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呼蘭河傳》:一代才女的曠世傑作(插圖版本的別具特色)

一代才女的曠世傑作

讀蕭紅《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是蕭紅最為膾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亦是現代文學“最美的收穫”之一。它由作者構思並開始寫作於1937年的武漢,而因時世動亂不安,轉徙流離,直至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作品先是邊寫邊在1940年9月至12月期間的香港《星島日報》副刊《星座》連載,翌年5月由上海雜誌公司在桂林出版單行本,可惜作者未看到樣書就英年早逝了。

萧红《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的旷世杰作(插图版本的别具特色)

蕭紅(1911-1942)

《呼蘭河傳》自誕生後,多年來不斷再版、重印,成為最受歡迎的中國現代文學名著之一。魯迅超級欣賞的女作家,蕭紅真正的傑作。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筆名悄吟等,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1927年,進入哈爾濱東省特別區第一女子中學讀書。1931年,為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開始了一生的流浪和漂泊。1934年,與蕭軍一起到上海,得到魯迅先生的幫助。1935年底,出版中篇小說《生死場》,轟動文壇。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輾轉於武漢、臨汾、西安、重慶等地。1940年1月到香港,在病中完成了《呼蘭河傳》的寫作,並寫出長篇小說《馬伯樂》第一部及回憶性散文《回憶魯迅先生》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於香港,年僅三十一歲。

蕭紅是現代文學史上極具才情的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她擁有兩套筆墨,兩種才情。一方面關心民族、國家的生死存亡,窮人和弱勢者的生存境遇;一方面又專注於自己孤寂的情緒,心靈的微妙感受,對於愛和溫暖的追求與嚮往。

蕭紅對於國家民族的關心,更多時候聚集於批判國民性的痼疾這一焦點上。她曾經說:“現在或是過去,作家寫作的出發點是對著人類的愚昧。”便指這一點。蕭紅的這一追求直接受到魯迅“改造人的靈魂”的寫作導向的影響,是五四啟蒙精神的延續。

經歷多年漂泊之後對於故鄉的深切懷念和反思,促成了《呼蘭河傳》的寫作。

萧红《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的旷世杰作(插图版本的别具特色)

呼蘭河傳(完整版插圖本)原版完整珍藏!

蕭紅105週年誕辰紀念典藏版本

1

呼蘭河是一座怎樣的小城?

呼蘭河是一座並不繁華、甚至有一些愚昧的小城,城裡的生活單調刻板。

小城裡 的人們就像植物一樣,天真善良,卻也困窘狹隘。他們像活在日曆裡一樣,每一天都是努力卻散漫的,每一天也都重複而乏味。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經受著風霜雪雨,受得住的就挺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

蕭紅的寫作,就是紮根在這樣的故鄉里。她寫故鄉的風土人情,並不止於描繪風光,而是立足於“人情”二字。通過不動聲色的白描、平實的語言,紮紮實實地把呼蘭河小鎮人們的日常生活描寫得栩栩如生。

同樣是寫農民的劣根性,不同於魯迅先生辛辣的誇張諷刺,蕭紅採用的正是這種“四兩撥千斤”的白描手法,讓我們通過對這些底層人物命運的唏噓,瞭解到呼蘭河人們的善良與侷限。

呼蘭河的人們質樸淳厚,也懶惰自私。街道上的大泥坑,晴天時給周圍人家帶去蚊蟲,路過的人和牲畜有陷進去的危險;雨天則成為足以沒頂的水坑,但是沒有人想去把它填平,把這個障礙解決掉。

他們愚昧、迷信、落後。他們將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排斥在外。比如看到那拔牙店鋪大招牌上大大的一排牙齒時,只覺得稀奇古怪,出於好奇心停下來看,但是真正牙痛的人,寧願去熟悉的藥鋪子裡抓二兩黃連含著止痛。

農業學校校長的兒子掉入泥坑被救起後,人們議論紛紛,有指責學堂設在廟裡衝撞了龍王爺的,有說因為是孩子父親講課說沒有龍王爺而遭到了報應,越說越離譜、越誇張,卻沒有一個人去思考怎麼解決大泥坑帶來的不便和危險。

萧红《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的旷世杰作(插图版本的别具特色)

2

他們的愚昧、迷信,尤其體現在之後我們將閱讀到的,有關團圓媳婦的故事。這裡我們先大致地領略一番。

他們天性樂觀,但也自欺欺人。大泥坑的存在,給了大家消遣、熱鬧的機會,也讓他們有了吃瘟豬肉的藉口。那又青又紫的豬肉,被冠上“淹死豬肉”的名頭後,大家便在煎、炒、蒸、煮之後,“放心”地吃了起來。

