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爲芻狗 有多少種解釋,又有多少誤讀?我的看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有多少人解釋和誤讀呢?

李澤厚的解釋:《中國文化》2015年春季號[總第41期],第1—14頁)

天地是不講“仁”的。但經過儒家吸收以後,儒家是很講情感性的,講“仁”,講“愛人”,把“仁”的東西與道家相結合,結合到《易傳》裡去,所以我講《易傳》是吸收了道家的儒家傳統,是把“仁”與“道”合在一起,變成“天”

從這裡可以看得出李澤厚把這個理解成天地不講仁,仁是仁愛之仁。

有人理解成這樣: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

最通俗的譯法: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胡適的觀點:《中國哲學史大綱(捲上)》

第一種,就是王弼說,那就是將仁解釋為慈愛;第二種,則作了哲理上的推闡,說: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

以百姓為芻狗 有多少種解釋,又有多少誤讀?我的看法

二、芻狗什麼意思

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芻狗,束芻為狗,以謝過求福。紙紮的狗那無異了。這種狗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所以有人給芻狗總結了一句很關鍵的話:用時顯貴,用後廢棄。

三國志中周宣對芻狗作了完美的解釋:芻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畢,祭品可以分人,祭祀結束,芻狗為車所碾壓,這之後就要將殘碎的芻狗拿去燒火了。

三、綜述

對芻狗沒有不同理解,但對整個句子的解釋意思卻大相徑庭,我提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都根本沒有注意到百姓這個詞義的變遷。把百姓當作老百姓來處理。

古時有二個群體,一個是平民貴族,一個是奴隸。平民也是貴族裡演化出來的。他們負責打仗,所以戰士是一種士,與兵是不同的。士最早就是低級的貴族階層,戰士是一種尊稱,一種身份的象徵,奴隸是沒有資格當的,這種在影視劇中的表現草原民族的時候,那時戰士的地位與此還比較相近。奴隸也是沒有姓的,而百姓如同戰士一樣都指的是貴族,而不是所有族群。

以百姓為芻狗 有多少種解釋,又有多少誤讀?我的看法

這樣以百姓為芻狗就是理解成把貴族當成芻狗,和把老百姓當成芻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

以的本意是:母子臍帶相連,形神特徵相傳,所以可以引申為聖人是把貴族和芻狗用上了等號,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按我的理解就是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是不是會特別照顧貴族,貴族在他的眼中和芻狗沒有什麼分別。

我想這裡體現在的是大仁,一種超越階級的大仁,這不就是現在我們所提倡的平等,不要忘記那是幾千年前,有奴隸整個群體的情況下,老子提出了這個觀點,何其先進,何其超前。

更重要的是井田制的解體,奴隸作為大族群的消亡,老子這個觀點對於當時來說不異於一種思想解放和前瞻性的預見,所以這句話體現了老子對時政的看法,以及施政的理念,如果深挖下去,內涵太深,太長,你估計懶得看,點到即可。

一句話:這是一句施政理念,又是一句時評,更是對下一個社會形態前瞻性的預判,而平等的理念超越二千多年,依舊震耀古今,再過一千年也不落後,這就是老子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