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編者語:全球貿易摩擦加劇,促使各國開始更加關注內需市場。無論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進展,還是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帶來的影響,促進消費和內需市場都是重要的政策方向。從國際經驗觀察,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提高,少不了消費金融的支撐。當前,在去槓桿的過程中,中國金融監管力度全面加強,消費金融的政策生態也直接受到這一基調的影響。本文從消費金融發展的經濟、技術背景出發,在分析消金機構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監管要求後,探討消費金融未來發展的挑戰和機遇。敬請閱讀。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作者:巴曙松教授(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江雅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朱虹(中再集團)

根據《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的界定,消費金融指的是為消費者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的金融服務方式。而消費金融公司(以下簡稱“消金公司”),是指經中國銀保監會批准,在中國境內設立的、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向借款人發放的以消費(不包括購買房屋和汽車)為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一、中國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動力從何而來?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為消費金融奠定基礎,消費金融發展空間巨大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年輕一代消費方式的變化,以及金融業積極推動面向消費的金融服務轉型,都直接推動了中國消費金融快速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消費金融市場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2013-2017年,中國狹義消費信貸(不含個人住房貸款)市場規模穩步攀升,截至2017年末,其規模已達9.61萬億元,佔GDP比例12.08%。但與美國相比,還有明顯的增長空間。2017年美國消費信貸餘額達到24.98億元人民幣,佔GDP比例也高達20.05%。隨著經濟發展以及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未來中國消費金融領域的發展潛力將進一步得到釋放。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二)80、90後成為消費升級的主力,消費轉型帶動消費金融爆發增長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和消費人群主體的改變帶來中國消費升級的趨勢。一方面,在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提升的背景下,中國消費結構不斷變化,短期消費貸款佔比穩步提升,除了房貸、車貸外的短期普惠消費性貸款佔比不斷增加,由2010年的12.7%增長至2017年的21.6%;另一方面,80、90後成為此次消費升級中的主力,年輕一代的消費理念發生改變,信用消費意識不斷加強。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在消費市場上,從需求方來說,人們的消費觀念逐步從“價格導向”轉變為“價值導向”;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滾動年,中國線上中高檔消費人群佔70%,中高檔商品銷售額佔比更是達到91%。在供給方,消費模式也逐步從生存型轉變為服務型、發展型;一些電商巨頭,結合自身獲客渠道和大數據平臺,著力打造更豐富、更細緻的消費場景,旅遊休閒、家居裝修、醫美等新興消費領域逐漸進入消費者視野。此次消費升級正在從品質和數量兩方面促進產業轉型,由此帶來的多元化消費場景更是為消費金融提供了業務發展新模式。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三)逐步覆蓋到更多長尾客戶,新技術的應用拓展了消費金融的發展空間

大數據風控、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進步,給消費金融提供了更多發展的空間。對於那些消費需求旺盛但缺乏客觀徵信記錄的長尾用戶,消費金融可以藉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完善對客戶資質的正確評價,使得消費金融更具普惠性。以大數據風控在消費金融中的應用為例,在貸前,可以通過海量數據對用戶進行信用評級和定價;在貸中,可以通過行為評估模型進行風險監測和催收管理;在貸後,可以根據用戶的還款習慣反饋數據、調整模型。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新技術,為消費金融提供了更多的發展路徑。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二、評估當前中國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現狀

2017年中國持牌消金公司盈利爆發,其中,有三家公司淨利潤超過10億,多數企業實現扭虧為盈。傳統消費金融和新興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在差異化競爭的同時,呈現出不同形式的融合趨勢,線上與線下結合的發展模式逐步贏得市場認可。同時,資金成本上升、不良貸款率偏高等問題依然制約著行業發展。非法經營、暴力催收、惡意欺詐等風險事件引人關注,有的問題平臺陸續浮出水面。隨著監管政策逐步收緊,消金行業正迎來行業格局調整和市場洗牌階段。

(一)中國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發展現狀

1、業務模式呈現融合發展之勢

從當前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模式來看,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以線下渠道為主的消金公司。這類公司在線下鋪設地推團隊,採用“駐店”的模式開展線下貸款;這一方式將獲客渠道以及業務成本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於消金企業來說也就是試圖佔據展業主動權,這類模式前期人員和推廣成本較高,屬於重資產模式。可以說,捷信消費金融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截至2017年末,捷信在中國已覆蓋312個城市,設置超過23萬個POS貸款點,團隊規模7.1萬人。但同時,網點快速擴張也帶動捷信營銷成本上升。捷信集團發佈的2018年一季度報顯示,捷信中國市場一季度虧損額達8800萬歐元(採用國際會計標準)。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消費金融三類業務模式比較

