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帶你看:大荔一絕——羌白

美食带你看:大荔一绝——羌白

週末,帶上家人專門到大荔羌白鎮咥了頓有名的大荔一絕"漿水面"還確實名不虛傳。主人按著傳統的"漿水面"吃法,先上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豆腐絲、芝麻醬拌精肉、火燒茄子、涼拌豆角,慢慢喝著小酒,一會兒, 那一清二白三紅四綠的"漿水面"端上桌,據主人介紹,一清二白三紅四綠指的是清麵湯為一清、白漿水乃二白、三紅是油烹辣子、四綠是香蔬調面也,看著都流口水,讓你頓時食慾大開,吃後神清氣爽,真乃東府一絕,在這裡,每天"聞香"而來的周邊群眾絡繹不絕,都想到這裡吃碗漿水面過過癮。

在陝西關中大荔縣農村,每到"烈日炎炎似火燒"的盛夏,幾乎家家戶戶都製漿水、吃漿水面,而最為拿手的是大荔縣羌白鎮這家漿水面,做的漿水是女店主從孃家帶來已有流傳百年的漿水橛子即(根子或稱"酵子"做的漿水),離遠都能聞到鮮美的味道,酸而不烈,氣味芬芳堪稱一絕。做漿水面時,先將漚制好的漿水舀一部分人鍋,並根據其酸味的濃度和食者的要求,酌情加入清水兌合,燒之使沸,再加入蔥花、香菜、食鹽、辣椒等調味品,待涼即成。煮熟的麵條,調人清涼的漿水,看上去嫩黃柳綠,紅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吃一碗頓覺清涼透心,遠遠都能聞到鮮美的味道,酸而不烈,氣味芬芳,湯清味正,尤其是麵條擀的薄如蟬翼,隔面照字,加上沙苑小蔥炸蔥花,焦耳不著,醇香可口,紅油浮面,酸辣可口,放上香菜,撒上雞蛋皮,黃綠相映,讓人一看食慾大增。

做漿水面,麵條的種類不拘,擀壓拉均立(即)可,其關鍵在於漿冰(水)漚制的好壞。一般農村人做漿水不少都用的是上輩人存留的漿水"根子",冬季密封、夏季打開,年年晾嗮"續漿水",俗稱"投漿水"倒入新鮮麵湯入缸內,在太陽下暴曬發酵,日曬六七天,湯呈乳白色,即有濃酸味,並帶有清淡的特殊香氣,這時便可取用,即可成為上好的漿水了。天氣熱時,對漿水菜要精心侍弄,在食用的過程中,不斷地倒缸清底,去除沉澱物,並不斷地加以涼麵湯。總之要常吃常新,不宜久儲不用。盛漿水的器皿不能用鐵的(必須)最好以陶器為好,這樣做的漿水味道才能正宗,清淡味醇,餘味悠長。

美食带你看:大荔一绝——羌白

漿水面歷史悠久,起源於楚漢相爭,興盛於漢唐年代,流行於西北陝甘寧靑,傳承與當今。傳說有家農戶有個懶媳婦,一天婆婆讓她用開水燙芹菜,她順手丟進熱麵湯盆裡,捂上鍋蓋,隨後就忘了這樁事。第三天,家裡來了客人吃飯,當面條煮熟從鍋裡撈出來要澆湯時,懶媳婦才想起湯盆中還有菜,一急就把燙芹菜的麵湯澆在麵條上,端給客人。客人一吃,大為驚喜:"這是啥湯?咋這麼涼爽清香?"懶媳婦嘴裡支吾:"髒……水……""漿水?"客人聽走了音,"漿水面"的名字也就傳開了。

大荔羌白的漿水面可有來頭,據今年已年過六旬的店主張禕文介紹,他的母親在舊社會是當地做漿水面的把式,在農業學寨年代,沒有飲料,沒有調料,家裡常年曬一大盆漿水,作為農民的一種家常飲料,每到暑天,村民到地裡勞動時,前門進,後門出,人人喝上一勺漿水,那可解饞,有著防暑降溫子功效。為了讓當地漿水面這一傳統麵食延續下去改革開放後,在羌白鎮上開了漿水面館,延續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他家和老伴由於漿水面做的特別好成了方大園有名的漿水世家,老伴被食客戲稱為 "漿水媽媽",她做的漿水面咥上一碗,定叫你神清氣爽,真乃是"紅竹筷子挑起漿水面,酸酸的紅紅的油油的,呼嚕嚕一口進肚去",越吃越香,碗淨湯光,把大荔人吃麵的鄉韻掛在臉上,美在心上。(李世居 王東海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