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從所學,所體認中來,對「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訓詁

(深圳市聚賢意拳協會 周廣學先生文)

《道德經》從問世以來,備受歷代賢達關注。隨著時間的流逝,真正的原意,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擔憂日甚,於是乎,眾生侷限在訓詁上的認知,儼然成為心中不二。特別在訓詁方面,被一些所謂的名家壟斷,尤其民國的一些學究的解釋,儼然把解釋權進一步壟斷話,讀者只能從這些所謂的名家解釋中,擇去自己認可的解釋,再看這些名家的人生經歷,就是魚塘裡的乘風破浪待春知,用字裡行間的語氣來揣摩其中的表達成為主流。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解釋,無論在書中,還是在網上搜索分歧較大,當然也有一些學究趨於一致的隨眾類,在不可逾越的名家中,我擇取幾位的解釋如下;

王弼《老子指略》中說:“玄,謂之深者也”。張衡說:“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說文》釋“玄”為“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宋代蘇轍注:“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

其實,“玄”字的本義是精微,老子是以“玄”作為抽象名詞概,“道”、“無”、“有”等概念具有同樣的意義。

“同謂之玄”就是“同”叫“玄”,“玄之又玄”就是同之又同。“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的正確解釋應該是:(“有”和“無”)這兩者同出於“道”而名稱各異;同出之“同”就叫做“玄”;同而又同,是理解“道”的關鍵。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二句的意思就是:同之又同,是認識天地萬物的方法。“同”是特別受到強調的,所以也可以說:同之又同,是認識天地萬物的關鍵。

故可謂玄就是天地萬物的一般規律“道”,與“道”相同。“玄”是生成宇宙和萬物的本體,它體現了萬物無窮奧妙的變化作用。

“國學大師”湯一介先生曾指出:“在中國哲學中把‘否定’作為一種論證方法也許可以說是老子最早加以運用和運用得最為出色的。以後中國的許多哲學家都採用‘否定’的方法作為他們建立哲學體系的重要方法,由於這種方法不肯定什么,又往往被稱之為‘負的方法’。湯先生還進一步闡釋道:“說它是什麼,就是對它有所肯定,可是肯定了這一面,必然會否定另一面,因此不能說它‘是什麼’,而只能說它‘不是什麼’。”

以上藍色段落,我是取自網絡搜索而來,看來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從“玄”是什麼來追究一番,雖然我一貫反對從字上來深究問題,但是在大環境下,還是要考慮其中的不同,到底“玄”的來龍去脈是怎麼回事,通過搜索,我 又得到這麼一段解釋,引起我的重視,雖然不是啥名家的解釋,顯然這段較為獨特。

網上一位凱普3號解釋:“玄”在甲骨文裡沒有。在鐘鼎文裡面有,就是兩個繩子相對一撮,形成“玄”的形狀。

道德經裡的“玄”亦如此。就是隨著事物的發展,從無到有而產生的轉變的意思。“玄者轉也,轉者變也” 以發展的角度看問題,用心洞察。可以找到面對任何事物,解決不同問題的竅門。

這段解釋,我認為較為接近老子的本意,首先從以上所謂的名家來看,我認為流於迎合的角度取代一切,所謂的名家,來歷皆是著書宣揚,尤其民國較甚。但是從“玄”字上解釋,以上名家尚可能搪塞,關鍵是後面的“眾妙之門”確實為難了這些名家。

倘若換個角度,這些假如是每個行業裡的行家,我堅信解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可謂了了術語皆可,如同以上凱普3號一樣,有自己的體認。

從我自身來解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當然從所學,所體認中來。這句話,就如同站樁一樣,不是單一因素所致,例如有的自學,片面於時間上的長短,而我求學的經歷則是,從精神誘導為主導下,把自身角度,舒適得力、時間孕育於一體的一種運動方式。

這種方式存在於形骸靜止中,而意念誘導的精神活動密不可分,這就是陰中有陽,正所謂靜中求動,“玄”可謂可謂其中的一個因素,例如形骸或者精神,或者時間,把這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如同農村大繩的趕製過程,每股都有自身的旋轉力,交織在一起才能錯綜互為,不斷續。

站樁從所學,所體認中來,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訓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