第二類是純線上、互聯網應用程度較高的消金企業,如招聯消費金融。這類模式的獲客、風控、貸款管理等流程基本在線上完成。從特徵看,這類模式前期投入較低、短時間往往可以獲得可觀的客戶規模並且實現大規模貸款,但可能的潛在風控可靠性降低,總體上十分依賴於互聯網技術,且後期管理成本會上升。像招聯消費金融強調的就是純線上貸款模式,與支付寶、騰訊信用等互聯網具體合作,使用它們的獲客渠道並進行放貸。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第三類是將線下業務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消費金融公司。在這一模式下,消費金融公司多與線下零售商合作,結合消費場景,創新消費信貸產品,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模式,推廣線上分期和貸款業務。這種融合發展的商業模式在行業競爭加劇的環境下發展迅速,以馬上消費金融為例,馬上消費金融和其三大零售巨頭股東(重慶百貨、浙江中國小商品城、物美控股)共同注資,開展業務,線下渠道較多,獲客效率高。2017年,馬上消費金融似乎一度成為行業黑馬,實現營業收入46.68億元,同比增長2854.43%;淨利潤5.78億元,同比增長8765%。 “線上+線下”、“金融+科技”的業務模式成為馬上金融的重要業務特徵。

2、2017年消費金融公司迎來盈利大爆發

2017年中國的消費金融行業首次出現有三家企業淨利潤同時超過10億元大關;此外,多家企業扭虧為盈,進入了業務穩步增長期。具體來看,中銀消費金融超過招聯、捷信,成為2017年淨利潤最高的消費金融公司,淨利潤達13.75億元,同比增長157.78%。排在第二的是招聯金融,2017年實現淨利潤11.89億元,同比增長266.97%。緊隨其後的是具有外資背景的捷信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2017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32.36億元,同比增長106%;淨利潤10.22億元,同比增長9.77%。雖然捷信的淨利潤數據和增速,在2017年落後於招聯金融,但它是首家營業收入過百億元大關的消費金融公司,市場優勢地位明顯。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還有一家公司也開始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在2016年實現扭虧為盈後,2017年馬上消費金融公司以“金融+科技”為核心模式快速增長,全年營業收入達46.68億元,同比增長2854.43%;淨利潤5.78億元,同比增長8765%。憑藉行業快速發展的東風,2017年還有包括蘇寧消費金融、華融消費金融在內的多家公司實現扭虧為盈。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3、資產規模擴張迅速,資金成本持續上揚

與業績快速增長伴隨的,是資產負債規模大幅擴張,與此同時消費金融公司也面臨資金成本上升的壓力。截至2017年末,馬上消費金融的總資產為318億元,是2016年的4.2倍;招聯消費金融公司總資產469.80億元,是2016年末的2.5倍;捷信2017年資產負債規模也近乎翻倍。資產端規模快速增長,倒逼負債端擴大。而隨著金融去槓桿的逐步進行,市場流動性趨緊,融資成本逐步上升。

2017年末,“現金貸”通知頒佈,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來源受到更嚴格的管制。此後,行業內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頻頻發佈增資或擬增資信息,以通過增資緩解資金壓力。

4、風險偏好相對較高,不良貸款率仍呈上升趨勢

由於消費金融機構的目標客戶群主要是年輕、低收入人群,借貸准入門檻比銀行業金融機構低,覆蓋了傳統金融機構客戶群的部分空白,但也要面臨更多的風險及更高的不良貸款率。根據市場上的公開數據,2017年,消費金融行業的不良貸款率處於上升趨勢,消費金融公司的不良率也在持續走高,且上升速度明顯高於商業銀行。雖然這裡面一部分是因為消金公司在獲客上比傳統金融機構面臨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但同時也是由部分消金公司自身過分關注短期業績、風險偏好較高所導致的。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二)中國消費金融行業的監管現狀

1、爆發式增長後,消費金融亂象有待規範

2009年,當時的中國銀監會頒佈《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2010年 4家首批試點公司成立。隨後,監管政策對消費金融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強,2016年人行、銀監會聯合印發《關於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網絡零售平臺在小額消費領域開展合作,行業開放度提高。政策的扶持加上消費環境的改善,消費金融公司在近兩年享受到市場紅利,消費信貸市場發展速度驚人。僅在2017年1至8月,中國居民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達1.28萬億元,這一數字是2016年全年增長額的1.54倍。火爆的市場體現了中國消費金融強勁的發展勢頭,但在數字背後也隱藏不少行業隱憂,需要針對性地強化監管。

在2013年至2016年底,中國居民短期消費信貸增速一直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大體保持一致,但在2017年,消費信貸增速突然大幅上升。據易居研究院分析,2017年1至8月激增的短期消費信貸中,有3700億元可能屬於異常消費貸款,其中應當有相當比例可能流向房地產市場。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圖:月度短期消費貸款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速走勢對比。數據來源:央行、國家統計局、易居研究院

