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突然撲通撲通狂跳,怎麼回事?

房顫是很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多發生於有器質性心臟病的老年患者,也可能孤立地發生於平素健康的中青年身上,被稱為21世紀的心血管流行病。

今年6月6日為第6個“中國房顫日”,作為“中國房顫中心構建單位”、“中國房顫中心心房顫動介入診療技術(射頻消融、冷凍消融、左心耳封堵)培訓示範基地”,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心血管內科給大家來一波“硬科普”。

指導專家:楊平珍教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珠江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心臟突然撲通撲通狂跳,怎麼回事?

房顫,心房顫動的簡稱,是指心房無規律地、快速地跳動,心房率能達到350~600次/分(正常情況下為60~100次/分)。

正常的心臟,由竇房結(位置在心房的右上方)擔任指揮部,它發出“命令”,依次傳達給心房、房室結,最後到達心室,指揮整個心臟的跳動。但房顫發生的時候,心房不僅不遵從指揮部的命令,而且還胡亂指揮房室結和心室。

儘管此時房室結能過濾一部分錯誤的指令,但仍然會導致整個心臟快速、沒有規律地跳動。

心慌胸悶好轉,可能是病情在加重

楊平珍教授介紹,心房顫動一般發生在左心房,心房發生病變後,常表現為心慌氣短、胸悶、乏力,這些症狀都會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對於已有心絞痛的患者,房顫可能會使原有的心絞痛症狀加重;長期的房顫會使心臟負擔加重,最終發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此外,房顫還容易併發血栓和栓塞,嚴重的會導致中風、癱瘓、截肢。

房顫的發展規律是從陣發性房顫逐步過渡到持續性房顫。由於長期的耐受,在此過程中,心慌、胸悶的症狀反而會好轉,很容易被誤認為病情好轉。但其實,持續房顫恰恰是最危險的,會增大癱瘓中風的風險,更需要及時積極治療。

如果有以下症狀狀,需要警惕是否患有房顫:

胸部疼痛、壓迫或者不舒服;

感到心臟跳動紊亂或心跳加快;

頭暈眼花或昏倒;

在輕度體力活動或者休息時感覺呼吸困難;

體力疲乏或者容易疲勞。

心臟突然撲通撲通狂跳,怎麼回事?

避開三大誤區 正確認識房顫

不少人對房顫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楊平珍教授強調了房顫的三大認識誤區。

房顫的症狀雖然可能很輕,但其危害很大,嚴重的可能導致中風、心力衰竭;另外房顫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心臟疾病,所以房顫患者應及早到醫院就診。

房顫治療越早,預後康復越好。如果陣發性房顫已經發展成了持續性房顫,治療的效果也會相應降低。

很多房顫患者首先選擇藥物治療,如可達龍、心律平、莫雷西嗪、倍他樂克等,這些藥物對房顫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經長期觀察,這些作用都是暫時的,達不到根治的目的。且其副作用多,近幾年導管射頻消融為房顫的根治帶來了光明前景。

誤區三:老年人房顫用導管消融的風險高、安全性差

導管消融是一種微創介入操作,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手術,通常只需要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皮膚切口小,無需縫合。因此整個過程,創傷小,老年人也能很好的耐受。

心臟突然撲通撲通狂跳,怎麼回事?

藥物不奏效 可考慮射頻消融術

射頻消融術是通過一種微創導管技術,通過穿刺大腿根部或者頸部血管(像打針一樣),將普通圓珠筆芯粗細的導管,放到心臟內,以射頻的方式治療心律失常疾患。

研究表明,95%的房顫與肺靜脈有關,射頻消融術能夠在左心房與肺靜脈相連的部位發放射頻能量,形成一圈隔離帶。這樣,由於肺靜脈引起的異常的指令就會被限制在隔離帶內,從而保證了正確的指令能夠傳達到心房和心室。

如果有其他部位(如上腔靜脈)引起的異常衝動,同樣可以通過射頻消融的方法予以隔離。

發作頻繁的陣發性房顫或有症狀的持續性房顫患者;

藥物治療無效或不願服用藥物的房顫患者;

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藥物,或者服藥後出現嚴重副作用者;

已經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CD)或人工心臟瓣膜的患者也可以接受射頻消融治療。

專家名片

楊平珍

心臟突然撲通撲通狂跳,怎麼回事?

心血管內科主任

專業特長:在全國起搏與心電生理診療方面有較高知名度,對複雜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特別是對抗心衰心臟三腔起搏器的植入、心房顫動及複雜房、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療有很深的造詣。

名醫門診出診時間:星期一上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