慶火鍋

據傳大約在清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開始出現毛肚火鍋。抗戰時期,重慶的火鍋餐飲有較大發展,大街小巷遍開火鍋店,在二三十年代,重慶的鹿氏夫婦開辦了三五火鍋館,其後又出現了著名的有云龍園、述園、一四一、不醉無歸、橋頭等等火鍋店。在此基礎上,演變為現代的重慶火鍋。

2.重慶小面。

說到重慶給人的印象,人們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鍋、酸辣粉、橋都、山城之類的,但是重慶還有一種美食比火鍋還普及、親民的就是重慶小面。重慶小面是指麻辣素面,分湯麵和幹溜兩種類型,麻辣味型。重慶面還包括重慶小面和有臊子的麵食,如牛肉、肥腸、豌豆雜醬麵、榮昌鋪蓋面等。重慶面富於變化,在麵店,可以要求店家制作個人定製口味,如要求店家"幹熘"(拌麵)、"提黃"(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重慶篇

重慶小面

佐料是重慶面的靈魂,一碗麵條全憑調料提味兒。先調好調料,再放入煮好麵條。麻辣味調和不刺激,麵條勁道順滑,湯料香氣撲鼻,味道濃厚。

重慶面是作為南方人的重慶市民普遍接受的傳統麵食,因其獨特口感,以辣聞名,近年來全國知名。

3.重慶酸辣粉。

重慶酸辣粉是重慶城區廣為流傳的一種地方傳統名小吃,歷來就是重慶人的最愛之一。手工製作的主粉由紅薯,豌豆澱粉為主要原料,然後由農家用傳統手工漏制。重慶酸辣粉的粉絲勁道彈牙、口味麻辣酸爽、濃香開胃,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的重慶地方小吃。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重慶篇

重慶酸辣粉

酸辣粉的調配料方面,有借鑑重慶小面的調味手法,比如,使用油辣子海椒,用以獲得了味型的基本定位。但紅薯粉絲固有的物理特性:不吸調料,對此,口味執著又喜好鑽研的重慶人,因材施料,創制了既根植於渝城特色,但又個性鮮明的紅薯粉絲專屬口感。

“重慶酸辣粉”是純天然綠色食品,由於重慶的酸辣粉口味獨特、酸辣開胃,長期以來一直深受重慶人的喜愛,其特點是“麻、辣、鮮、香、酸且油而不膩”。素有“天下第一粉”之美名。

4.重慶抄手。

重慶抄手是成都市著名的傳統小吃,餛飩類的一種,皮厚肉多,形狀類似金元寶,口感香滑細膩,常配紅油高湯加青菜,是重慶人最愛的美食之一。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重慶篇

重慶抄手

宋代《武林舊事》中記載:“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餺飥’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餺飥’”。其實,南宋以後,餛鈍早已傳入市肆,是當時的美點之一。北齊顏之推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南宋的《夢梁錄》、明代的《長安客話》,以及清代的許多歷史筆記對此都有記載。

5.萬州格格。

萬州格格是重慶市萬州區(原四川省萬縣市)的一種傳統小吃,久負勝名。萬州“格格”很有特色,色、香、味俱佳,屬於川菜渝菜系下河幫菜,主要是由肉類和土豆一起蒸,味道偏辣。系萬州餐飲業一大亮點,成、渝(中心區)兩地類似蒸菜均欠火候。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重慶篇

萬州格格

關於格格的淵源歷史,“萬州格格”還有趣聞一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央某領導視察重慶路過萬州,順便瀏覽萬州風土人情,有相關官員、記者陪同,看見一招牌赫然寫著

“XX格格”幾個大字,領導好奇,問:“格格”甚麼意思?川報一記者逞能,趨前曰:格格者,蒙古族公主也,可能是抗日戰爭時期流落到萬州的蒙古貴族後裔在此居住......,此時,陪同的萬縣日報記者忍住笑,連忙打斷:不是的。格格是萬縣俗語,意即蒸籠,蒸籠蒸羊肉就叫羊肉格格,蒸肥腸就叫肥腸格格,蒸排骨就叫排骨格格,這些統稱格格,很好吃的。

6.重慶烤魚。

重慶烤魚是一種發源於重慶萬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屬於川菜或重慶菜。在流傳過程中,融合醃、烤、燉三種烹飪工藝技術,充分借鑑傳統川菜及川味火鍋用料特點,口味奇絕、營養豐富。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重慶篇