消費貸等非房貸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實際上給一部分居民提供了風險更高的加槓桿渠道,特別是把一些支付能力不足的消費者拉入房地產信貸市場;一旦房地產市場的走勢出現逆轉,這一部分居民的違約風險暴露,就可能造成金融風險。

不只是部分消費貸有可能會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實際上,部分“現金貸”的多頭借貸、暴力催收等問題也在實際上困擾著行業發展,一些機構的“惡意欺詐”、“重複授信”問題也埋下了風險的隱憂。

2、監管框架日趨明細,消費金融進入規範發展時代

中國消費金融在經歷野蠻生長之後,2017年迎來全面規範監管時代。4月,當時的中國銀監會頒佈《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監管部門清理整頓現金貸和校園貸。6月,中國銀監會要求非銀行機構退出校園貸。11月,網絡小貸牌照暫停審批。12月,央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下稱《通知》),對消費金融中的“四無產品”——無場景依託、無指定用途、無客戶群體限定、無抵押等特徵的“現金貸”進行了規範。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表:消費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此次頒發的《通知》主要從資金來源、機構資質和業務規範上對消費金融進行了界定。資金來源方面,禁止以任何方式非法集資或吸收公眾存款;禁止通過互聯網平臺或地方各類交易場所銷售、轉讓及變相轉讓本公司的信貸資產;禁止通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融入資金,以信貸資產轉讓、資產證券化等名義融入的資金應與表內融資合併計算。機構資質方面,強調準入管理,未依法取得經營放貸業務資質,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經營放貸業務。業務規範方面,規定利率上限,各類機構以利率和各種費用形式對借款人收取的綜合資金成本應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利率的規定。不能誘導借款人過度舉債、多次展期(上限2次),不得暴力催收,洩露客戶隱私信息。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隨著金融框架日趨明晰,中國消費金融行業正在迎來行業內部洗牌整合階段。無資質的機構將難以開展消費金融業務,不合規的業務開展方式將難以為繼,行業集中度有望明顯提升。經歷一段時期短暫的野蠻生長後,隨著監管框架的明朗和消費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日益成熟,中國的消費金融正在走向規範轉型及行業整合洗牌發展階段。

三、展望中國消費金融的未來發展趨勢

從目前的趨勢看,當前的消費金融行業發展正在轉型中洗牌加速,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也必然會面對如下幾個方面的挑戰:如何獲取成本更低的資金來源、怎樣實現有效的風控、在強勁的競爭中如何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

(一)當前中國消費金融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資金來源渠道與融資成本制約行業發展

根據當前中國的監管要求,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來源僅限於註冊資本、股東存款、向境內金融機構借款、發行ABS和同業拆借資金。其中,消金公司通過發行金融債券、同業拆借融資有較高的准入門檻。從盈利指標來看,消費金融公司需要最近三年連續盈利才可能發行金融債券,連續兩年盈利才可獲得准入同業拆借市場的資格。目前獲准進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只有7家。

2017年12月,《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下發後,從市場上觀察,總體上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成本有所走高,資金壓力有所上升。一方面,《通知》要求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來源要受到監管機構審慎管理、銀行理財投資等資管資金不得投資於現金貸、P2P機構不得撮合銀行業金融機構資金參與P2P網絡借貸等。另一方面,《通知》對消金企業的高槓杆率進行了嚴格限制,不僅要求小額貸款公司的ABS融資計入表內,且對於超比例規定的公司,應制定計劃限期達到要求。在全面“去槓桿”的大環境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仍面臨較大去槓桿壓力,資金來源渠道約束與資金成本上升成為消金公司的明顯挑戰。

從2017年12月開始,為了滿足監管要求、化解資金壓力,同時也為公司業務儲備更多“子彈”,不少消費金融公司開啟了一輪增資潮。截止2018年5月,已有6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宣佈增資計劃,註冊資本在10億元以上的消費金融公司將越來越多。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2、客戶定位下沉,風控能力面臨更高要求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數據,中國目前仍有9.6億人無正式信用記錄,大部分消費類貸款客戶都是無信用卡無徵信的“白戶”,集中在中低收入家庭及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作為傳統個人金融服務的延伸,消費金融在更具普惠性、覆蓋更廣泛的長尾客戶的同時,較低的客群准入門檻也為消費金融公司的風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資料來源:TalkingData移動數據研究中心

