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出生入死」章(第五十章)

【校訂版全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出生入死”章(第五十章)

【詳解】

【出生入死】

這裡的“出生入死”是本義,就是指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形容從出生到死去的過程,與後世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的用法相去甚遠。

孔子在回答子路“死事如何”之問時說“未知生,焉知死”,強調要關注今生今世,勿需追問死後之事。儒家甚至認為壽命也不可過於關注和計較,只須致力於一己之修身立命。但是儒家注重和講究對死者的哀思和喪祭。相比儒家,老子的生死觀更為超脫。他認為人的生死都是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現象,而“道法自然”,所以用“出生入死”這四個非常冷靜的字眼來概括人的一生。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乃是指天地任隨萬物自然變化,自然生滅,不加主宰左右,聖人效法天地,任隨百姓順性而行,勞作生息,不加干涉阻撓。老子還說:“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參照這句話來看“出生入死”,就會更加明曉人的生死都是很自然的這一觀點。

老子洞悉生死的本質,但不代表他不珍愛生命,他也講“長生久視之道”,但他說的“長生久視”後面有個很重要的字就是“道”,合乎“道”,就是順其自然,就是他一直強調的“無為”,而所謂的“厚生”、“益生”,就是“逆其自然”,是強作妄為,結果一定就是適得其反。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本章的兩個“夫何故也”是主旨之所在。這句話的核心是“以其生生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是“自然”現象,自然的長壽和自然的夭亡都是天命,我們要淡然地對待它。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去勉強“生”,則恰恰成了另一個“作死”的“十有三”,就是“以其生生”而造成的“動皆之死地”者。這句話看起來是講養生,但和老子一貫的“無為”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如今社會,人們聚會,自主創業者聊得比較多的話題是最近投資了什麼項目,掙了多少錢,走仕途的人聊得比較多的話題是大國關係及最近的官場形勢等等。只有在舉杯之時才會不由自主地聊到誰誰已經不在了誰誰病重了等消息,然後會忍不住地黯然神傷。被人議論最多的有太不珍惜生命的,如本該戒酒卻仍酗酒者;也有太注重養生反倒讓自己無所適從,最後結局也不太好的。這是兩個極端,都是老子所不推崇的。

注重養生不是錯,錯的是過分注重養生,所有的事都錯在對這個“度”的把握上。“養生”也是一種慾望,過分注重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縱慾,縱慾就會刻意而為,最後對自己也造成一種損傷。現在保健品市場混亂,很多人就是過分注重養生,很多淺顯的科學常識都被忽視,卻寧願相信保健品商家的誇大宣傳,一些黑心商人看到可乘之機,大肆賺取昧心錢,這就是“生生”之弊。

【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這句話的核心是“以其無死地焉”,這裡的“無”和老子說的“無慾”“無為”之“無”邏輯上是相通的。

“避”字,帛書甲本殘缺,乙本作“闢”,一般理解為二者通假。有一些個注家則認為應該作“劈”,“不劈”意為遇上之後不招惹,“被”則作披講,不披堅執銳,意為“”守弱,不砍劈犀牛、猛虎,則不對他們造成威脅,也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戰場上你不披堅執銳則不會給對方士兵構成威脅,同樣也不會為自己招致殺身之禍。這種觀點看似很有見地,但與下文“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之“無所”二字似乎構不成因果關係。老子本句的歸結點是“無死地”的結果,而不是說“善攝生者”行為層面上的“不劈”。王弼說:“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無物以損其全”,就是“以其無死地焉”,所以才可以“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這樣倒退下來,似乎還是作“避”義勝。

“善攝生者”其實就是按“道”的原則來看待生死的人,他不像那些“生生”的人,因為沒有過度的慾望,所以也不會過分地奉養生命。因為懂得順其自然,所以才能“無死地”,也就是俗話說的“命不該絕”。

兕虎、兵刃也喻指人之一生所要遭遇的各種挫折、磨難及人情險詐,在艱難險阻面前,沒有貪念,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才是最能化險為夷的人;有了貪念,行動就會有阻礙,化解困難風險的難度係數就會增大,遇事做決策就難以迅速、果斷,因此錯過排除障礙的最佳時機,反而被困難束縛。

老子在講軍事、戰爭甚至養生時,也不會忘了和“道”、“德”緊密聯繫起來。他並不是說修道之人見了犀牛、猛虎依然可以大搖大擺,只是打個比方,勸告世人減少不必要的貪慾,按“道”的原則做事,對方方面面都是有幫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