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閱讀碎片化的時代,重讀經典尤顯必要。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有價值的閱讀,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葉兆言

最近讀了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大作家矛盾曾評價這部作品: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

女作家蕭紅通過對典型的風土人情的描寫來展現濃郁的地方色彩。

在小說中作者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冬日邊陲小城特有的景象,使用了“掃帚”、“冰溜”、“大車店”、“狗皮帽”等地方性語言,描繪了“北方典型的風土人情”,營造了一種特殊的寒冷氣氛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美,同時通過描寫呼蘭城的風俗民情,又寫出了小城中人們的一種集體麻木的生存狀態。

《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

這部小說以特有的韻味貫穿其整個作品中的潛在的詩情,這種詩情在小說中常常以詩歌的抒情形式直接傳達出來,連語言、節奏都詩化了。

對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老胡家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看得人淚流滿面。和作者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當時也就12歲,那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卻千里迢迢到呼蘭城當童養媳。因為活潑,不像媳婦。所以受到婆婆的毒打,為了讓她變得懂事聽話,這打持續了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狠心的婆婆甚至拿鐵烙鐵燙小姑娘的腳。

後來女孩子被她們折磨得快發瘋了,她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燙的開水,她們就把女孩往缸裡按,昏過去再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旁邊竟有許多麻木的人幫忙,直到把人活活折騰死,真的是愚昧、麻木、可悲!

整篇小說沒有華麗的詞藻,作者用樸素地語言為大家娓娓道來地講述著她的童年經歷,以及她美麗的家鄉,故事悽婉、憂鬱,但卻美麗動人。

整部作品中,作者從小對祖父的依賴躍然紙上,祖父讓“我”感受到家的溫暖,他慈祥、善良、知書達禮,善解人意,疼愛“我”,不但教“我”讀詩,還教給“我”許多做人的道理,是“我”的人生啟蒙老師。

有二伯,“我”的遠房本家,是一個老光棍。性格非常古怪,不喜歡與人交談,卻喜歡同石頭、麻雀、黃狗聊天。他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卻常常遭到別人的嘲弄,他對主人絕對忠誠,卻又偷主人家的東西去賣。

馮歪嘴子,一位住在磨坊裡的鄰居,他靠拉磨、做年糕維持著基本的生活。他與王大姐結婚生子後,有過一段幸福生活,但也因此受盡人們的冷嘲熱諷。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兒子後離開人世,他獨自承擔起了養育兩個孩子的重任。

讀完這本書,內心感慨頗深。回想起那個年代,那座小城以及那個時代的生活在那座小城裡的人們,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

與那個時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天的幸福生活,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變遷,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幸運。

生活在現在這個幸福時代,是我們的幸運。願我們每一個人都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健康快樂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