首先,中國個人徵信體系建設還有待完善,個人徵信體系還不足以支撐消費金融的整個審批及風險防控需要。雖然傳統金融機構掌握著不少信用數據,但這些數據往往封閉性高、獲取難度大,多數數據無法與消金企業共享;此外,各消金公司之間的信息往往並不透明,通常是每個消費金融平臺都單獨採集徵信數據,這不僅把數據採集場景相互割裂、數據源散亂,且每個平臺的數據都未能實現統一化和標準化處理,使得各平臺的徵信信息形成數據孤島。一旦形成數據孤島,就可能出現多平臺重複借貸、借舊還新等不良現象。

另一方面,隨著企業服務對象的快速下沉,消費金融公司面臨的客戶風險自然相應上升。當信貸規模急劇擴張時,一旦消金公司面臨的違約比例上升,就很可能使整個公司的經營難以為繼。

3、多方力量角逐,消費金融行業競爭趨於激烈

消費金融市場的巨大潛力,吸引了不少競爭者的參與,也使得市場主體日益增加,各市場主體在產品、場景等方面競爭不斷增強,也給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帶來了發展的壓力。

當前,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包括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以及以P2P、消費分期平臺為代表的其他消費金融平臺。在當前市場上,商業銀行擁有顯著的資金成本優勢,其以信用卡為代表的消費金融產品早在十年前就已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在互聯網技術的崛起下,互聯網金融公司憑藉高流量、場景渠道獲得快速發展;此外,消費分期平臺通過早期的推廣,在各自的垂直場景實現了客戶積累,這也成為它們長期發展的關鍵。多方力量角逐,競品不斷湧入,獲客難度上升,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不得不探索新的業務模式。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圖:消費金融市場競爭格局。資料來源:TalkingData移動數據研究中心

根據當前的監管要求,消金企業不得開展房貸、車貸業務,並且所放貸款期限在1至12個月、金額在20萬以下。這明顯壓縮了持牌機構的業務發展空間,若市場上的消費金融企業無法創新出適合當下消費需求且滿足監管要求的借貸產品,便難以與新的競爭者抗衡。

(二)當前中國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的前景

在強監管時期,業務合規推動的行業洗牌、內部風控加強、消費場景拓展將是消費金融行業的重要方向。對整個行業而言,建立完善互通的個人徵信系統變得尤為重要。

1、加強風險管理

在中國金融去槓桿繼續推進的背景下,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使得居民槓桿加大、家庭債務上升。一方面,可以依託監管的力量引導市場,嚴控個人及家庭單位的過度授信;另一方面,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應加強風控能力,根據不同的目標客群、產品類別建立差異化的風險控制政策。

同時,監管趨嚴也提高了對消費金融機構風控能力的要求。消費金融機構與第三方合作開展貸款業務的,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藉助科技手段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將成消費金融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2、開拓消費場景

2017年12月,《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發佈,明確禁止轄內消費金融公司發放無指定用途貸款,且要求公司嚴格進行貸前交易背景真實性調查。《通知》的頒佈對無場景依託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將產生較大沖擊。

目前來看,中國消費信貸市場上,消費場景過於侷限在較小的範圍。銀行信用卡應用行業滲透率較高,而面向特定消費場景(例如:裝修分期、教育分期、醫美分期等)大多處於用戶培育階段,未來有較多提升空間,預計也會是各大消費金融機構爭奪的主戰場。

巴曙松等:行業洗牌階段,中國消費金融機構何去何從?

資料來源:TalkingData移動數據研究中心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與政策基調下,中國的消金公司只有發掘出更多元化的場景,把好的產品與場景結合起來,深耕細作,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消費金融行業形成差異化經營,才能在 競爭中實現平穩的業務增長。只有將風控體系、資金管理能力與場景端形成有效融合的消金公司,才有機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3、完善社會徵信體系

逐步完善社會徵信體系,將消費金融尤其是互聯網消費金融信息納入徵信系統,對於消費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消費金融行業較低的客群准入門檻從源頭為消金公司帶來更高的客戶風險,當前還不太完善的個人徵信系統也制約了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加快建立消費者個人信息數據庫,逐步形成覆蓋人群廣泛、信息多元的徵信數據庫是整個消金行業面臨的重要任務。同時,各平臺之間應努力打破數據孤島,整合分散在不同金融機構和單位間的信用數據、消費數據和其他生活類數據,助力完善的社會徵信體系的建立。

文 / 巴曙松教授(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江雅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朱虹(中再集團)(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

參考文獻:

[1]巴曙松,黃文禮,許南燕.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J].武漢金融,2018(04):4-8.

[2]巴曙松,程曉紅.消費信貸快速擴張下的金融體系[J].西部論叢,2004(11):45-47.

[3]孫國峰.中國消費金融的現狀、展望與政策建議[J].金融論壇,2018,23(02):3-8.

[4]楊東.從現金貸監管政策看消費金融規範和發展之路[J].清華金融評論,2018(01):23-24.

[5]易觀. 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專題分析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