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注》的作者王弼,是怎樣的人?

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的,最好的《莊子注》是郭象的,這是人們的共識。

史書上說王弼“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是一個很驕傲的人。

有人可能會對這一點很困惑:既然如此精於道家,為什麼在行為表現上卻是背道而馳?完全沒有道家那種低調內斂的風格?

要解答這個疑問,其實很簡單。我們要知道,王弼只是一名少年,生於官宦世家,書香門第,血氣方剛,又天縱英才,具備足以睥睨眾生的資本,怎麼掩得住發自內心的驕傲?所以才會“頗以所長笑人”。

《世說新語·文學》篇有一則王弼的軼事,於此可見一斑: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何晏注《老子》剛完成,去拜訪王弼,見王弼的註釋精絕奇妙而心悅誠服,說:“像這樣的人,才可與他討論天人之間的關係問題!”於是便把自己的註解稱為《道》、《德》二論,(而不叫《老子注》)。

歷史已經證明,何晏把自己的書名改“注”為“論”,並不是謙虛的表現,而是自知之明。1700多年過去了,王弼的《老子注》完好地流傳下來,成為註解《老子》的經典,而何晏的《道德論》卻早已失傳,只剩下書名留存於同時代學者的記述中。

至於老子所提倡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道家之風,王弼不是不懂,但以他風華正茂的年紀,不管他領會得多麼透徹,也是難以真正做到的。所以古人才說要“修德”——道在悟,德在修。“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而“修德”是需要時間的。

至聖如孔子,也是年至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慧能大師雖然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一朝悟道,其後卻也是混跡獵人叢中十五載,才出來講經說法。這十五年 ,就是慧能修行的過程。

悟後起修,自古皆然。

天才少年王弼,他只是悟道透徹,但由於天不假年,卒時年僅23歲,而未能修道。換言之,王弼並非“得道”之士,他只是一名不世出的天才哲學家。

老子、莊子、孔子、孟子、慧能等都是真正有道的聖賢,但不要忘了,他們都是長壽之人。

聖賢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假如孔子也只活到23歲,史書根本都不會記下他的名字, 更遑論成為萬世師表了。

也許有人會問:學道家的人,不是普遍長壽嗎?何以王弼只活了23歲呢?

的確如此。從古到今,不管是研究道家的哲學家,還是道教中人,長壽者比比皆是。像道家的祖師爺老子就活了160多歲,其後的莊子雖然可能飯都吃不飽,卻也活到了83歲的高壽。

但任何問題都是辯證的,人的命運並不完全取決於自己,還有一半在上天手上。

要想通過修養道德而長壽,至少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

第一,在進入老年之前,不發生意外事件。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醫學不發達。即使患上像闌尾炎、瘧疾之類今天看來不值一提的疾病,在過去都可能是致命的;

第二,在進入老年之前,不發生由於天生基因缺陷而導致的遺傳性疾病。天生的基因缺陷,好比埋藏在身體裡的定時炸彈,在進入一定年齡的時候,就會發病。這種時候,縱使養生的水平再高,充其量也只能延長一段壽命而已,很難達到長壽的水平。

像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只活了58歲,而他的弟子——著名的全真七子,除了劉處玄之外,全都比他長壽。尤其是丘處機,活到了79歲高齡。難道是王重陽的修為不如弟子嗎?當然不是,這隻能從個人天生不同的身體條件找原因。

王弼是由於身染癘疾(麻風病)而早逝。如果不是天妒英才,如果他能跟莊子一樣長壽,恐怕道家亞聖的地位,就不是莊子,而是王弼了。

王弼,這位23歲的永遠的少年,以他不可思議的天才之光,照亮了中國哲學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