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論》十三:利率通論,不同意見的存在造就經濟體系的穩定

《通論》十三:利率通論,不同意見的存在造就經濟體系的穩定

讀財經書,論統計數,一家之言,貽笑大方。

利率的決定因素

個人心理時間優先觀,由兩個因素決定,第一是消費傾向;第二是何種方式持有他從當前所得或過去儲蓄中保留下來的對於未來消費的支配權。

過往很多利率學說的錯誤在於,他們想從心理上時間優先觀的構成分子得出利率,而忽視了第二種,我們要做的就是補救這個缺陷。

利息:是在一特定時期以內,放棄週轉靈活性所得的報酬。

利率是一種價格,使得公眾願意用現金形式來持有的財富,恰等於現有現金量。

《通論》十三:利率通論,不同意見的存在造就經濟體系的穩定

經濟穩定器

靈活偏好產生的理由

(1)交易動機

(2)謹慎動機

(3)投機動機

靈活偏好表

靈活偏好表,即貨幣數量與利率之間的函數關係,可以用一平滑曲線表示,利率下降時,貨幣需求量增大。

第一,若利率降低,其他情形不變,則靈活偏好起於交易動機者,將隨利率下降而吸納較多的貨幣。

第二,利率每降低一次,有些人對利率前途的看法與市場一般看法不同,這些人願意增加貨幣持有量。

某種特定環境下,貨幣數量大量增加,但利率所受的影響很小,主要是貨幣量大量增加的結果,(a)使得未來變得非常不確定,所以靈活偏好起於安全動機的人加強;(b)對於利率前途的看法,變的一致,以致只要利率稍微變動,大批人願意持有現金。

經濟體系是穩定,經濟體系對貨幣數量變動反應靈敏性,是靠同時有多種不同意見的存在。

貯錢與利息

貯錢是指增加現款持有額。

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不消費的報酬,而事實上卻是不貯錢的報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