重慶烤魚

晚清年間,重慶名廚葉天奇的後人中出了一位聰慧女子。由於葉家的廚藝一向傳男不傳女,所以只授了她一些家常菜的做法,聊以侍候一家老小的日常餐飲。而她的父親只在逢年過節時方才顯山露水、上灶炒菜。一年春節,父親臥病在床,不能上灶,就命女兒做些普通菜草草過年,誰知女兒竟做出了一頓豐盛的大餐,技驚四座。其中,尤以一道用爐火燒烤後再炒料烹製的烤魚讓父親也歎為觀止。原來,此女一直潛心廚藝研究,平日趁父親不在時偷看了自家的菜譜,為了不在烹飪的手法中洩漏自己偷師所得,便在原葉家菜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心得,形成了獨具匠心的新配方。自此,父親發現她極具廚藝天賦,遂改變家規,將烹飪技藝逐一傳授,並把自家最引以為傲的炒菜配料秘方也傾囊相授。

7.重慶毛血旺。

重慶毛血旺起源於重慶嘉陵江畔的磁器口,是重慶市的傳統名菜,屬於重慶菜。具有麻、辣、燙、鮮、香的特點。麻辣鮮香,汁濃味足,開胃除溼。毛血旺烹飪手法粗獷豪邁,但又暗合烹飪至理,毛血旺開創了一種新烹飪手法,是重慶渝菜江湖菜的鼻祖之一,近年來,紅遍大江南北。血有補血和清熱解毒作用,並有預防和緩解缺鐵性貧血的效果。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重慶篇

重慶毛血旺

毛血旺乃磁器口名特三絕之一。民間有言子:到磁器口不吃毛血旺,等於沒到磁器口。

相傳,民國初,通南大巴山有一放木筏排子的張老么帶了一幫窮兄弟,順通江、渠河放木排下重慶,一路上斬波劈浪的艱辛就不用說了。那曉得,放至磁器口,正遇上杜枯水時節,九石缸壩把木排檔住,木排就擱在河壩,無論怎樣也劃不出去。眼看要到重慶城卻遇上這等事,大家都著急。更為著急的是帶的口糧已快沒有了。一連幾天,大家都以木排上僅剩的一點白豌豆充飢。張老么在木排上是老大,便上岸來想辦法弄點吃的。

那時候,磁器口碼頭上熱鬧非凡。水碼頭舟楫如林,泊岸的有糧船、菜船、牲畜船、竹木船、瓷器船、雜貨船、薪柴船、家船、囤船、打漁船等等;碼頭上的河街統是楠竹捆綁的竹棚,有米市、菜市、豬市、水果市、鐵貨市、木竹市、雜貨市、雞鴨蛋市、碗鋪、煤棧等等。

張老么得上岸來,聽見河街叫賣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特別是賣燒臘的吆喝聲、小炒的鍋鏟聲令他直吞口水。他好久沒有沾油葷,聽不得這些聲音,聽見了,就飢腸蠕動。

張老么走著走著,忽聽見一陣殺豬聲,於是循聲走去。

水碼頭一隅,開有好幾家屠宰房,天天殺豬。那些時候,豬的心肺、大腸等下水以及豬血之類的東西大都是不要的,滿宰房扔。

張老么走到一家屠宰房前,見一婦人從門裡出來,便拱拳施禮,說:“大姐,小人姓張,只因放木排於貴碼頭被困,現糧食已吃完,想討些不要的豬下水來充飢,如何?”

這家宰房的掌櫃姓王,婦人是王掌櫃的媳婦。巧的是婦人也姓張,名王張氏。王張氏是個爽快人,一聽來人也姓張,擊拳一笑:“兄弟,老天有眼,這麼巧碰上我了。我也姓張,說不定五百年前我們還在一口鍋裡舀飯吃呢!”忙進去徵得公公王掌櫃的首肯,出來送了些豬下水和剛接的豬血給張老么。張老么大喜,千恩萬謝,說是遇上貴人了。

王張氏趕忙道個萬福回禮說:“兄弟,這些都不是值錢的東西,不用如此施行厚禮。你若是不嫌棄,明日再來取就是了。”說罷,回身又隨手拿了兩根筒子骨出來,送與他,“光是豬下水和豬血,沒有幾多油水,這點筒子骨拿去熬點湯喝,也壯壯筋骨。”

