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食品究竟有多少令人排隊的理由

網紅食品究竟有多少令人排隊的理由

付出兩個小時,換來一條精彩的朋友圈,收穫一連串點贊,在很多人眼裡是個實惠的選擇,反正太陽底下無新事,吃到熱門食物,也是一種本事,如果是男友為女友排隊,更是愛的象徵。

我就吃過一次網紅食品,是×師傅糕點,山寨無數,但我堅持要買到最正宗的,就去了認證店鋪。非繁忙時段也排了幾個人,排到了我,一想是網紅食品,又耗費精力排隊,不多買點對不起自己,這個也要,那個也要,買了80塊錢的糕點。路上就偷吃了幾口,滿嘴的肉鬆和沙拉醬,咂巴一下,有點膩。回家後迫不及待拿給父母吃,介紹說這糕點有多紅,上海人都要當伴手禮帶回去。爸媽勉強吃了兩塊,說還行吧,我還嫌棄是他們味覺不夠靈敏,×師傅可是眾口稱讚的“美味”。

後來為了消滅這80塊錢的糕點我付出慘痛代價。網紅食品價格並不貴,20元一杯的奶茶,20元一斤的糕點,30元一塊的蛋糕,6只50元的青團,30元一盤的小龍蝦蓋澆飯,誰都負擔得起。但為了吃下這4斤的糕點,我一個禮拜的健身成果全部白費,一節私教課400,等於浪費了一千多塊錢。只因它是網紅,哪有不嚐嚐的道理?口腔裡塞滿了肉鬆和甜膩的沙拉醬,最初的新鮮漸漸化成了厭煩,怎麼還吃不完?

網紅食品容易買多,既然費勁排隊,又有購買限制,何不多買幾種,又怎會不多吃幾口?於是有人不停吃蛋糕,喝下幾杯奶茶,像是對時間成本的補償。下決心的減肥計劃在網紅食品前宣告破產,可咂巴那些甜膩的味道,無非就是太多的食品添加劑。

買網紅食品,買的過程大於吃的味道,興奮感從聽說、排隊到購買,直至拍照上升至頂點,吃完又急速下滑,很多人得出“不過如此”的結論。手機攝像頭彷彿充滿神力,經由它們拍攝的東西顯得莊重起來。當然拍攝並非隨意,而是講究一種構圖、配色,達到景色、人物、物三者的和諧統一,人物的部分肢體會刻意入框,如一隻握著烏雲冰激凌的手,如在牛蛙面上比出的V字手型。

吃東西這種再簡單不過的日常生活,被人為地拉長,變成一種儀式化的行為,只有經過排隊的食物,才是具有品質認可的食物。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有人總結了網紅食品幾大特徵,或者說炮製爆款食品法則:一是要在食品前面加一個老年人的名字,如“胖阿姨香酥雞”“王阿婆絲襪奶”——聽什麼“阿婆”“師傅”的,一下子就覺得正宗、有秘方,阿姨哪能騙人?二是網紅食品裡講究加料,有些料一定要往死裡放,比如芝士,炸豬排裡面放,麵包裡放,湯裡放,你只要放得多能拉出絲來,小姑娘都覺得好吃。還有牛油果、榴蓮,多放點水果她們開心死了;三是找100個人來排隊,生活時尚頻道主持人採訪一圈,本地微博公號一起推,加上嚴苛的購買限制:限量、回答暗號、星座特惠,對待客人不理不睬,越嚴苛他們越買賬;四是不管賣什麼都加上“網紅”兩字,總會有人相信。這幾條做到, 不管賣什麼都是爆款。我還要補充一點,網紅食品一定要充滿視覺感,能拉絲的芝士,鮮豔的水果,密密麻麻的肉鬆,厚重的奶蓋,集中攝像頭的焦點,讓人得出花費兩小時排隊真值的滿足感。

但這種模式化的生產方式,讓人懷疑,它是一種逆向思維過程,不再依靠時間的檢驗,和工藝的提升,完全從人的從眾心理出發,反向推導,什麼會讓人排隊?是超高的性價比,是發朋友圈的虛榮心,還是人云亦云的“口碑”?這些經過商家的量身打造,必然能炮製網紅爆款。

排隊所承載的是一種願意付出時間而獲取的成就感,大家認為越是付出時間成本的東西越是好東西。本來這種時間成本既體現在製作者的長時間製造,也體現在購買者願意花時間等待獲取。但現在,只有購買者付出時間成本,製造者反而是批量生產,他們更多的時間花在營銷,而非產品質量提升上。

至於味道、食品安全、營養配比,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