偶爾有小孩道出了這些“淹死豬肉”其實是瘟豬肉這一事實,大人們卻為了面子打了孩子。看哪,他們告訴自己那不是瘟豬肉,說得多了、說得久了,就彷彿那真的是健康豬肉。呼蘭河城的人們,就是這樣自我欺瞞地過了一天又一天。

他們就這樣平平靜靜地活著、熬著,他們都是善良的、冷漠的。

就說那賣豆芽菜的王寡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安詳的日子,直到她的獨子夏天到河邊洗澡淹死後,她瘋了。於是她短暫地成為小城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但漸漸地也被遺忘了,甚至王寡婦的親人朋友也不再記得她的悲苦。

除了善忘,他們甚至還將這些不幸者,和瘋子、傻子、瘸子、瞎子規劃一類。瘋了的王寡婦還是賣豆芽菜,但城裡有一些冷漠的人,卻還偷她的菜。而大多數人,看到她因為菜被偷而狂哭時,也只是施捨幾分惻隱之心,就這樣過去了。

3

但是在蕭紅的敘述裡,最驚動人心的卻是這樣一段:小城的造紙坊裡,有一個私生子被活活餓死了。蕭紅輕輕地來了一句:“因為他是一個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麼。也就不說他了。”

從小城居民的視角、觀念出發,輕輕的一句評說,就把他們的冷漠、無知,刻畫得入木三分。是啊,初生的孩子就不是生命嗎?就不重要嗎?這孩子是誰的私生子,為什麼會被活活餓死?沒有人關心,於是作為讀者的我們也無從知曉,但冷漠的人心卻生動得很了。

同樣的,蕭紅還用幾句話敘述了幾件與人命相關的故事:染缸房裡兩個學徒,為了一個婦人打架,其中一個被按進染缸裡淹死,另一個則在監獄裡度過了一生。但這件事最多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談資,三兩天後就被遺忘了,淹死人的大缸裡染的布,照樣流通著,成為男人的棉襖、棉褲、新娘子出嫁時身上穿的大紅袍子。

還有,豆腐房裡兩個夥計打架,卻把拉磨的小驢的腿給打斷了。但是,蕭紅寫道:“因為它是驢子,不談它也就罷了。”但是打了驢子那人的母親卻為了這哭瞎了眼睛。這是為什麼?是賠驢子的錢讓這婦人家無力承擔。

或許,生活的窮困讓人們無暇去關心人命,更遑論動物的性命。他們冷漠、無知,卻也令人可憐。

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呼蘭河城的人們不關心死去的生命,愚昧,不關注現世的人生,他們的生活,似乎是很苦的,一天一天糊里糊塗地過去了。但他們卻關心著死後穿的、戴的,於是扎彩鋪裡的房子、衣裳、馬,都萬分好看、活靈活現。

蕭紅對那些人間悲劇輕描淡寫,卻對扎彩鋪裡的物品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幾個悲劇故事的留白,人們對死後生活嚮往的愚昧,讓悲的力量更加的強烈。

是啊,呼蘭河的人們過著窮窘艱難的生活,但他們並沒有想著如何做出行動去改變它,卻是藉由虛無縹緲的迷信,為自己勾勒死後富貴生活的藍圖,然而這一切對切身的生活並沒有任何用處。

萧红《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的旷世杰作(插图版本的别具特色)

讀著她冷峻筆鋒下的描寫,我們能感受到冷漠,心不斷地在墜落,又覺得彷彿被掐了一下又一下,感到生疼生疼的這是因為蕭紅在描寫這一切時,以看起來是“自傳體”的自我敘述出發,甚至還特意使用了孩子的視角。

孩子的眼光簡單而直接。,口吻一派天真、渾樸、稚拙。蕭紅還喜歡用傳統詩歌中常採用的“復沓”手法,如第四章中一再重複“我家是荒涼的”一句,加強了作品的音樂性和節奏感,突出了某種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感受、氛圍。

作品中也有幽默和諷刺,讀來令人忍俊不禁,但大抵上是一種“含淚的微笑”,透露出背井離鄉的作者心底的淡淡憂傷和哀愁。

總之,《呼蘭河傳》是一部意味雋永的經典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社會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讀者朋友們在閱讀中不妨讓速度慢下來,細細體味作品豐富的思想意蘊、舒緩自如的敘述調子,以及氤氳於美的文字中的迷人的味道、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