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聖人皆孩之」之「孩」到底怎麼講

《道德經》的“聖人皆孩之”之“孩”到底怎麼講

關於《道德經》的二十個爭議之十四:“聖人皆孩之”之“孩”到底讀作哪個字比較好

出處:第四十九章

歧義:這個字有“孩”、“咳”、“閡”、“駭”、“㤥”等多種解法。

辨析:

“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孩之”這句話,帛書甲、乙本各有殘缺,但均無“皆孩之”三字,王弼本沒有“百姓皆屬耳目焉”,但王弼有對這一句的注“各用其聰明”,河上公本有這一句,帛書乙本作“注”,甲本用“屬”。

“皆孩之”之“孩”,河上公和王弼均作“孩”,嚴遵作“駭”,傅奕作“咳”,其餘版本還有讀作“㤥”、“閡”的。現當代名家中,陳鼓應、任繼愈讀作“孩”,高亨讀作“閡”,李零讀作“駭”。

不管讀作那個字,首先一點,這個字在這裡用作動詞,但用作動詞並不能作為否定“孩”字的理由,因為“孩”也可釋為“視為孩子”。陳鼓應解釋為:“有道的人使他們都恢復到嬰孩般真純的狀態。”任繼愈解釋為:“‘聖人’像對待嬰兒那樣對待百姓。”老子對“赤子”、“嬰兒”有這特殊的感情,所以如果對待百姓能做到像對待嬰兒那樣,這樣的領導者肯定是悟道之人。

第四十章的主旨是對聖人的讚美,褒揚悟道的領導者以民心為心,無所厚薄。以民心為心,就是指領導者要帶領天下百姓,使天下人心都歸於渾樸。百姓就像耳目,關注的焦點自然是領導者,他們能否吃得飽穿得暖,能否免於戰亂,取決於高高在上的君主。悟道的領導者,就應該使百姓像孩童那樣淳樸,使他們過上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生活。李零認為“萬民矚目,為君者處於驚懼之中”,所以應該讀為“駭”。可是一個領導者害怕自己的百姓,又怎麼能做到以百姓之心為心?

高亨說的“閡”很有見地,因為“歙歙焉,為天下渾心”正好與“使民無知無慾也”互為詮釋,就是要使百姓過上“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的生活。但上下文聯繫起來讀的話,釋為關閉則顯得不合情理了。老百姓的君主的耳目,他們關注的焦點都在君主身上,君主卻要閉塞他們,讓他們看不見聽不見,這樣的君主怎麼能配得上老子說的“聖人”二字呢?

結論:綜合考量,還是用“孩”字更為妥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