張老么一路興高采烈,踩著晃晃蕩蕩的跳板上了木排,趕緊舀了江水把筒子骨熬上。熬上湯後又覺只是一鍋湯不能填飽肚子,便放了些白豌豆進去。待湯熬好,再把洗淨的豬下水切成片下鍋。因天冷,陣陣江風涼身,幾個嗅到湯香的夥計自作主張在鍋裡放了些海椒、花椒。起鍋時,張老么把豬血成塊入湯,放一撮鹽,便一人舀一大碗吃開了。這一吃,感覺味道好極了。湯鮮,血旺嫩,豬下水可口,白豌豆入嘴成粉汁,且麻辣暖身。眾人都說,這鍋大雜燴,勝過皇帝老兒的御宴。

自此,張老么天天去王家宰房找王張氏討豬筒子骨、下水、血旺,提回木排與白豌豆同煮熬,吃得木排上的眾夥計樂不思蜀。

8.南山泉水雞。

泉水雞是起源於重慶南山,是渝川地區流行的名菜,屬於新派菜。此菜口味香辣。一位叫李仁和的重慶村民發明了南山泉水雞的做法。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重慶篇

南山泉水雞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南山人大多以種花為主,一位叫李仁和的村民除了種花、蔬菜之外,還開了個“么店子”(重慶方言,意即食店),以供南來北往的旅客隨意吃點家常菜填飽肚子。因食店後院有一口深井,水源自山泉,遂取名“泉水食店”。店開到1993年,一天與朋友閒聊雞的吃法,他試著從籠裡抓出一隻土雞公,宰殺洗淨後切成小塊,撒上鹽、薑末,和著八成熱的一斤菜籽油酥炸,幾分鐘後,倒出部分菜油,加入一定比例的泉水和事先已酥制好的花椒、幹辣椒、大蒜、豆豉、冰糖等十數種佐料繼續炒、煨約20來分鐘起鍋完成。為了確認菜名和店址,李仁和乾脆用店名給這道菜命名,就此,一道具有“麻、辣、燙、鮮、香、嫩”的菜品———“泉水雞”問世了。

9.黔江雞雜。

黔江雞雜運用土家烹飪方法,泛指雞的內臟,即雞心、雞胗、雞腸和雞肝之類為原料。爆椒雞雜是地道的四川風味菜,雞雜的腥羶味重,將其與辣椒、泡椒和蔥薑蒜同炒,熱菜油烹飪紅豔豔的泡椒、粉嫩嫩的泡蘿蔔絲,既可以去除雞雜的異味,還使成菜脆嫩鮮香、辣得人食慾大增。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重慶篇

黔江雞雜

雞腸、雞肝、雞心等內臟為原料,熱菜油烹飪紅豔豔的泡椒、粉嫩嫩的泡蘿蔔絲,不足5分鐘,熱騰騰的一盆雞雜端上桌,這就是地道的風味菜———黔江雞雜。

“長明雞雜”餐館僅有不到100平方米。老闆李長明從14歲起進入飲食業,這家店也是黔江餐飲業的元老之一。從1992年起,該店開始賣雞雜。“當時流行吃歌樂山辣子雞,剩下大量內臟沒人吃,只有煮來自己吃。”老闆娘陳秋平回憶,當時,常有朋友來聚會,大家就在烤火的盆裡支起3塊石頭,用瓷盆裝雞血、雞雜、泡菜,混在一起炒。由於酸辣鮮美,吃雞雜就在黔江流傳開了。

10.重慶口水雞。

重慶口水雞是一道四川的傳統名菜,屬於涼菜。集麻辣鮮香嫩爽於一身。這道菜麻辣爽口,味美鮮嫩,一清淡,一火辣,美味兩重天。有“名馳巴蜀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州”的盛名。此菜主料選擇十分講究,一定要家養土仔公雞,重在調味,佐料豐富。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重慶篇

口水雞

"口水雞"這名字乍聽有點不雅,不過這名字的來歷倒卻有著文人的溫雅。郭沫若在所著《賟波曲》中,有:"少年時代在故鄉四川吃的白砍雞,白生生的肉塊,紅殷殷的油辣子海椒,現在想來還口水長流……。"烹調賜拈來"口水"兩字,倒成就了大名鼎鼎的"口水雞"。

口水雞之所以叫口水雞是因為有很多花椒,吃了會麻到嘴巴癱瘓不由自主流口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